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大咖

做母亲或不做母亲,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自由?

分享到:
 沈奕斐 • 2019-06-03 19:45:10 来源:造就 E8272G0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造就(ID:xingshu100),演讲者:沈奕斐,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人们常用“伟大”来形容母亲,尤其是在母亲节,我觉得这是对天下所有妈妈的一种捧杀。

这种捧杀,100年以前的有识之士就已经意识到了。

拐弯的女性觉醒史

1918年,中国社会在方方面面都发生了轰轰烈烈的变迁,婚姻自由成为一种新思潮,女性也开始追求自己在婚姻之外的身份象征。

1

《新青年》引进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娜拉从她的“完美婚姻”出走,试图寻找自己的新生活。

易卜生没有告诉人们娜拉出走之后发生了什么,但是当时的鲁迅已经意识到,如果整个社会机制没有改变,没有给女性的发展提供平台。

那么娜拉走出以后,要么就是回到自己的家庭,要么就是饿死。

2

鲁迅后来又写了他人生中唯一一部言情小说《伤逝》,讲述主人公子君和涓生不顾家人的反对自由恋爱,结婚后涓生工作养家,子君照顾家庭,在一系列的问题中,两人的爱情破灭,结局子君回到娘家以后病逝了,而涓生因此一辈子生活在愧疚里。

鲁迅用子君的悲剧说明了,在那个社会福利体系和女性支持体系没有建立的时代,个性解放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妇女解放。

过了80年,亦舒在香港写了一部《我的前半生》,书中主角也叫子君和涓生,她重塑了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子君,离婚后自尊自爱,依靠自己的努力和闺蜜的支持找到了自己的事业 ,也收获了新的爱情,重新回答了“娜拉出走以后”的问题。

不久前,人们把《我的前半生》搬上电视荧幕,观众惊讶地发现,2017年的子君走到社会上,靠的不是40年前亦舒所强调的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也不是100年前鲁迅所提倡的积极追求自己的权利。

而是从一个多金男的怀里滚到另一个多金男的怀里,姐妹情谊也变成狗血纠纷……

我觉得鲁迅如果还活在当代,他一定会被气死。

我们就在想,这是怎么了?为什么经过这一百年,女性意识又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回归?

这样的现象和观念是媒体的片面呈现,还是大众生活中真实的趋势?

3

在妇联和国家统计局的妇女地位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到,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支持“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比例,从33%上升到48%。

另外你会发现,从工资收入来看,城乡女性收入水平都在不断下降,就业率也在下降。

这些数据告诉我们,在这十几二十年里面,女性在公共领域独立自主的确越来越艰难。那么,是不是公共领域艰难,我们回到围城里就很好呢?回到围城就能找到自己合适的地位呢?

你会发现另外一个现象出现了,叫女性的“围城恐慌”——走进围城也不能解决问题。

社会的结婚率和生育率在不断下降,离婚率反而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愿意走进这个围城。因为我们退回到家庭的时候,发现家庭里也存在问题。

一百年的螺旋

归根到底,就是长久以来,女性的自我觉醒和母职之间一直存在冲突。100年以来的女性主义运动从未真正触及这个层面。

3

1897年,梁启超在《论女学》中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颇具颠覆性意义的概念,他说女性要从分利者(从他人处获取利益)变成一个生利者,要做一个能产生利益的人。

但是,他没有看到男性和女性生理机能上的差异,忽视了女性的自身权利,只强调女性的强国义务,认为女性的强大和国家的强大成正相关。

在那之后的整个民国时期,虽然有各种声音不断在碰撞,但是中国整体的性别平等发展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2

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行的《妇女杂志》为例,你会发现它谈到女性的时候,更多的是在讨论现代家庭中的家事科学,比如怎么更好地洗涤,怎么更好地使用各种先进的器械等等。

然后它强调新女性要以己为傲,不要自以为弱,同时把母性归为女性的本分,强调爱的神圣性,但在爱的神圣性里,又把女性归结为被保护的弱者……

直到新中国建立,我们一下子实现了巨大的飞跃。无论是女性的参政权、就业权还是受教育权(特别是连西方女性也经过了非常艰苦的抗争才争取到的就业权),中国快速地在五六十年代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点。

3

到了六七十年代,以不在意自己容貌、忌讳个人情感、鼓励女性干脏活累活重活的“铁姑娘”形象出来后,奠定了今天中国性别平等的一个基本理念,叫“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从那时候起,女性同时具备了两个值得赞赏的身份,一个是母亲——我要科学养育;一个是劳动者——我要经济独立。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当我们给予女性不同的权利和机会的时候,往往完全忽视了两性的生理差别,并且从未挑战家庭内部的性别分工。

虽然在公共领域,女性和男性同工同酬,平起平坐,但是在私人领域,因为人们总觉得生理特征决定了女性天然就是母亲。

所以男性经常双手一摊,说:“我又没有乳房咯,我又没有子宫咯。”因此育儿就是女性该做的,家务活也是女性该做的。

也就是说,虽然那个时代强调女性要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但是却没有解决女性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双重负担”问题。

所谓的“男女都一样”,并不意味一个新的标准,“都一样”,是女性向男性靠拢,其实就是“一性化”或者干脆叫“男性化”。

进入90年代以后,社会对这些问题又进行了反思,人们重新开始强调女人味,重新开始强调女性的独特气质和生理特征。这个过程跟西方所谓的妇女运动又很不一样。

西方的妇女运动是自下而上的,她们的权利是自己很不容易争取来的,而中国是在所有人还没有做好准备,或者说,有些人未曾意识到自己可以拥有这个权利的时候,社会都给了,这真的是中国的先进性。

但是,历史的发展轨迹往往是螺旋式的,它有时候会往回走。所以这个时候又出现了妇女回家论,尤其是在就业市场不好的时候 ,人们就觉得女性还是回家吧,把就业市场让出来。

整个90年代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女性在公共领域的话语权不断丧失,收入比不断下降。

被消费主义包装的心灵鸡汤

进到21世纪,各种各样的矛盾凝结成无法解决的困境,心灵鸡汤就开始大肆流行,从心理学中衍生出来的也有,总之有各种各样的理论告诉你要“遇见更好的自己”。

3

大家不断地在讨论怎么塑造更好的自己,比如说你要个性化、要独特,消费主义和市场经济给你提供很多的独特。

比如我们要穿不一样的服装,一定要练出马甲线来(这说明你很有意志),你的生活方式、你读的书、你的兴趣特长等等的一切,都构成了你“遇见最好的自己”这样一个概念。

但是在这个自我的概念里面有一个破绽,就是当这个独特的、自我的、有各种想法的、想要在某一个深度领域里面去经营好自己的形象的女性,她一旦成为母亲了,应该是什么样子?

于是“辣妈”的概念出现了。

3

它和我们传统那种牺牲型的、不修边幅的母亲形象完全不同,这个辣妈是性感的,个性张扬的,非常有力量的。

3

小s就是早期的辣妈代言人,后来也有各种像《辣妈正传》这样的片子出来,包括很多的杂志都在刊登女明星孕期的照片,来宣扬辣妈的理论:当妈最好不要有当妈的样子。

但辣妈可不能徒有其表,在你生产之后,你还必须是全能型选手。

3

首先,你得是一个科学妈妈,所有的喂养科学你都要知道;第二,你一定要有女性气质,要维持好身材;此外,你还得是个社交能手,要跟其他妈妈们、邻居们、包括老师们搞好关系;与此同时,传统意义上的照顾者身份你不能丢,要把全家老小都照顾好……

到了最近这几年,辣妈还延伸出新的概念,叫教育经纪人。

你得知道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应该培养哪些兴趣爱好,这里面哪个培训班是性价比最高的,你就像个经纪人一样,带着孩子去赶一个个“通告”——今天下午钢琴课是几点钟,写字课是几点钟,下面游泳课是几点钟……同时还要肩负司机的职责。

最可怕的是,今天的辣妈,她还要有一定的事业心。

1

事业型辣妈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全职妈妈,不上班,在家全心全意为孩子服务;另外一种是超级妈妈,一方面全心全意为孩子服务,另一方面还要有自己的工作——要给孩子做表率,告诉他们,女性不是只能困在家庭里面,女性也要有自己的人生!

但是呢,你会发现这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鄙视的关系。当全职妈妈要证明自己的选择正确的时候,常常会说:“你看,如果去上班,就一定没有充足的时间陪伴孩子。”

而超级妈妈会说:“全职妈妈没有自己的事业,她们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而事实上,无论你回归家庭,还是选择职场,你怎么做都是不对的。

密集母职带来的密集惩罚

社会一方面默认经济独立的女性比没有直接收入的家庭妇女地位更高,但另外一方面,又把时刻陪伴孩子的担子向妈妈倾斜。

这两者背后的共性是,她们被要求遵守的母职文化是一种密集型的母职。

3

密集母职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要求妈妈在育儿上要全方位地投入。

第二,你跟孩子荣辱与共,孩子成功就是你母职的成功,否则就是失败者。

第三,要求妈妈永远要以孩子为先。

这就是为什么我反对人们给妈妈扣上“伟大”的帽子。因为一旦把妈妈放在“伟大”那个层面——伟人怎么能有自己的小心思呢?怎么会有自己的小需求呢?怎么还能像我一样,喜欢看个韩剧,还经常追追星呢?

一个伟大的妈妈,她不应该再有自己那些琐碎幽深的儿女情长,她应该是大爱,她应该把全部心思放在孩子身上。

那爸爸干嘛去了呢?

而且在密集母职的文化里,不要以为社会是奖励母亲的伟大,不是的,事实上反而是惩罚的。

第一个是生理惩罚,一怀孕人们就希望你工作不要努力了,安心保胎;然后产后抑郁、喂奶疼痛这些身心困扰都被形容为“自然的,做妈妈就应该承受”,以此为借口都被忽视掉。

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家庭和工作的两难,常常也被视作理所当然。但实际上经济惩罚也是母职惩罚中很致命的一点。

3

这个图表中,男性两大未婚群体是收入低于3万的和15~20万之间的,而女性群体中,越是高收入的,未婚的比例也越高,这些数据实际上告诉我们,做妈妈在经济上是受惩罚的。

另外还有一些心理学告诉你,要“温和而坚定”。

你能做到吗?

前15分钟能做到的——“宝宝,今天学校怎么样?”

15分钟以后,开始陪作业了,我们就开始火大了,开始拍桌子了……

半个小时以后,我们就爆掉了,桌子都快拍断了……

辅导作业是多少家长心里的痛

但是呢,我们知道这是不对的,所以到了睡觉的时候,我们就跟孩子讲:“宝宝,今天妈妈对你态度不好,妈妈以后会注意的!”

但是!明天会不会改变?不会。

我们产生了第三种母职惩罚,叫内疚感。

每个妈妈都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可是你去看看妈妈都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我们在外面工作,工作环境对我们有很多的挑剔;回到家里,我们要跟孩子荣辱与共,他所有的学业问题都是我的问题……你怎么可能做到“温和而坚定”?

这些惩罚其实都是非常严厉的。

妈妈需要支持

所以,100年过去了,女性的自我跟母职之间这对悬而未决的关系到底应该如何平衡?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

5

我觉得今天的我们不能再等待。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已经普遍得到满足,我们需要全社会一起来思考:

自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做母亲或不做母亲,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自由?

密集母职到底有没有好处?

实际上我们有大量研究证明,密集母职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对父母也没有任何好处。

今天很多女性不愿意走进婚姻,不愿意成为母亲,觉得太辛苦,其实不是因为妈妈这个角色天生这么辛苦,是因为社会建构的母职文化太辛苦。

所以我们要呼吁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最近政府不断地在探讨托育政策,这是一个进步,没有社会政策的支持,女性真的很难做到什么都兼顾。

3

当我们不断从社会、从文化、从更多更大的层面去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才能让女性走出自我和母职之间的困境。它需要我们每一个有创新意识的个体,去推动制度的建立,去推动体系的完善,最终让女性觉得做母亲是件特别美好的事情。

“妈妈需要支持”,我觉得这才是母亲节应该有的主题。

本文来源造就,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26 q0 我要投稿

分享:
标签: 母亲 人生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