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大咖

金句与警言:梁信军关于疫情危与机的十四个判断

分享到:
 晨哨并购 • 2020-02-23 10:00:45 来源:晨哨并购 E9599G0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作者|梁信军 来源|晨哨并购(ID:MW-Group)

晨哨独家发布了复星集团联合创始人梁信军先生在长江大讲堂线上开讲的《疫情下的危与机 未来海外高成长市场机遇》文字版后,市场反响热烈。梁信军认为,不要浪费这场危机,危和机本身是并存在,既要看到危情,又看到其中机会,此外梁信军抛开疫情影响,分享了未来投资机会的战略思考,给出了未来海外高成长市场的判断和具体投资建议与忠告。为便于阅读,本文将疫情影响的危与机部分单独成文,其中不乏金句。(文中标题为编者所增,细微处对文字有处理,未经演讲者审核)

2

梁信军 复星集团联合创始人

梁信军认为,此轮疫情将在5月结束,财政政策应该行动起了对困境中小企业和低端困难家庭进行救济,为对冲疫情影响,货币政策宽松和继续加杠杆可能也是被迫会要采取的手段,但应该是临时性的而不是长期的,政府去杠杆的战略不能改变。凡是依靠人流量的行业会受到很大影响,但行业不会消失,不过市场集中度会提升,其中的一些资本不够厚实的中小企业会陷入困境,龙头企业迎来重组和做大的机会。房市可能利好,但更可能是昙花一现。股市第一季度有走跌空间,下半年到年底会攀升,并私下打赌说,2月4日起到年底,A股重要指数总体升幅会在20%,港股也会被惠及。

以下为演讲录音中关于疫情危与机的部分整理:

我觉得最重要想讲的一个话题,也是今天的讲座之前,周立副院长给我发了个短信,我们要一起不要浪费这场危机。我觉得,危、机,本身它是共存的。

今天我会给大家讲两个方面题:第一个是疫情下面的危和机,讲3~5个月的疫情可能带来的危和机或者机会;第二个是未来的(机会)区域。未来战略性的机会或者战略性的挑战,实际上是有四个。但因为时间关系,有两个就完全不展开了,一个是AI的挑战跟机会,另一个是区块链的挑战和机会。今天重点讲,第一个是区域发展的问题,也就是长期高增长的稳定兑现和经济体量的这个关系,也就说你要找高增长市场,应该到什么方向去找?第二个是战略方面,我会谈一谈政府跟货币信用的问题,要寻找哪里是长期资产的避风港。

先讲第一个话题,就是关于疫情的机会问题。

NCP疫情 两波影响

持续到五月

疫情的机会,这一页PPT里面选用了很多都是孙明春的观点,孙明春在海通国际宏观研究方面有一个文章叫疫情下的宏观政策,说要把困难估计足,写得非常好。

在这里面我特别写了一个标题,是3~5个月的疫情机会,其实也是我对疫情的一个认识。现在官方的口径认为4月份疫情能够得到大幅度的减缓,个人预计可能会没有这么乐观,我预计到5月份会大幅度的减缓。不管是4月还是5月,我觉得总是一个短的阶段,不是一个长期的事。从供需角度出发,影响已经很清楚了。

第一,春节市场已经失去了。在中国 ,新年跟春节的市场是一个非常大规模的市场,对有些消费行业、消费企业来说,甚至能占到它1/5或1/4的规模,现在这个市场已经完全不存在了。

第二,接下来还会有一波影响,由于物流还有包括交通、封城这些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带来一些中小企业的倒闭、失业人口的增加、家庭收入的下降,还会带来第二波的需求和供应方面的冲击。这个冲击,我相信不会在四、五月份就结束了,可能还会继续延缓。

这个损失是放在面前的,是没有人可以去否定的。

因疫情陷入困境的低端家庭、中小企业的救济迫在眉睫

财政政策要先动

当然,这也考验政府下面应该怎么做?

我的判断,政府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有一些现在已经开始动了,有一些未来还会启动。

财政政策肯定会先动了。财政政策重点应该考虑的是两个方向。一是,怎么样补贴家庭。由于就业收入的问题、包括这一次整个新增加的一些开支问题,家庭尤其中低端的家庭,的确是面临着生存压力的,所以对这样的家庭一些消费补贴势在必行。二是,企业、特别是有很多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的确是非常紧张。所以政府在财政政策方面,怎么样去对这些企业和家庭进行救济,我认为是迫在眉睫要做的。这个做了也会有效地减少第2轮的需求和供应的冲击问题,否则第2轮的冲击可能还是比较大。

滞涨当前,货币直接投放受大限

但是政府在货币政策方面面临一个非常大的压力。

因为1月份的通胀涨得非常快,CPI经过长期低迷(在二点几左右),在1月份冲高到5.4。5.4在过去8年来是最高了。上一次, CPI基本上是在2012年和2011年,还有2008年、2007年,以及2004年到过5.4的规模,也就是从近20年当中,这是第5次CPI冲到5.4。如果大家要注意一下2003年的非典,你会看到非典过后将近半年多,物价是不断的往上升的。所以,现在货币政策的选用上有一个非常大的压力,实际上就是我们经济学上常说的所谓的滞胀。第一经济不增长了,第二通胀又很大地增加,直接放货币下去,可能短期之内是没有用的。

GDP杠杆率已高达250-260%

经济继续加杠杆后果很严重

孙明春在那篇文章当中还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加杠杆。如果在货币政策上加杠杆有哪些风险的问题,我认为他提的也是非常中肯的。

从2017年开始,政府就一直在去杠杆。从2017年到现在为止,在去杠杆、稳杠杆方面,政府的政策一直是比较连贯的。其实,也是因为现在的杠杆的确是非常高了,我们看到像居民部门、也就是家庭部门的债务占GDP将近50%了。如果居民部门加上企业部门加在一起,大概有210%,也就是企业部门将近160%左右,如果再加政府部门现在官方公布的有37%,基本上250-260%左右。GDP杠杆200%在全球比较来说都是非常高的,中国肯定是最高的一批国家之一。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继续升杠杆,会带来两个现在就能预料得到的后果。

如继续加杠杆

国内融资成本降低、海外融资成本走高

当前外债已达2万亿美元,占外储的43%。继续加杠杆,境外融资成本走高,如外债持有方再信心不足,挤兑效应非常可怕

第一、是海外的资本、海外的投资人对于中国政府的、企业的偿债能力会发生非常大的担心。偿债能力担心之后,你直接的后果是国家的评级、企业的评级可能会随之调整,国际融资的成本会进一步提高。甚至会担心债务的可持续性,以及导致进一步有一些外资的流出,从而对汇率的的稳定都产生非常大的困扰。这不是危言耸听,大家如果看这页PPT的右侧这张表,现在我们经常说我们的外储是很高的,全世界第一大,有3万多亿美元,但是,我们的外债从2008年的4000多亿美元,现在也一下子就攀升到了2万亿美元。还有一个压力的地方,是短期外债、也就是一年到期的外债,已经占了整个外汇储备的43%左右。如果说外债的持有方信心再不足,挤兑效应是非常可怕。所以,假如说政府采用加杠杆的措施,很大可能会导致两个结果:第一,外部的融资、海外融资的成本会进一步提高,海外的投资人可能会更加小心。第二,内部,由于你加杠杆,需要发行更多的人民币债务,融资成本反而是下降的。所以,有比较大的概率,在未来一段时间可以看到内外融资成本的变化,内部融资成本低,外部融资成本可能会显著地升高。

10%的存款准备金率继续下调空间有限

该印钞就得印钞

如果加杠杆的货币政策得以实施,那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在这一页里面放了两张图表。其中左边这张图表显示了中国的M2的发行量及年增速的图。如果直接看M2的总量,是蛮可怕的,已经到了198万亿,接近两百万亿人民币的规模。但是如果你看M2的年增速,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从2017年的7月份开始,它的年增速就一直稳定地控制在9%以下,基本上在8%~9%的增速区间,远远小于过去比较高的13%、14%这么一个规模。因此,从2017年的7月份至今,整个中国政府关于控制M2、控制货币发行的方面的决心和政策是连贯的。

最近大家也看到,刚刚1月20号之后,央行就降低了存款准备金。我们存款准备金一度曾经高达24%,这相当于,100块存款中24块钱要存在央行,而且不给利息或者给的利息是非常低的。这样等于是限制银行的信借贷能力,降低银行的借贷杠杆。

现在,经过几轮的存款准备金的调减,这一轮之后,调到了10%。10%,与美国对大银行的要求已经接近了。当然,如果与我国台湾大概7%左右比,存款准备金这样一种货币政策应用工具还有一点点空间,但空间也不太多。

所以,可能没办法,该印钞就得印钞。当然,如果印钞之后,也由于我国的货币流动的(特点),它是受限的,不是说人民币在资本项下可以在全球进行流动,还是受限制的。因此,国内如果M2增速提高,更多会对国内资产价格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第1点我刚才已经讲到了,如果M2还要增发,国内的融资成本会比较大幅度的下降,甚至利率也有可能会有一定的调减。另外,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我们不用去猜它的利率

不管是怎么样,升杠杆对融资成本,对国内的资产市场影响非常大。国内第一大的资产市场就是房市,第二大就是股市,房市的规模远远大于股市。

房市会涨,昙花一现

系货币推动,非需求推动

关于房市的问题,我一贯的观点是很清晰的,住房的涨和跌有几个因素导致:

第一个,房市的问题是供和求的问题,答案是清晰的,在中国整体的范围内就是供过于求了,特别是住宅。

第二个,房市也是一种货币现象,它与货币的利率,即银行的存款或者贷款的利率以及货币供应是有关系的。如果利率下降,房市有很大的概率是要涨价,如果加息,房市会跌价。如果你多发货币,房市会涨价。如果你控制货币发行量,房市会跌或者是不动。现在从货币政策来看,可能对房市的涨价是有利的。

第三个,房市的问题也是人均财富和GDP发展一定阶段的一种现象。从中国看,无论是人均的GDP,还是二手房的交易量等等,都不支持房价还可以持续地、大规模增长。

第四个,房市的问题也是一种家庭资产配置的问题,根据最近的一次、2017年年底对家庭资产配置的大规模抽样调查显示,中国的城市家庭、城镇家庭90%左右的资产已经配在房地产上,所以我就很难理解,一个家庭90%的资产都已经配在房地产上了,你怎么能指望它继续增加对房市的资产配置。所以,如果今年房价涨价,会是昙花一现,并不是整个健康的供需两旺的现象,更多的是一种货币推动,而不是需求拉动的现象。

A股现在跌有空间,股市到年底会涨

私下打赌,涨20%

对股市,毫无疑问,会有催长的效果和作用。我个人在一个小圈子里跟朋友打赌说,如果按照2月4号的A股的股指,或者说A股50沪深300等等的股指,我个人相信有非常大的概率,到今年年底会有20%以上的增幅。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货币的发行的问题,当然这只是我个人估计,最后还是要看国家的政策实际实施情况。

当然有一点,从现在开始到整个疫情结束,我觉得股市还是会有跌的空间。其中之一,中国A股有很多会出季报,香港有些公司也会披露它国内的子公司或者主要公司季报,我相信跟非典情况一样,有很多的A股公司一定会把很多的钱款抖落干净,把家底彻底的清仓、弄清楚。弄清楚之后,你净资产跌、利润跌,当然股价也会跌。但整个大的形势,到今年下半年、到年底,由于货币的供应关系,大概率股票会涨,当然也会通过港股通传递到香港去。

如M2扩大,利好金融机构

所以,今年除了房、股市之外,对金融机构来说也是利好。前面大家都很担心金融机构的坏账问题,今年如果整个M2要扩大,对金融机构来说相当于分母扩大。分母扩大,它的坏账率又下降了,它的坏账的清缴的紧迫、清理的紧迫性又下降。所以,对金融机构的业绩来说可能也是一个利好。

于国家而言,应坚持控杠杆

于疫情紧迫,投放货币可理解

如政策由此转向,会酿成将来不可收拾危机

当然,我想讲一个观点,从国家来说,还是应该坚持关于控制杠杆的战略。当然,当前由于疫情的这种紧迫性,可能被迫要做一些货币投放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说由此政策转向,其实是在酝酿一个非常大的、更大的将来不可收拾的危机。

因此,如果大家想在疫情的这件事情上能够有所动作 ,其实就是要猜测和估计政府货币政策。

依靠规模人流创造效益的行业受影响

行业市场向龙头企业集中

市场情绪随着疫情的5月份左右结束,慢慢也会恢复理性的!当然我刚才提到5月份结束之后,可能还有第二波。

由于中小企业破产,就业人口减少,收入减少导致的后续问题。比如说像旅游、餐饮、航空、会展这些行业会遭受起码3~4个月的影响,这么一个业绩的大幅度的下滑,在这种情形下会出现什么情况?

首先,这个行业是不会消失的,但很多负债率比较高,规模比较小,自身资本垫资不够厚的企业会被清扫出局,更多的市场份额会向头部企业集中。凡是只需要人员聚集、人员的大规模流动来创造效益的这种行业都会受影响,但这些行业的头部企业,未来的规模会更大。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如果在疫情的情绪影响的区间里面,这些行业的估值会大幅度下降。但是头部企业等到疫情结束之后,它的集中度、它的份额反而会上升的,所以值得看看。

我想特别说,从战略上这次疫情会带来两个非常重大的改变。大家可能还记得2003年的SARS,SARS这件事情,整个产生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突变性的变化。

第一个是,第一次把中国的PC游戏这个行业给它搞大了,之前非常小,从2003年开始,一下子上到比如说百亿人民币这种规模、甚至百亿利润的行业,而那时候电影也就几十亿人民币的销售额。

这之后,它还同时催生在线购物。在线的购物包括今天淘宝等等,都从那个时候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全民教育,老太太、家庭很多主妇都学会了怎么在网上买东西了。

在线教育被催熟

在线办公被吹大

手机游戏肯定先被搞大

这次疫情,影响很大。第一个,就是在线教育,第二就在线办公。

在线教育的问题,你看,今天对我个人来说也是第一次做主播,我从来没做过,很多老师也没做过,有很多学校有很多学院他可能都非常排斥这些东西,我想包括我们长江的很多教授可能都排斥这东西。但是在非常时期没办法,你被迫要去做,你做可能感觉也没坏,学生也是的,过去他可能比较排斥这种在线的学习。现在看,有一些非学历教育的,他可能觉得这玩意挺好,也比较安全,有些学历教育的某些课程他可能觉得也很舒服。所以,它会把在线教育的教和学,包括供应方都给他催熟了。

同样,在线办公也是类似的例子,原来SaaS其实是非常小的,现在这种情形 ,由于疫情要持续3个月5个月,人的流动是受限制的,大家可能被迫慢慢地把在线办公这个行业会吹大。

当然在这两个小行业,即在线教育跟在线办公搞大之前,首先搞大的是手游,手机游戏肯定是搞大的。

中小企业怎么转型

业务往线上转,没坏处

所以,提到有些中小企业说自己转型的问题、怎么办的问题,我觉得有这么一次危机,迫使你认真地考虑,把自己的业务往线上转型,其实是没坏处的。

你可以认真的想一想,包括像咱们长江商学院在内,都要思考这些问题。

第二个,对所有的企业来说,刚才我特别提到货币政策的问题,我觉得有非常大的概率,货币政策会很快就会宽松,你今天就应该回家去准备怎么发人民币债或者获得长期贷款、政策性贷款以及获得财政补助的所有资料材料,你今天就可以回家去弄了,如果政府提出来,你第1天就可以上交,下一周你就可以报上材料去,这样你就很可能3月份就可以融资了。

另外,整个市场低迷,中小企业遭遇危机,也需要有人拯救、有人接盘。我觉得龙头企业集中扩大自己的行业规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机。

第四个,是关于供应链的问题,通过这一次大家也能感觉到了,如果你的供应链全部摆在中国,或者说你的供应链没有可靠的物流的保障,也是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今后再怎么样优化自己的供应链的布局方面,可能很多企业家也会有一些新的思考。

当然,这个事情从往坏处去想,叠加了中美的贸易战之后,的确会导致有很多海外的机构,海外的公司会对中国的供应链、安全性产生一定的担忧,他们可能会做B方案是完全可能的。

中美贸易战:年增进口1000亿美元

今年兑现蛮有压力

一些国内行业被进口替代、压缩

一些对别国对中国的出口被美国的出口替代、压缩

顺便讲一下中美的贸易战的问题。

根据中美1月15号签订的第一阶段的协议,中国在未来两年每一年要新增进口1000亿美元的美国货品。大家都知道中国现在每年大概进口量是2万亿美元,所以今年按道理来说,我们新增1000亿不是个问题,也就是增加个5%,各方面挤挤就出来。

但是今年我们从1月份到4月份,甚至到5月份会损失大概3~4个月的消费。同时,由于这次NCP疫情的整个进展,会进一步损害国内的消费市场数个月。因此,今年1000亿美元其实是蛮有压力的。

如果按照早期的一个全面协议,中国是有可能每年需要承诺新增2000亿美元的进口,连续5年到第5年的要新增1万亿美元的进口。大家想想看,我们现在从美国进口的量也就是千把亿美元,你一下子说每年要增加2000亿美元,连做5年。其实大家可以去琢磨琢磨看,无论是按照第一阶段的协议的每年增加1000亿美元,连续两年,还是后面的可能每年增加2000亿美元,连续5年。大家都可以想想,第1个1000亿美元或者2000亿美元,从美国进口,你猜一猜最大可能性的我们是买什么东西?

我个人觉得,比如说买汽车、飞机是最有可能性的,因为体量大,汽车的体量也很大。然后,川普总统心想念之的就是农产品、肉类,还有包括天然气,还包括医药产品、医疗产品,以及包括金融。所有的这些,从美国购买1000亿或者2000亿,其实会替代两个东西。第一个是会替代国内原有的生产和服务供应商,第二个替代的是别的国家对中国的出口,或者中国从美国之外的其他国际市场的进口,所以它是有替代跟压缩效应。

所以,第一,对中国的生产供应商,包括这些行业毫无疑问是有影响的。第二,也会影响到对中国出口的其它国家,这些国家对中国得出口,将来会有所压缩和下降。因为如果你连续每年1000或2000亿美元的这么增和减,美国一增1000亿,别的国家就减1000亿或者减800亿,然后200亿减国内的生产商,连续五六年做下来 ,第一,会影响一些国家,比如像欧盟、日本对中国的出口,第二,由于他们对中国的出口减少了,它也会加强跟中国的贸易摩擦。当前而言,从美国多买一些东西,影响的是中国的本地的制造业,但是未来还会影响中国的出口这些行业。

这是我想讲第一点,关于疫情的。

1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晨哨并购(ID:MW-Group),演讲者:梁信军

本文来源晨哨并购,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31 q0 我要投稿

分享:
标签: 疫情 企业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