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产经

学术头条:物理学家戴元本院士逝世,最大直径盾构机在长沙下线,今年中秋最圆月有些“小”

分享到:
 Emma Chou • 2020-09-27 21:00:21 来源:前瞻网 E6725G0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1

1

世卫组织总干事再次重申 新冠病毒来自自然界

当地时间9月25日,世卫组织举行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针对新冠病毒来自实验室的言论,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再次重申,世卫组织相信科学和证据,目前所有论文均显示新冠病毒来自自然界。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表示,根据以往关于从动物传染到人的病原体的研究经验,确定其动物源和中间宿主需要一定时间,需要进行非常详尽的调查。如果不知道其源头和中间宿主,就有可能再次传播给人类。

雄性麻雀快速适应COVID-19封锁,发出更加性感的鸣叫声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随着美国旧金山市的街道在COVID-19流行病的头几个月中被清空,该市的雄性鸟类开始更柔和地唱歌,并提高了它们的发声范围,以便使得它们对雌性鸟类“更性感”。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9月24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inging in a silent spring: Birds respond to a half-century soundscape reversion during the COVID-19 shutdown”。

超强效抗体混合物阻断新冠病毒附着宿主细胞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的研究人员发现来自康复的COVID-19患者的超强效抗体(ultrapotent antibody)混合物可识别和封锁这种大流行冠状病毒的感染复合体(infection machinery),并阻止它进入细胞。每种类型的超强效抗体发挥的作用存在重叠,但是也略有不同。低剂量的这些超强效抗体,不管是单独使用还是混合在一起使用,都可以阻止SARS-CoV-2在肺部中复制,因而保护仓鼠在暴露于这种病毒时免受感染。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9月24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Ultrapotent human antibodies protect against SARS-CoV-2 challenge via multiple mechanisms”。

新型疫苗策略或能利用T细胞来为机体提供抵御流感病毒感染的保护力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 Medicine上题为“MedicineProgramming Multifaceted Pulmonary T Cell Immunity by Combination Adjuvant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疫苗策略,其能通过利用T细胞来为机体提供抵御流感的免疫保护。

鉴定出抵抗新冠病毒的高效抗体,可保护受感染的仓鼠免受肺部病变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和柏林夏里特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鉴定出抵抗SARS-CoV-2的高效抗体,目前正在着手开发被动免疫策略。在此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一些SARS-CoV-2抗体结合来自多种器官的组织样本,这可能会触发不良副作用。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9月23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therapeutic non-self-reactive SARS-CoV-2 antibody protects from lung pathology in a COVID-19 hamster model”。

两篇Science揭示一些重症COVID-19病例与基因突变或攻击人体的自身抗体有关

近日,两项新的研究表明一些威胁生命的病例可以追溯到患者免疫系统的薄弱环节。在患有重症COVID-19的患者中,至少有3.5%的人的抗病毒防御基因存在突变。至少有10%的重症患者会产生攻击免疫系统而不是与病毒抗争的“自身抗体”。这些发现确定了危及生命的COVID-19的某些根本原因。相关研究结果以两篇论文的形式于2020年9月24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分别为“Inborn errors of type I IFN immunity in patients with life-threatening COVID-19”和“Auto-antibodies against type I IFNs in patients with life-threatening COVID-19”。

发现新冠病毒S蛋白的一个亚油酸结合口袋,为开发阻止这种病毒感染的药物奠定基础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SARS-CoV-2刺突蛋白(S蛋白)中的一个可用于阻止这种冠状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药物可靶向口袋(druggable pocket,即这个S蛋白中的口袋可通过药物进行靶向结合)。他们表示,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战胜当前的COVID-19流行病,而且靶向这个新发现的口袋的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可能有助于消除这种疾病。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9月21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Free fatty acid binding pocket in the locked structure of SARS-CoV-2 spike protein”。论文通讯作者为布里斯托大学的Christiane Schaffitzel教授和马克斯-普朗克布里斯托最小生物学中心的Imre Berger教授。

利用AIOD-CRISPR超灵敏地可视化检测新冠病毒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在康涅狄格大学健康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Changchun Liu博士的领导下,这些研究人员开发出的这种称为“All-In-One-Dual CRISPR-Cas12a(AIOD-CRISPR)”的方法简单地、快速地、超灵敏地可视化检测SARS-CoV-2,可在家庭或小诊所使用。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9月18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Ultrasensitive and visual detection of SARS-CoV-2 using all-in-one dual CRISPR-Cas12a assay”。

测量城市污水中的新冠病毒RNA可提前7天预测COVID-19疫情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通过每天从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New Haven)地区的污水处理厂采集样本,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能够比利用从来自纽黑文都市区收集的测试数据提前7天跟踪COVID-19的进展情况。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9月18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上,论文标题为“Measurement of SARS-CoV-2 RNA in wastewater tracks community infection dynamics”。

人体免疫系统可能还有另一种新功能---对抗抑郁症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比较了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患者和健康受试者脊髓液中的免疫系统细胞,结果发现在健康人的脊髓液中发现的炎症性自身免疫反应类似于与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自身免疫反应。这一发现表明这些免疫细胞除了在阻止微生物入侵中起作用之外,也可能在保护我们的心理健康中发挥着作用。

1

我国科研人员在暗能量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蔡庆宇与咸阳师范学院博士何东山合作,从惠勒-德威特方程出发,使用德布罗意-玻姆量子轨道理论,给出了带有量子修正的弗里德曼方程。他们运用该方程依次研究了宇宙从小到大过程中量子效应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宇宙很小时,其量子效应十分显著,可以有效推动宇宙加速长大。伴随着宇宙长大,其量子效应迅速衰减。对于长大后的宇宙,无论是真空还是物质主导,其量子效应都远远小于暗能量的数值,无法为宇宙加速膨胀提供足够支持。蔡庆宇、何东山还对标量场作为暗能量候选给出了理论限制,为进一步研究暗能量的性质聚焦了方向。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已发表于物理学领域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Physics Letters B)上。

科学家识别出几十种能促进癌细胞逃避宿主免疫系统攻击的关键基因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Functional genomic landscape of cancer-intrinsic evasion of killing by T cell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多伦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几十个能促进癌细胞躲避宿主机体免疫系统的基因。研究者表示,他们已经绘制出促进癌细胞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杀死的基因图谱,这一研究发现或为新型免疫疗法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体育锻炼或与大脑记忆表现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题为“Effect of acute physical exercise on motor sequence memory”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运动和大脑记忆或许存在密切关联。

新研究揭示DNA损伤后的组蛋白降解促进DNA修复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士弗雷德里希米歇尔生物医学研究所和巴塞尔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DNA会诱导组蛋白耗竭,这增加了DNA纤维的可访问性和灵活性,并提高了同源重组修复过程中的同源搜索速度。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9月23日在线发表在Molecular 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DNA Damage-Induced Nucleosome Depletion Enhances Homology Search Independently of Local Break Movement”。论文通讯作者为Susan M.Gasser博士。

饮酒会导致小胶质细胞吞噬和修剪突触,引发焦虑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葡萄牙波尔图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雄性小鼠中,连续10天饮酒达到暴饮水平(对人类而言,平均一个人每天大约喝五次酒)可增强前额叶皮层小胶质细胞中的Src-TNF信号转导,从而增强它们的吞噬能力并导致异常的突触修剪,最终导致突触损失和焦虑样行为。总体而言,这些结果表明小胶质细胞的异常突触修剪可能在酒精滥用引起的突触传递缺陷中起重要作用。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9月22日的Science Signaling期刊上,论文标题为“Daily alcohol intake triggers aberrant synaptic pruning leading to synapse loss and anxiety-like behavior”。

研究揭示神经细胞“交流”机制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德国波恩大学等机构开展的一项国际研究表明,一个神经细胞在大脑中有多少“听众”是受到严格控制的。在学习神经元的环境中,某些过程的启动能使信号传输不那么排外。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神经元》上。

重测序结果揭示枣树起源于山西—陕西地区

近日,《植物生物技术》在线发表了洛阳师范学院教授赵旭升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对分布广泛的493份枣种质(包括202份野生种和291份栽培种)进行基因组重测序,结合群体基因组进化分析、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系统揭示了枣树的起源、驯化历史,解析了枣树重要园艺性状变异的遗传基础,为后续其他重要性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喝咖啡与癌症患者生存期改善有关

近日一项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JAMA Oncology)的研究,为喝咖啡的益处添加了新证据。研究结果显示,在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咖啡饮用量的增加,可能会改善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降低癌症进展和死亡风险。

世界首例PD1敲除非病毒定点整合CART治疗淋巴瘤取得突破性成果

9月25日,聚焦于基因治疗和细胞药物研发公司上海邦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邦耀生物”)宣布,首次对外公布了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合作开展的“PD1敲除非病毒定点整合CD19-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试验”取得突破性成果。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PD1位点实现定点整合的CART治疗,也是全球首例非病毒定点整合CART细胞治疗淋巴瘤的临床试验。同时,最新研究成果已于2020年9月23日在预印本平台medRxiv上公布,由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上海邦耀生物共同完成。

1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深圳研究院落户深圳福田

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6日签署共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深圳研究院合作协议,显示深圳福田高等教育实现了“零突破”,福田从此拥有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深圳研究院也进入实质建设阶段。按照建设思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深圳研究院将主要侧重于:立足深圳市和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需求,将逐步开展博士、硕士、EMBA、高管教育等项目的人才培养工作;讲好“深圳故事”,打造权威智库,推动顶尖人才和团队聚集福田;统筹建设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创新管理学科人才培养项目。

西湖大学理论科学研究院成立,62岁数学家田刚任首任院长

9月25日,西湖大学官网宣布,此前一天的9月24日,西湖大学理论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62岁的著名数学家田刚教授受聘为研究院首任院长。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在成立仪式上表示,“像西湖大学这样小而精的大学,首先要做好理论研究。” 施一公还表示,“我相信,田刚老师一定能为西湖大学带来不一样的价值;我更期待,理论科学研究院在田刚老师的带领下,能够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理论科学研究院。学校将全力以赴支持和保障理论科学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招聘优秀科学家、培养青年人才从事理论研究,以期将来产出影响世界的重大原创理论发现。”

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所迁入怀柔科学城

9月27日,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整建制迁入怀柔科学城仪式举办。这标志着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在怀柔科学城正式投入运行。这也是怀柔科学城规划建设以来首个整建制迁入的研究机构。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从怀柔科学城了解到, 5大科学装置中的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项目的一号楼实现结构封顶。“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融合光、声、电、磁、核素、电子等成像范式,提供从埃到米、从微秒到小时跨越十个空间与时间尺度研究生命科学问题的能力,精准描绘生命活动基本原理和疾病发病机制的全景图。

美政府再对留学生下手

近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宣布一项拟议规定,提议对留学生、交流访问学者和外国媒体代表的签证居留期限进行修改,将设定“固定逗留期”。此举招致高等教育专家和团体的谴责,称这将为在美留学生设置不必要的障碍。

1

中科院地球大数据支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5周年之际,王毅国务委员在9月26日减贫与南南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期间宣布中国科学院撰写了《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为各国加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监测评估提供借鉴。该报告是继2019年后,第二次在联合国大会高级别会议期间发布相关报告。系列报告的发布凸显了中国过去5年在科技领域为2030年议程落实所作的努力和贡献,为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为科技支撑2030年议程全球落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国开发出6大系列260多种马铃薯主食产品

从26日召开的2020年中国马铃薯大会上获悉,自2015年国内实施马铃薯主食开发战略以来,我国已开发销售6大系列、260多种马铃薯主食产品,年产马铃薯主食产品170多万吨。马铃薯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近年来,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鲜薯产量达到1亿吨。在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过程中,我国不仅开发出马铃薯精淀粉、马铃薯粉条、马铃薯面条等260多种马铃薯主食产品,马铃薯主食产品加工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目前,全国马铃薯加工企业有5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加工企业150多家,年加工能力170万吨以上。

我国研制最大直径盾构机在长沙下线

27日,一台最大开挖直径达16.07米的超大直径盾构机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长沙第一产业园下线。这台盾构机整机长150米,总重量4300吨,这是我国迄今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由中国铁建重工集团、中铁十四局集团联合研制的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取名为“京华号”,出厂后将参与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建设。记者在现场看到,“京华号”犹如一条钢铁巨龙横卧车间,高度超过5层楼,刀盘涂装从京剧脸谱中提取视觉元素,外观鲜明夺目,凸显北京地域文化特色。

中国首枚芯片邮票面世

中国邮政26日发行《第40届全国最佳邮票评选纪念》邮票纪念张,这是中国首枚NFC芯片邮票。该邮票在传统印刷工艺中植入NFC芯片,集邮者可通过中国邮政App读取芯片内容。为庆祝一年一度的全国最佳邮票评选颁奖活动,中国邮政特别制作《第40届全国最佳邮票评选纪念》邮票纪念张。纪念张内置超薄芯片,邮票序列码、荧光暗码与芯片的ID一一对应,使集邮者手中的每一枚纪念张都是独一无二。邮票印制团队经过长期研究及专项技术突破,引入多层纸张复合技术和激光打孔技术,既能保留完整的邮票纸张属性,又能在印制工艺中保护芯片。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第二批)的通告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项目管理办法以及专家评审意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2020年第20次委务会议决定资助医学领域面上项目4584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505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917项,合计10006项。

世界首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道岔通过验收

从中铁工业宝桥集团(简称中铁宝桥)获悉,由该公司自主研发的世界第一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道岔,日前在陕西省宝鸡市顺利通过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的出厂验收。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道岔是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研究内容之一。该道岔为单开可挠型右开道岔,全长近80米,宽近3米,转辙距近4米,直向通过速度达600公里/小时,是目前世界上通过速度最高的高速磁浮道岔。

一箭双星!环境减灾二号A、B卫星成功发射

9月27日11时2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环境减灾二号A、B卫星。该组卫星将接替在轨超期运行的环境减灾一号A、B卫星,可用于支撑应急管理业务应用,并广泛服务于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水利、农业、林业、地震等应用用户,进一步满足国家在相关领域数据持续供给的需求。

著名物理学家戴元本院士逝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粒子物理学家,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戴元本,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9月26日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92岁。戴元本,1928年7月15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籍贯湖南常德。1952年10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南京工学院先后任助教、讲师。1958年4月至1961年9月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78年11月到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著名生态学家张新时院士逝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生态学家、无党派人士优秀代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新时因病医治无效,于当地时间2020年9月24日14点10分在美国西雅图逝世,享年86岁。张新时院士1934年6月30日出生于河南开封,1955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森林系,1985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生态系统学系获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张新时院士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中国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等,曾获1988年和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今年中秋最圆月有些“小” 系本年度“第二小满月”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介绍,今年中秋月最圆时刻出现在10月2日凌晨5时5分。月球绕地球公转每绕一周都各有一次远地点和近地点。10月4日凌晨1时22分,月球过远地点,此时月地之间的距离为40.6321万公里,是全年当中月球距离地球第二远的一刻。因此,今年中秋月比其他月份的满月看上去明显“瘦”一些。本年度“第一小满月”出现在哪一天呢?史志成说,出现在10月31日22时49分。当日凌晨2时45分,月球过远地点,此时月地之间的距离为40.6394万公里,是全年当中月球距离地球最远的一刻。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8 q0 我要投稿

分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