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大咖

李叫兽:到底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好?三种方法分享

分享到:
 李叫兽 • 2016-10-19 10:53:47 来源:李叫兽 E5116G0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11

来源公众号:李叫兽(Professor-Li)

作者:李靖

上一期14天改变计划圆满结束,周三晚9点开抢第二期。在发布新一期之前,今天写文章分享一下我在上一次14天改变计划中的最大感想。

那就是——到底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好?

上一期的500名学员中,有280多名是企业的董事长、CEO、VP等高管,大部分都有至少一次的成功经历。在这14天中,我听到了很多人的故事。让我十分惊讶的是,为什么有的人即使在不同行业工作,也能把工作做好(不仅仅是营销)。而很多普通人却从来没有过,哪怕一次把一件未知的事情做好的经历。

所以这篇文章就用最简单的概念讲讲:“做好一件事”的思维本身。

很多人一直问我这样一个问题:

“李叫兽分享了超有启发感的营销方法。即使我是搞技术的,都发现背后有很多相似的逻辑,可以拿来改良我技术上的工作。

那么,是否有一些方法,可以帮你把任何一件事情做好?即使你可能本来没有那么会做?”

我当然没有能力发现人类这种社会动物把工作做出色的终极奥义,但我的确相信也发现,很多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方法(不仅仅是营销)本质上是相通的。

所以我尝试去总结这些本质的方法,希望对你的工作有所启发——尤其是当你面对一个看似困难而无从下手的工作时。

毕竟,我发现有的优秀程序员,经过培训也可以产生好的营销想法,而多年在营销岗位碌碌无为的人,却经常依然碌碌无为——这说明了有些工作方法,一定有超越行业的共性,并且不能简单地被所谓的天赋、经验和智商来解释。

下面就是我一直以来应用,并且发现周围很多出色的人都在应用的3种工作方法——把任何一件事情做好都可以用的方法。

(ps.也是我要在14天改变计划中去普及和训练的思维)

1. 利用知识范围以外的知识

在上一次14天改变计划的策划阶段,我们需要一个平台去完成信息公告、作业反馈、资料共享等任务,于是我们团队的运营负责人就提供了一些方案给我,其中包括使用Worktile(我们团队的内部协作软件)、百度云、群邮件等。

我发现每种方案都有体验不好的地方,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现在的所有平台中,有哪些是你之前完全不知道的平台?”

得到的回答是:没有。

这就道出了我们无法解决某些问题的第一重要原因——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在你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外。

1

也就是说,前期在寻找训练营平台的时候,我们在自己的大脑中寻找答案,然后发现所有的答案都不满意——可是你怎么能确定那些你没听说过的平台,就没有合适的呢?

而若想真正解决一个问题,则不得不尝试去利用你现有知识范围以外的知识——尝试去了解你现在完全没听过、没注意过的方法。

这听起来很难,但实际做起来却很简单。

比如刚刚的寻找训练营平台的事情,百度搜一搜、在行约个专家、看看相关科技网站新闻、让群里的粉丝提些建议……自然容易发现之前完全没听说过的平台。

毕竟,在这个信息时代,我认为最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就是说:我不会做。

通过互联网和一些专家平台,你几乎可以找到所有领域的所有知识、做法、信息甚至学习方法(当然不包括核技术,毕竟很多国家签署了防止核技术扩散的协议)

实际上很多优秀的人都是这么工作的,当接到一个重要的任务,他会假设一定有知识范围以外的知识,可以改进他的工作,从而主动去研究和改进。

比如,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教授Robert Cialdini想要写一些让人真正能看懂的科学著作,与很多作者不同的是,他并没有打开word就开始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相反,他先假设在自己的知识范围以外,一定有一些方式可以改进科学著作的用户体验,只不过自己过去不知道罢了。

所以他扎进图书馆中,找出知名科学家写给外行读者的所有科普著作,并且将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抄写下来,希望找到一些启发。

在一遍又一遍总结中,他发现凡是他觉得乏味难懂的段落,都是一些目的明确、符合预期、夹带很多术语的文字。而引人入胜的科普文章,则总能想办法通过悬疑来打破预期。

接着应用自己发现的好多方法,去改善自己的书籍写作,发现果然易懂很多。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既然这么简单,为什么大部分不是这么做的?大部分人为什么总是围绕自己已知的知识展开工作?

除了我们常说的“因为这样很舒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经常低估一个领域的专业程度。

上面一个做科研的大学教授想写书籍,没有直接写,是因为他知道即使自己是XX领域专家,但是“写作”本身是一项独特的技能,非专业的人一定做不好。

而大部分人遇到一个新任务新领域,总是觉得自己只要按照直觉去做就可以做好了。

比如我们上一次14天改变计划有些课程要直播,一开始我发现方案就是在我们的会议室上放手机用微吼直播,看到这里立马觉得这样体验肯定不好。

因为直播的机位摆设、角度、灯光、布景等等,每一点可能都够一个导演专业的本科生修一门课的了。如果这件事如此简单就能做好,为啥还要修习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呢?

11

所以后来,我们请了专业的拍摄顾问,找朋友借了灯光等设备,果然直播体验提升了很多(后来我才知道,甚至屏幕距离墙面几米合适,都有专业的理论)。

原来,直播拍摄的几乎所有知识,都在我们团队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外,而我们过去还假设不需要这些知识就能做好。

所以做好一项工作,最可怕的并不是知识和专业的缺乏,而是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不知道自己原来缺乏这些知识,不知道原来随便一个领域,其实都非常专业。

当我们在开发程序或者不知道公司如何报税的时候,我们知道去了解现有知识范围以外的知识(否则无法开展),但是当我们遇到营销、管理、招聘、拍摄、写作、演讲、做规划等软性技能的领域时,却经常天然假设这些领域没啥专业的,然后盲目自大,围绕已有知识展开工作,回避前沿的、未知的知识。

而当你选择回避知识的前沿,仅仅去围绕已有的确定性的知识展开工作时,你的生活当然会很舒适,但你却不会收获任何额外的新奇发现,和激动人心的成果。

所以,当你接手一个重要任务的时候,一定不要低估该领域的专业性,一定要假设在你现在所有已经知道的知识范围以外,肯定还有对你有所帮助的东西。

2. 拓展思考域

思考域,就是当我们考虑某个问题时,思考的所有方面。

(PS.这个思维没有找到学术术语,用的是采铜的书籍中对这种思维的定义)

比如当你在考虑要创业做一家规格的餐厅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高端餐厅、中端餐厅、低端餐厅。

高端餐厅啥都好就是贵,中端餐厅就是中等水平中等价格,低端餐厅就是低水平低价格。

这就意味着你思考的范围太过于狭窄(也就是低思考域)。

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考虑:消费者到底在意餐厅的什么?比如你会说:口味、服务、环境、等待时间长短、价格等。

然后把这些变量加进去,你就会发现之前的思考太狭窄和单一:

2

而如果重组的话,你就会发现,会不会市面上有一些消费者不属于这三种呢?如果有些只能支付中等价格的消费者,渴望五星级酒店餐厅的服务,但对其他的(比如等待时间)却不在乎呢?

这种市场机会就没有被最初的简单思考模式涵盖,但是的确有机会——没错,这就是多年前的海底捞抓住的机会。

3

当你这样去思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很多其他的可能性,比如高口味、低服务是否有机会?高环境低口味是否有机会?

而这就是我说的“拓展思考域”——当你在考虑一个问题的时候,要在一定程度上借助模型的力量,强迫你去思考多个方面。

比如大部分人考虑竞争者,就是看看同行业谁最强。而后来,年仅30岁左右的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波特五力模型”,告诉我们任何的竞争力量,都来自于5个方面之一。

学习并使用这种模型后,每次考虑竞争问题,你就相当于强迫自己要考虑足5个方面(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考虑了2-3个方面),从而让战略决策更加充分。

这是因为“模型”通过“强迫你思考N个方面”,拓展了你的思考域。

一般来说,我自己常用的模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框架,另一类是清单。

(1)框架式模型

在14天改变计划中,我给学员讲了“为产品找到需求”的框架,告诉他们,每次拿到一个产品,都不要假设它就是满足某需求的,而应该把整个框架内所有的需求都套入一遍,从而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说到唯品会,所有人第一直觉都是满足“低价”需求——特卖模式,同样的商品,我的价格更低。

但是这是这家特卖电商在沟通消费者时唯一的可能性吗?

当然不是。

比如我讲的“产品10种需求”框架中,还有一种是“省麻烦”(减少消费者的非货币成本),套入到唯品会上,就可以是“大牌特卖,不用到处找”(主打跟天猫和线下特卖的区别,突出聚合网站的优势)。

然后再一条条去看其他的需求,同样的一个产品,自然可以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你能够想出的所有方案的最大数量,减少思维枯竭、创意枯竭。

(2)清单式模型

如果说框架式模型是用来“增加创意和启发”的,那么清单式思维就是用来做筛选和检查的。

比如在营销过程中,为产品找到主打的N个需求点之后,很多人会单纯凭借主观感觉去选择,觉得某个方案一定OK。

但这是不对的,人的思维总是有局限的,世界上最厉害的判断大师和战略专家,单纯评价大脑都不可能面面都考虑到。

这就需要借助清单的力量。

比如我之前总结了一个新产品选需求的“自检清单”,每个方案都应该套入进去,把清单上的6个原则都过一遍,从而减少自嗨。

实际上,大量的案例都证明了,清单式模型,可以大规模减少错误。

比如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患者经常在手术后发生静脉置管感染,用了各种手段都收效甚微,包括——采用更先进的设备、雇佣更专业的医生、设置严格的奖惩措施等等,都无无济于事。

后来到了2001年,他们只做了一个简单的改进就把当年的感染率从11%降低到了0,15个月节约了200W美元的成本。

这个简单的改进就是给所有的重症监护医生提供一张“插入静脉置管”的清单,要求必须把清单上的N条事情都做完并且打钩后,才能结束工作。

清单的存在,强迫本来只通过直觉和经验思考的医生,多思考了很多方面,从而避免了各种失误。

总之,如果你想进一步改进一个工作,一定要想办法学习、参考或者总结出该工作的模型(其中包括框架和清单)。

因为人本身的直觉思考域非常有限,而模型的存在会强迫你思考多个方面,拓展思考域。

比如当年的神将军林彪,就总结了四快一慢、三猛战术等模型,连军中的炊事员都会背。

3. 预测-反馈法

既然说要研究成功案例并参考成功轨迹,那么各位一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

每次看到别人一个出色的工作或者伟大的洞察,总感觉好像意料之中,没那么厉害。但是当自己真正去想去做的时候,却发现其实没这么容易。

这是典型的事后聪明式偏见,这种思维陷阱严重制约了我们从任何一个案例中学习。

比如当年尼克松访华之前,很多人预测尼克松不会访华然后搬出一堆证据;结果尼克松访华后,大量的美国人搬出另外一堆证据又说——尼克松访华,简直显而易见。

6

那么如何克服这种事后聪明式偏见,真正了解并借鉴很多案例的精髓呢?

一个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预测-反馈法——想办法把自己置身于某个决策之前,然后想象一下自己会怎么判断,最后再拿结果来反馈。

比如前段时间我拿一个真实的商业案例去考我自己的团队:

我们知道互联网保险平台在推广时经常面临“行为门槛过高”的问题——保险是一个很重要的决策,别人很难通过一个广告就跑到你这里购买。

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现场有些人瞬间想到一个方法:营销学上降低行为门槛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提供一个更低行为门槛的服务,然后引流(类似于咨询公司咨询服务前,先提供给客户更轻的培训服务)。

所以可以定位成“保险比价工具”,然后吸引大量的人过来(这种工具类产品很容易被广告引流),从而进一步销售真正的保险。

接着我问:“各位觉得这个怎么样呢?”

结果发现大部分人脸上漏出了迟疑之色,但是又说不出哪里不对。

接着我揭晓了答案:“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这样做的保险平台基本上都被证明失败了。”

然后接下来再去分析这样失败可能的原因,就发现对本身已经学会的理论模型等,都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而这就是我说的“预测-反馈法”,为了提高真正的商业直觉和判断力,你需要不断代入某个伟大洞察出现前的场景,然后去思考,再通过结果反馈。

比如我之前在做公司的战略决策时,觉得面临很多选择难以下手。于是把自己代入到97年的苹果公司,想象自己就是此刻的乔布斯,然后想一下如果按照我现在的做事方式可能会怎么做。

结果发现我可能会为了证明自己能力(毕竟为了稳定董事会),着急增加一些业务线。

然后再回过去看看乔布斯真实是怎么做的——他当时并没有受焦虑影响而盲目开发新产品,反而是大刀砍掉大量产品线,精简业务。

甚至当时战略大师鲁梅尔特问乔布斯苹果的战略是什么时,乔布斯都仅仅淡淡说了一句:我在等待下一个机会。(后来果然等到了音乐领域的机会,开发了iPod)

接着我再反观自己要做的战略决策,就发现自己的一些思维需要被纠正。

这种“预测-反馈”思维往往是建立判断力和启发能力的关键,在上一期14天计划的种,我就给学员出了大量的题,让他们回到“伟大创意”、“伟大决策”之前,先做出自己的判断再看答案,最后代入自己的工作,结果发现显著启发了更多想法。

结 语

不同领域的工作很不一样,但是的确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你把任何一件事做的更好一点:

利用知识范围以外的知识

通过模型去扩展思考域

回到伟大创意之前,并做“预测-反馈”

这些方法如此稀松平常并容易理解,但实际上很多人就是不去用。

这是因为大部分人总是墨守成规,总是假设事情是不可改变的。

而如果你转化视角,相信很多结果是可以利用你额外学习的专业知识去改变,就会发现有很多不同。

比如几年前我在北京实习的时候,经常去吃楼下的一家煎饼果子摊,但是却苦于这家煎饼总是没有辣条(之前喜欢的五道口一家会加辣条)。

终于过了几周之后,我突然想明白一个道理:尼玛,老子是学营销的啊,连个卖煎饼的都说服不了,我怎么说服广大消费者。

所以某一天我尝试用我学过的各种知识说服煎饼大妈(比如互惠法则、诉诸成本等),结果发现没几天,果然新上了辣条。

总之,如果你正在面临某些不满,一定要假设这是可以改变的,要假设改变现状的方法即使你现在不知道,百度上也会有。慢慢去尝试,你会发现结果会有很大不同——即使是一件简单的工作。

本文来源李叫兽,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32 q0 我要投稿

分享:
标签: 李叫兽 事情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