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大咖

你不应该被“出生寒门而死”

分享到:
 周自强 • 2019-02-03 09:29:12 来源:星空时间 E541G0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星空时间(ID: Time4Space),作者:周自强,星空时间创始人,原联想之星创办人

年初有一部关于创业的电影刷了屏,PR的主打是创业背后的艰辛,其中有一张罗永浩的截图,讲到他在最难的时候,想到过自杀。

我当时和朋友打趣说,我要写一篇《创业者自杀指南》,整理了一些资料,但写来写去,感觉还是无法把想说的话真正写出来,就搁下了。

这两天,有个人死了,死在了别人的文字里,却让无数人仿佛看到了自己,于是又刷了屏。

我好像突然找到了那块拼图,得以把文章补完。

1

字数:2135字

时间:7min

致敬每一位奋斗在创业路上的同行者

1

人为什么会想自杀?动物的自杀是荒唐的,只有人类才会对自己的存在进行思考,而后决定该延续生命或是结束生命。

1600年,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提出了千古之问:“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

在阿尔贝加缪看来,“只有一个哲学问题是真正严肃的,那就是自杀问题。判断值得或是不值得生存下去,便是回答了哲学的最根本的问题。”

有人认为自杀是人类的特殊行为,是自由的最高证明,即决定自己的生存或死亡。

但也有人反问:自杀,到底是对这种证明的一种投降,还是获得了对自己生命的最高掌控权?

人类社会对自杀的态度并不统一,也不是一成不变。

2

自杀在中世纪是被禁止的。

但丁在《神曲》中,把自杀的人放在《地狱篇》里经受煎熬,是一例。

电影《吸血鬼惊情400年》中,男主参加十字军东征,杳无音讯,未婚妻以为他已战死,便跳崖自杀。教会因为她自杀的缘故,不能给予正常下葬。男主回来后,看到自己为教会浴血,而未婚妻却遭受不公,于是愤然反出教廷,成为了史上第一个吸血鬼。

除了文学作品,历史学家对史料记载的考究也证明了这一点,这种否定的态度由教会发起并影响到整个社会。

人们会因为各种原因自杀,比如惨境、疾病、疼痛、受罚、荣誉、侮辱、爱情、嫉妒,但其罪魁祸首实乃无可救药的绝望。在基督教看来,绝望不是一种心理状态,而是一种罪,是受到了魔鬼的指使,魔鬼使之相信他犯了不可饶恕的罪,使他怀疑神圣的仁慈。

为了说服基督徒放弃死亡,教会通过各种说教和文学作品,提出了一个主题,就是:永远都不应绝望,因为奇迹永远永远都有可能出现。对付绝望和自杀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忏悔,因为忏悔可以求得宽恕,得到上帝的谅解。

但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对自杀的态度更复杂一些,毕达哥拉斯主义完全否定自杀,而伊壁鸠鲁则对之表以欢迎和赞许,后者认为,个体有至高无上的价值,自由也就是自己决定自我生死的权利。

在他们看来,生命只有存在于快乐的事中时(也就是符合理性、人类的尊严,且带来的满足多于痛苦),才值得被保护,否则,维持生命就是疯癫之举。

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都认为人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依附于城邦的存在,所以个人的价值需要通过他和城邦的关系来确定。

即便如此,在自杀的问题上,柏拉图的态度是模糊的,亚理斯多德则是明确的反对,但后者最后也自杀了。

东方文明对待自杀也很矛盾。

孔子云:“不知生焉知死”,儒家提倡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以及道家的养生、炼丹,说明中国文化是一种重“生”的文化。

但“舍生取义”,“士为知己者死”,也是一种精神。这样的人物也可以随便列举,比如项羽,田光,屈原,乃至刺秦的荆轲,后者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认为是在寻死。

隔海相望的日本,拥有全世界最高的自杀率。极具仪式感的武士道切腹自杀,让人们对自杀的认同甚至到了一种迷恋和崇拜的高度。

总体而言,从文艺复兴开始,人们对自杀看法开始变得更加客观和宽容,虽然在哲学和宗教领域,争论也一直存在。

3

《经济学人》2018年刊登了一篇文章:Why suicide is falling around the world, and how to bring it down more(为什么全世界的自杀率在下降,以及如何进一步使其降低)。

文中数据,自2000以来,美国的自杀率提高了18%,其中接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中年白人最为明显。但在全球范围内,同时期的自杀率却降低了29%,主要得益于三类人群的自杀率降低:中国和印度的年轻女性,俄罗斯的中年男性,以及全世界的老年人。

自杀是一种冲动行为,但它有着令人惊讶的传染性(就像打哈欠)。

比如,当罗宾威廉姆斯在2014年自杀后,媒体曾详细地报道了他的自杀方式和动机。研究人员发现,在此之后的4个月内,自杀人数比正常情况下多了1800人,而且大多数人采用了同样方式自杀。

2012年我参加《创业家》黑马的一个年会,当时的一个主题是“创业就是吃苦”,会场内外的很多展架上用大号字体写着这句话。

年会请了任志强来,老任上台讲话,一开口就炮轰牛文文。大意就是吃苦是做任何事情都必然要经历的,没必要也不应该大作渲染。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创业人群被描述成为一群“苦逼”的人,不是以一种正常的方式来描述,而是以一种极其自恋加上自厌的矛盾心态来宣传。

几个朋友聚在一起,说说“我们都很苦逼”,吐吐别人和自己的槽,也很正常,但是当吃苦、郁闷、纠结乃至自杀变成一种被褒扬的主流价值观,事实上掩盖了创业精神中乐观积极、开放豁达的另一面,而后者才是创业者最大的魅力所在。

在更大范围内,媒体通过“中年男人到家后总要先在车里抽根烟不上楼”、“你已经被同龄人抛弃”、“再优雅的母亲在辅导孩子做功课时都会变成地狱咆哮”这样的话术,把生活中的常态戏剧化乃至妖魔化,并获得了更高的阅读量。

我从未停完车后还要在车里抽根烟再上楼——哪怕是最烦的一天(事实是,我经常在走回家的路上抽一根,但不是为了抗拒进家门),但自从欧莱雅的那波软文之后,我居然有一天真在车里抽了一根烟!事后我觉得很恐怖,所以有意识的禁止自己这么做。

我也不知道有多少母亲,在看了那么多辅导娃做功课的公众号和抖音视频之后,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找到了借口而忘记了“严格要求、耐心教导”才是教育之道?

4

每个人都在寻找逃避自己的办法,但每个人又都被自己所束缚,最后能做到的就是对自我的怨恨。

通过体验他人或虚拟的痛苦,大众得到了情绪的倾述,并沉浸于一种自怜的快感中。但他们不知道,这种无谓的安抚的结果是,他们对生活和自我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语言和文字来自于我们对某种感受的不全面的描述,而当它们一旦形成,它们又对我们的感受会有反向的重塑或强化作用。

文如其人,而当我们大量接受或生产某类文字时,人如其文,也是一种必然的归宿。

对深渊过多的迷恋终将导致被深渊吞噬。

追求幸福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但其中有一点,就是远离那些以戳中你内心痛楚为荣的内容。

这样,你既不会自杀,也不会被别人“出生寒门”而他杀。

本文来源星空时间,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3 q0 我要投稿

分享:
标签: 出生寒门 创业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