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大咖

财讯传媒战略官段永朝:认知重启,互联网到底改变了什么?

分享到:
 笔记侠 • 2018-04-09 10:00:26 来源:笔记侠 E1625G0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财讯传媒战略官段永朝:认知重启,互联网到底改变了什么?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笔记侠

微信ID:Notesman

封图设计 | Holly 今日笔记侠客&责编 | 清野

内容来源:2018年1月12日,网络智酷举办2018年的第一场沙龙,段永朝老师主讲《认知重启——互联网到底改变了什么》。笔记侠作为独家活动笔记合作方,经主办方和讲者审阅授权发布。

完整笔记·独特思维

笔记君邀您,先思考:

区块链现在被作为一种圈地工具,是被玩坏的前奏?

人的感官系统真的是固定不变的吗?

为什么麻省理工学院、硅谷的评论看一半就够了?

大家好,这是智酷2018年的第一场沙龙,非常感谢各位来参加活动。

一、区块链是纯粹乌托邦的共同体

我们现在对互联网的认知和了解需要升维。需要升到一个什么样的维度呢?不知道,咱们升着看,但是至少不是今天的维度。

今天的维度是什么?举个例子。

区块链很火,是不是代表未来的方向?

我认同这个说法,但是我感觉区块链被玩坏了,有两个理由:

第一,几乎所有人都在往区块链上搭,这个没有问题,刚开始谁都没想清楚,可以搭。但是搭的目的是什么?圈地。

现在区块链被作为一种圈地工具,我认为这是区块链被玩坏的前奏。

圈什么地?击穿。击穿是互联网营销里面很常用的词,你要把业务流程打通、击穿。

3

区块链技术上就是一个数据块,就是一个数据的火车。

一列数据的Train(火车),每个Block(区块)计入了一部分经济活动,计账体系。每个Block按照以太坊的计账规则是10分钟,也有按1分钟计的。

每个区块就记录了一个时段中,凡是接入到区块链遵守规则合作伙伴的账,如果这个区块链联盟有100家商户,这个Block就记录了这100家商户的全部交易。

理论上一个Block可以计全世界的所有账单,也就是卖坦克,卖茶叶蛋都可以计在一个Block。

比如现在有人做红酒区块链,就是把红酒从葡萄种植开始,到酿造、营销甚至到周边的品鉴活动、文化活动整个环节击穿。击穿的意思是什么?

他们在圈地,设立一个区块链联盟,玩红酒区块链的就说有50个酒庄,30个葡萄种植园,2万加盟店,500私人酒窖都是我们联盟的成员单位。

大家都认这么一个规则,就变成了区块链,那就每10分钟计一次账,每10分钟计一次账。

这时候区块链就是这100家联盟之间圈地,画出了一个链接,把世界分成了两种:

第一种用这个区块链的,第二种不用这个区块链的。

4

凡是用区块链的,大家在这里面可以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这是区块链的显然好处。

因为去中心化、分布式,提高交易效率,他们每一次发生的交易,在这么一个域里是全透明的。这时候在区块里面所有的人都共享着一个乌托邦式的账户体系。

所以,我对区块链是这么评价的——靠谱的人形成一个基于合约的乌托邦。

什么叫靠谱的人?

当今世界,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一个体会,我们都越来越愿意跟靠谱的人打交道。但是怎么才叫靠谱?大家肯定有不同的差异。

为了跟靠谱的人打交道,我们面临一个问题:

我们经常会试错,接受靠谱的挑战。

就这一点点挫折,Block chain(区块链)的人都不愿意付出这个代价。

区块链人的信仰,有乌托邦原教旨主义的色彩,他们愿意一次就信仰。就是中国古人说的“言必信、行必果”,如果他们有Slogan的话就是“言必信、行必果”,不要放空话,打死我都要履约。

6

区块链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智能合约。

合约就是一堆if-then(假定的)集合,先付首付,到哪个月份再付尾款,7天免费退换货也是if-then。

今天中午我就退换货了,因为这本书我订重了,我说太不好意思了,快递小哥说没关系,你拒收我带走。他不用怀疑我赖账,他也不用担心我干什么。

静下心来回想一下,我们对这个世界其实是很沮丧的。

我们人绝大部分的时间、精力被浪费在达成共识上。而达成共识又遥遥无期,各种大共识、小共识。所以,科斯讲的交易成本这件事情,简直是一个人耗费生命的魔咒。

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时间浪费在讨价还价之上,浪费在揣摩意图上了。我们不想一次把意图说清楚,所以我们生活中充满着虚伪。

1

第二,区块链是纯粹乌托邦的共同体,这一点很多人没意识到。区块链背后有一种纯洁、乌托邦的想象,但是今天有人能把它拿来做生意,圈地。

那么多的区块链联盟,有红酒的、白酒的都来搞区块链。他们想干吗?难道喝酒的人就不看戏?看戏的人就不坐车,喝红酒的人不喝白酒?

这个局面走下去的话,就会出现大量的区块链疙瘩。但是这个世界并没有为此而改善,因为这个世界的问题出现在疙瘩与疙瘩之间。

认知的事情真的是一个可以百谈不厌的事情。

二、关于感官与机器的错误认知

1.人的感官系统真的是固定不变的吗?

这是一个典型的虚拟现实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平时天气预报都是听、看,顶多看卫星云图,看一看上面已经做好的降水量,刮大风。

但是它用3D的虚拟现实展现在你面前,让你活生生的能看到气压的变化:

高压层、低压层怎么形成,水气上升下降,暴风眼的形成,它们是怎么跟五颜六色的等高线、气旋构建在一起的。

我们想象裸眼3D技术进一步的发展,现在看3D电影还需要戴眼镜,以后不需要戴眼镜就可以体验3D技术的效果。这说明什么问题?这项技术已经离我们很近了。

这种技术在天气预报、教学中已经普遍使用了,这就意味着我们认知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不是一个预测,已经是一个事实了。

我们需要在这上面想象的就是,未来这种认知场景极大的变化之后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

很明显,我们父母亲的认知结构基本上是固定的。各位是成年人,意味着每个人的认知是一定的,看待世界的底盘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孩子们的认知界面跟我们不同。

认知已经通过感知在起作用了,现实中感知重启已经在发生。

曾经有一个心理学实验,实验者动作很简单,拿两个手做同步运动。右手在触及胸口,给胸口一个触觉。左手触空地,空地后面有摄象头,相当于触碰的是虚拟肉体,或者想象成数字化身体。

她同步触碰的时候,时间长了就让触觉和眼睛看到的虚拟感受产生了连接,然后拿锤子敲打后面的虚拟身体,前面肉体会有感受。

这是十几年前瑞典科学家做的实验,到现在很多人还在重复,很多东西非常简单,但是非常深刻。

它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事实:

我们的认知系统已经固化到了一定程度,就是在我们眼里面,眼、耳、鼻、身、舌、意是固定的。我们认为:

第一,各司其职,功能是固定的;

第二,各种感官被我们使用的比例是固定的。

前不久硅谷有一个科学家发明了一个东西给盲人用。

他用一种金属导电片含在嘴里,盲眼人会有光感,能看到外界的轮廓,不像明眼人看得清楚,但是至少不用导盲犬,走出去不会掉沟里,这在心理学里叫联觉。

就是在大脑神经元层面,我们的视觉神经元和听觉神经元、嗅觉神经元其实是联通的,只不过长期的认知训练把它固化成视觉神经元和听觉神经元。即便这样,在底层微弱的连接依然存在,这项技术就是利用了这样一个联觉的特点。

这个实验叫《Out Of Body》,或者叫OBE,你会看到大量的视频,中文叫脱体实验,灵魂出窍。

这个实验的迷人之处在于,我们把他的视觉、触觉进行错位连接,当进行这样的错位连接之后,人就有点迷失了,人会恍恍惚惚。

“恍恍惚惚”是老子《道德经》里讲的,是非常难得的一种状态。它是非常难得的混沌状态,正在孕育秩序的混沌状态。

古希腊的酒神精神,也不是说酩酊大醉之后的胡言乱语,是精神解放。

我们长期的认知系统已经把我们训练成一个蒙昧系统。这辈子我们学习分辨好坏、美丑,未来对知识体系最大的挑战就在这儿。

我们有那么多的测量好坏、善恶、对错、美丑的既有知识体系,我们还有那么多人为此而捍卫、流血、争辩,其实殊不知这都是毫无疑义的东西。我们没有能力超越到这一点,我们会无休止的堕落到这里。

《Out Of Body》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我们把感官搭错线的时候,我们会有极度的不适感。

这仅仅是个实验,你想象未来裸眼3D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沉浸式虚拟现实,未来的客厅、卧室、教室、医院、办公室,今天我们能想象的这些空间,被虚拟现实技术装备之后,人该怎么活?

当今世界的操作系统面临极大的Bug,但是操作系统已经板结得如此坚硬了,几乎重新替换这个操作系统不存在了。

我们当今的支持系统,当今传承的知识谱系无法支撑未来。

2.关于机器的错误观念

这个片子非常有科幻色彩,但是我觉得它已经越来越逼真的向我们走来了。就是说我们能不能接受机器人是我们的一员,这已经成为一个重大挑战了。

机器人可能成为我们人类家庭中的一员,或者人际伙伴中的一员,这不是一个诗意的描绘,这可能是将来必须突破的一个问题。

过去在我们的心目中,机器这件事情是人的造物,所以就确定了机器和人的主从关系。有两个观念:

第一个观念,我们认为机器是人的造物。

第二个观念,机器是人的延伸。或者换句话说,机器是造出来给人用的,机器是服务于人的。

我们再把这句话延伸一下,就是机器没有自我意志,没有自由意志,或者机器没有机器格。我们说人有人格,机器没有机器格。

工具在我们眼里是没有生命的,是冷冰冰的。

我想说这个观点不是谁的错,不是哪一个人的错,这个观点是一个时代的错。

“这个时代”也不是今天这个时代,而是200年来资本主义启蒙运动带来的错误。而且我还要告诉大家,请你写“错误”这两个字的时候,你要友善的在上面加个引号。

不要以为我们讲他们错误的时候我们就是对的,我们要超越这种对错、是非、善恶,我们讲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时候,要带个引号,保持谦卑,保持敬畏。

姑且说错,错在哪里呢?两点:

① 我们假设机器是没有生命的,是受制于人、受人奴役的,可以完全掌控机器;

② 机器生来就是为我服务的,就是伺候我的。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

第一定律是机器人不能伤害人;

第二定律是机器人不能见到人受到伤害还见死不救,我们要它就是帮人的;

第三定律,有点机器的人格,说机器人不能自杀。

一个人对生命有敬畏感的时候,一定是尊重所有的生命。

直到今天,阿西莫夫三定律也是工程师们信奉的,但是很遗憾,这三定律有Bug。

Bug在哪儿?阿西莫夫写过的一篇小说里解释了。

比如在福岛核电站现场,有核辐射,这个线就是核辐射量的等位线。如果一个人在这里,他已经进入到了区域,受到了核辐射的威胁,有丧命的危险。

如果他旁边有个机器人,这时候就出现了有趣的一幕。当这个人处于危险区域的时候,这个机器人就感知到了人处在危险之中,它就要去救这个人,按照阿西莫夫第二定律。

我们知道机器人也怕辐射,当它走到一定等位线的时候就会发现受不了了,自己也要死了,它就要掉头往回走,但是它就违反了第二定律,不能见死不救。

我掉水里了,50米水下,我的机器人密封性能不好,只能下潜20米,所以机器人就很纠结。到20米的时候红色警报就响了,它就往上走,但是刚往上1米,就会想到你主人在下面呢,最终可能把电都耗完了。

想象机器人和人的关系,在阿西莫夫三定律这儿就没有解决。没有解决很简单,我们说机器的时候,这两件事情:

第一,机器是人造的,与人不同;

第二,机器是为人所用的。

这两件事情几乎是有人和机器以来就有的。

今天我们知道工具和机器是非生命的,这是这个视频想跟大家说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将来会带来很大的弊端。

可是机器和工具是非生命的跟我们过去的认知体系、认知习惯是融洽的,由此可见,我们每个人身上潜存的那些灵性是怎么丧失的。

我们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干净的世界,我们今天的世界都追求纯洁、干净、漂亮、光滑,但是殊不知这是一种真正伪造的世界。真实的世界没有那么干净,没有那么漂亮,没有那么光滑。

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认知结构重新的调整。

三、我的互联网房子

我觉得理解互联网对人的改变,对人的重新塑造就这一张图,大致能够把我过去思考的事归纳进来。

用“房子”这个比喻有两个含义:

第一个含义:

房子是人类从“人模狗样”变成“人”的一个非常具有具象性的行政物。

人是定居的产物,是我们这个文明比较熟悉的玩意。

第二个含义:

理解这个房子是有顺序的,地基、廊柱、屋顶……,一步步来。

这里面有四个关键词:

史观的问题:

互联网改变了人的史观,史观是一切价值观、世界观的基础。

史观就是那伟大的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就是来龙去脉,说明生命的走向。

互联网的史观,要从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方面,互联网的史观引发的是千年剧变,这是大尺度;

第二方面,了解新史观、旧史观的比较。

定居状态的本质是什么?是驯化,是人这个物种对其他物种的驯化。人只有驯化了其他物种之后,他才有了定居的需要。

心智结构决定认知结构,心智结构是潜在结构,认知结构是一个显性结构。

对于人的心智结构、天性,我叫人类历史上的几次觉醒。我个人认为人类历史上的觉醒有三次,现在我们正在面临第三次人类心智的大觉醒。

第一次大觉醒,突然人张嘴说话了。

俩猴子聊天儿,最后发现咱俩在说话,他们突然意识到,当然这个我们找不到一个确定的时点,但是终有那么一天很模糊的,万年猴子们到处摘果子,到处吃,到处反演生息,跟猪狗牛羊没有区别,慢慢慢慢地说话了。

这个中间过程没法研究,总之它说话了,所以我叫第一次觉醒,开始言语了。

第二次大觉醒,写字、定居。突然有房子住了,很开心。

第三次大觉醒,“2018”。

我一直推荐大家看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坦率我不推荐大家看他的《未来简史》,这是需要批判的一本书而不是需要赞赏的,但是《人类简史》很好。

《人类简史》讲人的定居,我觉得主要讲的是第二次觉醒。

人类在定居之前,11500年前,人类已经存在了300万年。300万年之间人类的生存状态是什么?两个:采摘狩猎、四海为家,到处迁徙、居无定所。

300万年人类就干两件无聊的事情,摘果子、打兔子。

这时候人类完成了进化史上的几个标志性事件,比如200万年前人会直立行走,800万年前会用火了,学会穿衣服的时候是50万年前,人类逐渐学会很多东西都是用长达几十万年、上百万年实现的。

人类的脑容量从300万年的一斤重,发展到现在的三斤重,这都不是白给的。如果用上帝视角来看的话,这是非常奇妙的事情。

今天人类文明的心智结构,定居文明的心智结构,跟摘果子打兔子的心智结构一定不同,我管这个事情叫“觉醒”。

觉醒发生在什么地方?

300万年的过程中,摘果子打兔子的人,只有一个动作,就是找,哪儿有去哪儿。

定居之后人类当然也得找,不是不找了,变成了另外一个字,“等”。

闭目沉思5秒钟,从“找”到“等”心智变化大吗?大啊。以前是以找为纲,找到哪儿算哪儿。现在等是什么?坐地等。

那么等就意味着他必须有耐心等,有些物种是有耐心等的,比如蜘蛛,它到今天还在等,就是一个很有耐心的生物,物种的基因就是这样。

人刚开始不是这样的,人是找的生物,最后过渡成“等”的生物,这个变化非常之大。

等就意味着他必须培养他新的耐心、忍耐、等待。在这种忍耐、等待的过程中,会由于定居文明,就是播种。

不想哪有果子我就吃哪,吃秃了就走啊。他们只知道立马走,但是今天种地之后就犹豫了。

说“咱走吧”,又想“不行,等等,万一长出来了呢?”

第一件事情就是由于驯化其他物种,导致人们被绑在土地上,绑在自我的期待中。

我们也不说人有多么浪漫,等的过程中人看到最多的是什么?其实是无情的自然现象。山崩地裂、洪水滔天,一个雷就把那个猴子干掉了,目瞪口呆。

我们小心翼翼的等,因为等的过程中要应对各种各样的变化。怎么办呢?人在等的过程中突然发现,比自己牛的人,那个玩意出现的频度比过去要多多了。

过去是“找”的状态。

人在找的过程中,自我很强,就是小喽啰我也能掌握我小喽啰的命运。但是等呢?求助于其他人,求助于神灵。所以我觉得,定居文明是神灵崇拜的开端。

人类处于“找”的过程中是一个空间概念,或者叫空间压倒时间的概念。

找,只要方位拿捏准,这大致是靠谱的,方位的重要性是大于时间的重要性的。可是等不一样,时间很重要、机缘很重要。

定居文明之后越来越偏爱预测,越来越偏爱确定性、定数。

因为一半的定数是仰仗神灵保有,一半定数仰仗自己脑袋聪明,可以谋划得当。也就说明定居之后人类生存的天空是降维状态,定居之后人生活在一个降维的状态,直到今天。

今天互联网的人面临的使命是升维,升到哪里去?不是升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未来新世纪。

麻省理工学院、硅谷的评论看一半就够了,只相信一半,那肯定不是未来。

定居之后降维了,这是第二次觉醒。

过去物种都是独来独往的话,这是不可能的。生态一定是连接的生态,人类第一次连接发生在打招呼。

第一次觉醒跟什么有关系呢?跟声音有关,一定是声音跟肢体。而且第一次打招呼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online是在线的,并且是万物互联的。

人之所以异于动物,就是他有了对他者的兴趣,突然有了对第三者的兴趣,这是人跟其他动物的区别。所以第一次觉醒是人类远古之前,对万物互联的一种残存记忆。

为什么我说麻省理工学院、硅谷的评论看一半就够了?

因为他们在跟我们说了一大堆之后我们就万物互联了,你心里就知道了,我们早就万物互联了,远古时代就是。

生命和生命定居之前本来就是万物互联的,因为我们物种连结在一起,这是不需要思想观念,不需要老师、父母告诉的,它天然如此。

其实我们是有这个东西的,只不过被挤压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

先定居会写字,然后再是会说话,所以“2018”就呼之欲出了。我在十多年前讲互联网是用这个词——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返祖隐喻。

我们今天的文明就是万年文明的长相,我们今天再人模狗样也是万年以来的状态。说白了人的知识总量发生了变化,知识含量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我们偏爱确定性、相信确定性,有固定路径依赖。确定性会导致我们对目标的偏执,对虚幻的偏执。

返祖隐喻要重新思考游牧农耕时代之前的状态,或者重新思考游牧、农耕变异的那几千年间到底发生了心智结构的什么变化?

“拥抱”不确定性,而且拥抱还带着引号。引号是什么意思?(没戏)。不确定性是拥抱不着的,拥抱变化。

可是我们一拥抱变化的时候,就会变成驾驭变化,我们特别想把变化凿实。

拥抱不确定性,其实是接纳、鉴赏,学会鉴赏多重可能世界。

有本事在不同的可能世界之间穿行,这才是高手。他的生产方式就是“边…边…”,边生产边消费。

第二个,拥抱不确定性,是我们互联网“房子”的支柱。

不确定性的本质是“多重可能性”,或者保持各种可能性不要坍塌。必然世界只是多种可能性的一重,而多种可能性的坍塌就是把不确定性削成了确定性。

不确定性的魅力在哪里呢?

① 不确定性是一个巨大的土壤,是滋生各种东西的,就是保持物种的多样性,保持各种社会关系的多样性。

② 天空。不确定性要让每种可能性有它自由生长的可能,是非、对错、善恶、美丑这些判断不要说过早的下结论,不要过早的伦理判断,这往往等价于园艺里面的剪枝。

我们说拥抱不确定性,是不是这个世界就那么好呢?不是的。这就是我给房子画的第二个分支,叫悖谬丛生。

三千年来的文明是确定性文明,它们总是要给大家创造一种信心满满,高度确定的秩序,要给我们画一个未来,哪怕这个未来在我们有生之年达不到。

宗教上也会告诉我们有一个末日世界,有一个来世,有一个天上人间。不管是哪一种宗教,都是在过去的轴心文明之中逐渐诞生的一种文化现象。

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当代的人都有这么一种渴望,这种渴望是什么?

一定要活成个人样。

为什么会这样?有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共识。

三千年的文明共识机制就是吵架+打架。

达成共识的意思,就是我们总以为我喜欢的别人也喜欢。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愿望啊。

可是这个美好的愿望一旦往下稍微再过一点,它就会带来无穷的烦恼。

吵架最后是打架,不停的吵,不停的打,目的是一个纯朴的信念,就是咱俩共识、认同吧。但是共识和认同背后都是基于这样的东西,都是基于同意。

什么同意?对提案的同意,这个提案就是口味,这个蘑菇都应该好吃。

我说这个蘑菇好吃,好吃吗?有几个说不好吃的,马上会挨揍,揍到认为好吃为止,共识首先是体验。

第二是概念上的,都不用大家看,说蘑菇好吃,大家就开始背诵“蘑菇好吃”,指鹿为马。同意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复杂的近现代逻辑。

悖谬丛生的世界是什么?不要以为互联网来了这个世界有共识了,都心往一处想了。

未来的互联网状态,只能说每个人的个性化、多样性允许你存在,不会把你灭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力,但是我不同意你,这才真正有可能看到。

这就是我前面讲的鸡同鸭讲,我们在文明社会里讲鸡同鸭讲不是骂人就是讽刺,就是这个人不可理喻。

最后我们会发现,鸡同鸭讲的潜台词是期待“鸡同鸡讲,鸭同鸭讲”,期待“同好相求”,这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倒退的现象,而不是社会进步的现象。

因为只要我们承认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是由不同的物种构成的,我们就必须容忍不同的物种对这个世界有不同的态度。

在这种前提下,其实鸡同鸭讲才是常态,鸡同鸭讲而不至于打架,这才是值得追求的目标,而不是追求把所有的物种都变成鸡就不打架了,因为我们假设鸡和鸡之间不打架。

就算我们没有共识,我们还能不能好好说话?就算达成共识那一天还遥遥无期,我们能不能活得有滋有味?这是互联网带来的思考。

由于有了虚拟空间,有了虚拟生命,未来的肉身将会对应着多个化身。

今天我们有多个账号你就很习惯了,未来的孩子们有多个数字化身,家长们要尽早习惯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真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未来孩子们的挑战,就是三十岁就得知天命,而不是孔夫子说的五十知天命,这时候就晚了

五十知天命给的是穿行人生,三十而立买房子买地,四十不惑谁都蒙不了我,七十优哉游哉,牙没了。从心所欲不逾矩,不是不逾矩,是没有能力逾矩了,这是很悲摧的。

所以我说“三十而知天命”,我们将展开一个平行、平行的世界。每个人生都很有骨感、肉感、情感,这时候精神分裂症的春天到来了。

荷兰一个作家Jos De mul的一句话,他也写了一本书《精神分裂症的春天必须要到来》,就是要对精神分裂症重新解释,否则未来的日子没法过。

这种情况下,最后我们盖个屋顶,就是意义互联网。

换句话说,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中,最痛苦、最纠结的就是意义。“意义”本身是个哲学问题,同时是个人生实践的问题。

哲学看上去是一门无用的学问,另一个角度说它是万金油的学问,但是只有真正的哲学是充满生命关怀的。在这种情况下,人生最重要的问题是关于意义的问题。

意义是什么东西呢?

第一是存在感,我突然觉得我在,我突然觉得我还活着。

这是意义基本的层面,我们要印证自己每天还活着。

第二,我还能这么活,这是自主权、自由意志。

突然觉得挪一下黑板擦别人也不会说什么,我是有自由意志的,如果说存在感第一种还有些被动,第二种就是我的命操在我自己手里。

过去意义在哪里呢?在于父母之命,就是“我爸说,我妈说”。

过去可以说12岁以前意义是父母给的,现在是4岁以前。

首先意义是别人赋予我们的,而这个“别人”有父母、同学、师友、学校、公司、医院、部队。

意义有一个来源,这个来源是外在的,这时候意义就突然具有了两种特性。

第一,我们假设意义是先生产后消费。

意义是先生产再消费的,这样才有各种所谓圣人、贤哲存在的理由,才有各种圣贤书,才有各种经文存在的价值。意义是先生产后消费,这是现代人知识传承的一个重要粉饰。

第二个更要命,我们相信“有”。

我们面对一个事情要做决定的时候,其实依据的是残缺不全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两个心理隐喻。

第一个隐喻,我们以为全 = 好,所以我们追求这个。我们以为把信息都占有全了之后,能促使我们做一个好一点的决定,所以我们不停的占有信息,以为全就可以带来好的结论。

第二个隐喻,“以为全 = 好”会有一个求全的状态,补齐那些残缺的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意义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现在的人在残缺不全的信息状态下做对话、决断、决策,我们已经越来越多的适应这个环境了。

对于人而言,做快闪式的决策是很为难的。

人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是“玩”,而不是做决断,不是对话,也不是做学问,这些统统都不是人擅长干的事情。我们现在干的都是人不擅长干的事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意义这件事情会变得意味深长。

我们过去以为我们在追寻人的意义,其实是追寻人被机器绑架的那些意义,确定性的意义。

而真正这个意义被我们斩断了,我们过去追求的这些意义都想手拿把攥的,非常切实的想把这些东西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可能,用更多的办法让它可能,费了很大的力气。

回头是岸,人真正的意义在“玩”这边,而不是在那边,这就给出了一个豁然开朗的解释:

先生产后消费,意义必须产生共识,意义必须预先生产、预制。

如果我们放弃了对这些事情的执着,我们可能就很轻松的进入了这种状态,意义永远不可能先入为主的在我们脑子里,意义永远是碰撞之后的体验,所以我们叫“共意涌现”。

意义永远是生命的本真状态,是涌现状态,而涌现恰恰体现了我们刚才说的那种不确定性,所以意义永远是冒出来,快感永远是冒出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临的复杂世界我提四个问题:

① 我们需要充分的领会新物种。未来人和机器合体会变成常态,不管怎么样赛博格是常态。

② 我们现在面临着第三次认知觉醒。第三次认知觉醒不是说谁宣布一下我们就跨过去了,一定是通过代际转移。

代际转移说的是很好听的话,说不好听的话是我们这代人都Over了,我们下一代的下一代他们顺利的进入到了新的认知结构。

③ 不确定性成为常态,或者是多重可能世界,多重人格,多个主体。

④ 意义问题。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过去意义的生产方式,假设意义的方式统统都发生了变化。

最后我要讲一句话:玩,就是一切!

要排毒、清零、善待自己、学会玩儿。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笔记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41 q0 我要投稿

分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