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大咖

王传福:一个不会做口罩的电池厂商,不是好的汽车大王

分享到:
 何加盐 • 2020-04-02 11:30:42 来源:何加盐 E7110G0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2

王传福/图源:百度百科

作者|何加盐 来源|何加盐(ID:ihejiayan)

一个不会做口罩的电池厂,不是好的汽车大王。

这句话用在比亚迪和它的创始人王传福身上,恰如其分。

最近关于他们的两个热门新闻是:

1.比亚迪日产口罩1000万个,成为全球第一大口罩生产厂商;

2.比亚迪发布“刀片电池”,被认为是颠覆性的黑科技。

看完以后,你很难想象,这说的是一家以汽车制造为主业的公司。

由于王传福的低调,不太关注汽车行业的人,大多都没听说过他。

他确实是个谜一样的传奇人物。

如果用望远镜来综观他的过往54年,是这样的:

少年赤贫,父母双亡;哥嫂养大,名校争光;进入体制,下海经商;电池起家,造车名扬;四十三岁,登顶富榜……

如果用显微镜,我们还可以看到他:

做电池,三年成为中国电池之王;做汽车,三年成为国产平价车之王;做新能源,八年成为世界电动车之王;做口罩,一个月成为世界口罩之王……

似乎只要他进入的行业,都能很快做到行业前列甚至老大。

“股神”巴菲特的幕后军师查理·芒格,曾经不吝用最夸张的语言来称赞王传福,说他:

“这家伙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合体——既能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难题,又能像韦尔奇那样把要做的事情一一搞定。我就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

为了王传福,巴菲特打破不投高科技企业的惯例,十几年重仓比亚迪。2018年,巴菲特把他列为自己最欣赏的四位CEO之一,与之并列的是:扎克伯克、库克、多尼根。

假如你知道扎克伯格、库克、爱迪生、韦尔奇以及巴菲特和芒格的鼎鼎大名,我相信你听完芒格和巴菲特对王传福的评价,此刻一定在地上寻找被惊掉的下巴。

到底是何方神圣,能够让芒格和巴菲特给与这么高的评价?

今天,我们一起见识一下这位低调神秘的造梦天王。

1

王传福出生于1966年,但所有关于他的文章和书籍,对其历史的叙述,都是从1979年开始。

那一年,王传福13岁,在安徽省无为县为民小学读六年级。

他的父亲罹患肝癌,被病痛折磨良久,不幸过世。这个有8个孩子的木匠,唯一留下的财产,是三间家徒四壁的残破瓦房。

家庭失去了顶梁柱,母亲艰难维持生活,姐姐们相继出嫁,18岁的哥哥辍学做小买卖,最小的妹妹因无力养活而送人……

这就是王传福的人生开局。

为了改变家庭和个人命运,王传福比其他孩子更加刻苦地学习。他发誓一定要考上中专,找一份吃“国家粮”的工作,让母亲和哥哥能过得好一点。

然而,他的悲惨命运依然没有见底。

两年后,母亲也积劳成疾,撒手人寰。

这是何等艰难的人生!

当时正值初中毕业考试(那时的初中为两年制),王传福考到一半,突遭此变,急奔回家,缺考了最后两门,错过了中专的录取。

于是,15岁那年,王传福不仅父母双亡,前途也一片黯淡。

母亲去世之后,王传福的生活着落在哥哥身上。而哥哥正好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王传福不愿意成为哥嫂的累赘,就要求分家而过,自己辍学谋生。

哥嫂把王传福大骂一通,拒绝了他的分家提议,要求他一心向学,勿虑其他。

王传福擦干眼泪,背起行囊,去了无为二中。

哥哥和嫂子辛苦做着小生意,还要时时防备有关部门对“投机倒把”的扫荡,艰难地从牙缝中每周省出10元钱,来资助正在长身体的弟弟。

高二那年,家里破旧的房子被暴风雨吹倒,更是让这个苦难的家庭彻底陷入困顿。

有一次,王传福回来以后,嫂子实在拿不出下周的生活费,只好挨家挨户去借,好不容易,才凑到4块多钱,让王传福熬过了艰难的一周。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传福深知,唯有学习可以改变命运。他的刻苦和优秀,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于班主任在三十年后接受记者采访时,依然记忆犹新。

高考前,王传福差点马失前蹄,在预考中,由于疏忽大意,他漏做了一张试卷。按照当时的规定,预考合格以后才能参加高考,淘汰率高达60%。

好在学霸终究是学霸,尽管少做了一张试卷,王传福依然名列前40%,顺利通过了预考。

高考中,王传福创造了奇迹,他成为无为二中理科班当年唯一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也成为了村里人久久传颂的传奇。

那是1983年,王传福17岁。

2

王传福本来报考的是合肥工业大学无线电专业,但是却未能录取,被调剂到位于长沙的中南矿冶学院(现为中南大学),就读冶金物理化学专业。

哥哥和嫂子非常高兴,把结婚时最重要的“大件”——一块“上海牌”手表都送给了弟弟。后来,为了离弟弟近一点,他们又干脆把家搬到了750公里外的长沙,在学校附近做生意。

上了大学的王传福,比小时候活跃了一点。在老家,他被人称为“哑巴子”;但在大学,他会积极参加在食堂举办的舞会,获得过“舞林高手”称号。和人打交道也颇有一套,大二就入了党,并在同级学生里面第一个被吸纳进系团总支,甚至,他还曾帮辅导员介绍对象。

不过,他的活动也就仅限于这些。每到周末,如果不用学习或做实验,他就会去帮哥哥嫂子打理店铺。中南大学就在“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岳麓山下,王传福却整整四年,都没有爬过这座名山。

1987年,王传福被保送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以下简称“有研院”)读研。在那里,他受到导师赏识,三年之后留院任职。

不久,由于研究成果突出,王传福被破格提拔为有研院301所副主任,主持全所工作。这是一个副处长的岗位,却拥有处长的实权。此时,王传福才26岁,是全院最年轻的处级干部,前途一片光明。

除了行政工作以外,王传福还作为副教授带博士、硕士。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一方面多发文章,提高学术造诣,另一方面教书育人。

显然,在有研院继续工作下去,他离梦想只有一步之遥。而且,此时的王传福刚刚新婚燕尔,小日子正过得美滋滋。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话,这种日子可以一直幸福地过下去。

不过,平凡的幸福注定不属于不平凡的人。

1993年,有研院和包钢集团合作一个项目,需要在深圳成立一家镍氢电池制造公司,王传福被派往深圳负责筹建。

新成立的公司名为“比格镍氢电池有限公司”,王传福任总经理,包钢派出一个人担任副总经理。王传福又把自己的同班同学杨龙忠请来,担任市场经理。

当时的深圳,正是小平南巡后第二年,一片生机勃勃,与北京的氛围完全不同。王传福一到深圳,就被猛烈的市场大潮冲击得眼花缭乱,科学家的梦想很快褪色,而商人的愿望却一点点浮上来。

在南方火热的市场里,王传福看到很多人在用 “大哥大”,这个砖头一样的手持无线电话,售价高达2-3万元,其里面一块小小的镍镉电池,就要卖上千块。而电池,恰好是王传福的研究专长,他的心被撩拨起来。

1994年,王传福在《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上看到一则消息:日本出于环保考虑,将放弃传统的镍镉电池产业。

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痛点是贫穷,对于环保还没有那么在意。日本放弃的这个大产业,对中国而言,是一块大肥肉。

王传福意识到,随着日本的政策转向,世界将面临镍镉电池的巨大供需缺口,如果谁能承接这个产业,将是一个巨大的造富机会。

由于比格公司属于有研院下属公司,王传福虽然是总经理,却不能决定如此重大的事项。他马上向院里请示,建议全力进军镍镉电池。

可惜的是,90年代国企的僵化体制,让王传福的请示泥牛入海。他很快明白,如果继续在比格公司干下去,将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做,从而错失良机。

王传福陷入了两难。

“吃国家粮”,是王传福从小的梦想。哥哥嫂子现在在他的帮衬下,生活好不容易好了起来,而自己也才结婚没多久,妻子有孕在身,正是需要生活稳定的时候。要放弃这份体制内前途无量的好工作,他并不甘心。

但另一方面,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镍镉电池产业转移的机会从面前遛过,却又更不甘心。

在数个难眠之夜以后,王传福最终决定,放弃铁饭碗,辞职创业!

这一年,王传福28岁。

3

尽管下定了决心,但是一个事业的起步,又谈何容易?何况还是重金投入的电池行业。当时,镍镉电池的一条生产线,就价值几千万元。

王传福第一步需要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而且是巨额资金。

他先是去找银行贷款,但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资源的小年轻,想贷那么多款,完全是天方夜谭,数次碰壁之后,王传福放弃了。

接着,他辗转找到了香港汇亚基金负责人王干芝,希望能拿到50万美元风险投资。王干芝虽然很看好这个项目,但是在公司投委会,却被否决了。后来,这个放弃的投资机会,成为王干芝的终生遗憾。

最后,王传福找到自己的表哥吕向阳和朋友夏佐全。

吕向阳曾在央行地方机构工作,比王传福早两年下海,已经掘到了第一桶金,他慷慨地借给表弟250万,作为公司启动费用——哪怕是在25年以后的今天,250万也不是小数目,何况是90年代中期。这笔钱日后给吕向阳带来丰厚回报,把他带入到全国富豪榜前50的位置。

夏佐全是湖北人,曾在保险系统工作,90年代初开始做证券投资,刚刚积累了一笔小财富。在和王传福长谈了两天两夜后,他把自己的积蓄几十万元一股脑投给了王传福,做了公司第三大股东,后来干脆也到比亚迪公司当了副总。几年后,他也因对王传福的投资而成为亿万富翁。

1994年11月18日,一个小小的作坊在深圳布吉的冶金大院成立了,这个作坊的名字,日后将响彻全世界,它叫“比亚迪”。

比亚迪创始之地:深圳布吉冶金大院

起步之初的条件无比艰苦,十几个人以厂为家,吃、住、研发都挤在一间七层楼的顶层上,晚上一字排开地睡大通铺。

为了尽快研发出镍镉电池,王传福全副身心都扑在厂里,关键时期,正值女儿出生,王传福都没能去医院陪伴妻子,直到好几天之后,才得以回家看一眼。

比亚迪创始之初的条件

工作的辛苦还在其次,最大的难题是买不起自动化生产线。虽然有300多万的启动资金,在当时的中国算是一笔巨款,但是对于引进电池生产线,却是杯水车薪。

万般无奈之下,王传福想了一个办法:机器不够,人来凑!

他把生产拆分为几十个不同环节,别人用机械手的地方,他用“夹具+人工”的方法来代替。除非是完全没办法替代的,才用机器。

用王传福的话来说:一个设备20万美元,按照5年折旧,等于一个月2万人民币,用这些钱,我能请多少工人?(当时工人的月工资才几百元)

就这样,王传福充分利用了中国最廉价的人力资源,把原本需要一次性投入的固定成本,化解为分月拨付的可变成本,大大缓解了创业初期的资金紧张。

他只花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这创造了巨大的成本优势,让比亚迪电池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到1997年,比亚迪卖出去1.5亿块镍镉电池,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电池生产商。此时,公司成立才刚刚三年。

对王传福和比亚迪而言,比销量迅速攀升更重要的,是他们形成了“自主研发产品、自主建造生产设备、用半自动化半人工降低成本”的研发生产模式,这成了日后比亚迪转战各行业,都能迅速克敌制胜的独门法宝。

2000年,王传福如法炮制,研发出了锂电池及其生产线,顺利成为摩托罗拉、诺基亚和TCL的手机电池供应商。

当时正是手机初兴的时代,摩托罗拉、诺基亚和TCL在市场上的地位,比现在的苹果、华为、小米不遑多让,进入这些公司的供应商目录,等于产品质量在全世界获得了认可。

由于比亚迪的生产成本仅为竞争对手的1/4到1/3,质量又受到世界最顶级公司的认可,很快就发展成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生产商,仅次于日本三洋。

2002年7月,成立7年多的比亚迪在香港上市,王传福和吕向阳双双进入《福布斯》大陆富豪榜前50名。

3

2002年比亚迪在香港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在创业之初,王传福和杨龙忠、吴经胜、何龙等一众兄弟口头约定了股份。在中国民营企业上市的过程中,这种口头协议,往往会在上市时被创始人以各种借口赖掉或打折扣,所以承销商也按惯例问王传福,怎么处理这些股份。

王传福毫不犹豫地说:当时怎么说的,就怎么办。

就这样,比亚迪创业初期的34位高管,合计分得22%股票,也一个个成为千万富翁。

2003年,比亚迪超越日本三洋,成为世界电池之王。

4

上市致富和登上行业之巅,都没能让王传福高兴多久。

很快,他就变得忧心忡忡。

他忧虑的不是自己做不好,而是觉得,电池行业这个池塘太小,容不下自己这条巨龙。他认为,就算比亚迪把全世界的手机电池都包了,一年也不过几百亿的产值。

几百亿,对于王传福来说,只能用“也不过”三个字来形容。

几经思索,他相中一个正在爆发的大行业:汽车。

在公司内部的股东上,当王传福提出要做汽车时,大家面面相觑,但是无人敢当面提反对意见。因为在比亚迪,王传福一向说一不二,其他人根本没有置喙的空间。但私底下,一些高管并不看好。

资本市场的反应则直接而激烈。当得知王传福想造车的时候,香港的投资者把电话打到王传福的手机上,声嘶力竭地喊:“我们要抛你的股票。抛死为止!”

但王传福的性格是,只要决定了一件事,就会不顾其他人意见和外界反应,一意孤行到底。他无视高管私下的劝说和投资机构的威胁,执意推进自己的设想。

2003年1月,比亚迪以2.7亿元收购了陕西秦川汽车77%的股份。消息公布,比亚迪股价马上暴跌,两天内蒸发掉27亿港元。

秦川汽车是和日本铃木合作,生产一种名叫“福莱尔”的经济型轿车。比亚迪收购秦川后,一边继续销售福莱尔,一边紧锣密鼓地研发新车型。

3

福莱尔汽车

很快,王传福就理解了投资人为什么不看好他转向汽车行业。

造电池和造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业务模式:一个是B2B,一个B2C;两者需要截然不同的运营逻辑,并不是技术和生产问题解决就行。

福莱尔的销售一路下滑,2004年同期亏损的998.1万元扩大至7171.3万元,2005年上半年全部销售才5000辆左右,仅为上年同期的一半。

不过,王传福并没有太看重福莱尔的销售,他把重点放在自主研发上面。

王传福挖来了曾任上汽仪征副总工程师的廉玉波,砸了2个亿的研发费用,开发出一款代号为“316”的车型。

王传福和廉玉波满心以为,这款精心设计的车,消费者应该会喜欢。但是当一众经销商从全国各地过来冒雨围观时,一个个目瞪口呆,然后不吭声地走掉了。用当时销售副总夏治冰的话说,“到场看车的经销商都被‘吓哭’了。”

王传福当机立断,当晚就决定把316项目全部砍掉,从头做起。

这回,他决定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抄。或者说得好听一点:参考借鉴。

他们参考当时市场上畅销的车型,很快设计出一款新车,命名为F3,于2005年9月推向市场。

这款车一眼看上去,十个人有九个会认为是丰田的花冠(即卡罗拉),因为实在是太像了。甚至,很多零件完全可以和花冠通用。

3

比亚迪F3和丰田花冠对比图

在生产上,王传福复制了做电池的那一套方法,自己开发生产线,大量利用人工来替代机械手,从而把成本大幅降低。最后,F3的售价只有花冠的一半。

丰田的人目瞪口呆,他们打破脑袋都想不明白,怎么可能有一辆车造得和自己这么像,却只要一半的钱就能买到,还专门弄了辆F3回去研究。

消费者则不管这一套,他们蜂拥而至4S店,把F3买回家,其中一些人回头就把F3的标志去掉,换上丰田的LOGO。

不到一年,F3销量就超过10万台,成为历史上销量最快超10万的自主品牌。

这个数字,已经足以让比亚迪进入汽车自主品牌产销第一阵营。

此后,比亚迪又有样学样,陆续推出了模仿通用凯越的F3R,模仿雅阁和凯美瑞的F6,都大获成功。

2007年8月9日,比亚迪坪山基地落成,王传福召开了盛大的发布会,宣布比亚迪的目标是:2015成为中国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2025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

今天的我们听到中国企业家说这种话,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在当时,在汽车行业,由比亚迪说出来,就有点石破天惊的味道。

须知,汽车是现代工业文明最具代表性的产业,日本的丰田本田、德国的大众宝马奔驰、美国的福特通用等,如同一座座大山横亘在中国人面前。在当时,连最狂妄的中国人都不敢想象,几年之后国产汽车品牌能打败国际品牌。

一家做电池出身的工厂,只是有一款售价6万块钱的仿造车卖得比较火而已,就敢宣称日后要成为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和我们看罗永浩说锤子手机要超越苹果,没什么两样。

但王传福底气十足。

他说:“我们造车像造玩具一样,很快,一辆接着一辆。”

5

其实,王传福进入汽车行业,却又不是为了做汽车。从F3做到F6,只不过是开路而已。

他真正想做的,是新能源汽车——因为做这个,可以把他的电池用上。

自始至终,王传福都没想过离开电池,他要的,只是把电池装进不同的盒子——不管是电动工具、大哥大、手机,还是汽车。

早在2003年,刚刚收购秦川汽车的时候,王传福就向外宣布,要做国内最大的电动汽车企业,并称“对电动汽车有200%的信心”。

王传福的动作很快,收购秦川的第二年,他就把纯电动出租车EF3、电动概念车ET、混合动力轿车Hybrid-S推上了广州车展。

要知道,那一年,马斯克刚刚入主特斯拉,Roadster还要4年才能惊艳全球。

但是,对那个时候的中国和世界,电动汽车还太超前。从生产端看,电池技术尚不成熟;从消费端看,石油价格才不过30美元一桶,汽油便宜得很,根本就没有换电动车的必要;从政府端看,拉动经济排第一位,不管什么车只要能带来GDP就行,雾霾问题在当时根本就没人关心。

所以,比亚迪电动车昙花一现之后,又归于沉寂。相反,F3这款汽油车,却大放异彩。

但王传福并没有放弃,在F3大卖的同时,他把几乎所有利润全部投入电动车,先后研发了双模的F3DM、纯电的E6、以及电动大巴K9,成为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生产商。

正是电动车,为比亚迪打开了一番新的天地。

3

比亚迪电动巴士

此前,在比亚迪上市时,其股票的投资人中,有一位名叫李录。此人早年因故避祸美国,后来成为投资人,认识了查理·芒格。

在李录的极力推荐下,芒格见了王传福,并且大为欣赏。他说,

“王传福是个天才……他能掌握最尖端的技术,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

芒格认为,电动车未来大有前途,从风投的角度看,比亚迪的实际价值远远被低估,于是毫不犹豫地大笔买入比亚迪股票,同时向老搭档巴菲特说,我发现了一个爱迪生和韦尔奇的合体,建议赶紧投资他的公司。

尽管芒格把王传福吹上天,巴菲特却并未完全相信。他一贯的投资原则是,不懂的就不买。甚至当年微软和苹果找他融资,他都忍着没有出手。

巴菲特派出他的副手索科尔到深圳考察。索科尔一到比亚迪的工厂,就被惊呆了。王传福居然管理着整整10万工人,索科尔认为这几乎没人能做到。

更让索科尔震惊得眼珠子都快掉出来的是:王传福为了证明电池有多环保,当着他的面喝了一杯电池液。

回到美国后,索科尔对巴菲特说,"This guy's amazing. You want to meet him."(这家伙不可思议,你一定想见)。

不久,巴菲特也被王传福折服了,被王传福描绘的电动车未来说服了。他愿意给王传福投5亿美元,占股20%。这是他在中国除了中石油以外最大的一笔投资。

但是,王传福却拒绝了!

老王说,钱我需要,但是没那么多股份给你,最多给10%。

这可能是巴菲特多年投资生涯中,少有的一次被拒绝。但是王传福的做法,更让他觉得此人可靠。

最后,双方商定,巴菲特投资2.3亿美元,占股10%。

2009年,正是巴菲特如日中天之时,上一年度的福布斯富豪榜,他超过蝉联多年的比尔·盖茨,成为新任世界首富;他的午餐会,也拍出了创纪录的263万美元天价。

所有,在巴菲特的影响之下,比亚迪瞬间成为全世界财经媒体关注的焦点,其股价一飞冲天,直接把王传福带到2009年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和胡润富豪榜双料首富的位置,财富高达350亿元。

这一年,王传福43岁。

6

任何事情到达巅峰之时,就是其开始经历挫折之时。

2009年王传福的事业和财富都达到了顶峰,但从2010年开始,比亚迪陷入了困局。

为了确保新能源车有足够的资金,王传福大幅减少传统车型的研发投入,试图通过扩大现有产能而更多攫取利润,结果导致销售体系失控,大量经销商退网。

2010年二季度,比亚迪营业收入环比下滑8%,净利润更是大幅下滑58%;第三季度,出现了严重的现金流紧缺。

挣扎到2011年,问题不仅没有得到好转,反而还在恶化,上半年利润骤降了88.6%。经营上的问题也传导到管理上:销售总经理夏治冰引咎辞职,销售部门大规模裁员,产品接连出现品质问题。

媒体上大量涌现比亚迪的负面报道,《比亚迪大败局》、《比亚迪教训》等文章广为流传。一时之间,人们都在问:比亚迪怎么了?

2012年,王传福在媒体上公开认错。他宣称:“过去我们片面地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扩张,忽视品牌质量的提升。我们在三方面犯了错误:经销网络、媒体关系和品质问题。”

对于性格执拗、说一不二的王传福而言,公开认错,殊为不易。

在此前,他总觉得自己的产品供不应求,确保及时交货是第一位,而对品质不够重视。但是接连出现的问题,让他开始研究苹果的用户体验思维,并花大力气提升比亚迪产品的用户体验。

此后,随着比亚迪产品的品质和体验跟上来,加上国家对新能源车的日益重视,比亚迪终于渡过难关,重新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

2015年,离王传福发下“成为中国第一”的宏愿,已经过去8年,但是比亚迪没能完成目标。

在当年的汽车销售排行榜上,按公司来看,比亚迪仅仅排在第16名;按车型来看,比亚迪卖得最好的F3,也仅仅排在第28名。

不过,如果从新能源车这个品类来看,王传福已经实现了他当初提出的目标——2015年,比亚迪新能源车卖出去61722辆,在全球占据了11%的市场份额,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新能源汽车之王。

此后,这个排名一直保持了3年,直到2018年被特斯拉超过。

7

2016年,王传福又开始觉得,新能源汽车可能对他也还不够大,他想做点更大的事。

他推出了“云轨”。

所谓云轨,是建立在空中的单柱轻轨,配合比亚迪设计的“云巴”一起使用,运载效果等同于轻轨或地铁,但是占地较少,造价较低。

3

王传福希望通过这个产品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用他的话说:我们用电动车解决城市的污染,用云轨解决城市的拥堵。

对于这个设想,王传福信心十足,他说“七年前我们提出城市公交新能源化,没几个人相信。四年前,城市公交新能源化得到大面积推广,两年前成为国家战略。”

言下之意,是云轨的快速发展也不在话下。

他认为,云轨项目将再造一个比亚迪。

云轨推出后,确实受到众多中小城市的欢迎,比亚迪在一些城市拿下来单子,甚至已经开始施工。

但是,随着国家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政策收紧,从2016年至今,尚没有一个城市开通云轨。有少数已经修建部分云轨的城市,项目搁置在那里,几乎烂尾。

再造一个比亚迪,目前看还遥遥无期。

而此前被王传福认为规模太小的电池行业,2011年底腾空而出一个宁德时代,迅速发展为电池行业的超级巨头,成为比亚迪电池产品的最大对手。

目前(2020年4月1日),宁德时代的市值已经高达2659亿元,较比亚迪在H股和A股的总市值加起来还高(比亚迪除了2002年在香港上市外,2011年又在A股上市,目前港股市值1037亿港元,A股市值1558亿元,合计约2507亿元人民币)。

当下的比亚迪,传统汽车已经乏善可陈;电池行业,面临着宁德时代的激烈竞争;新能源车领域,前面的特斯拉越跑越远,后面一大堆造车新势力穷追不舍。如果云轨项目不能推动的话,比亚迪将很难再迎来曾经那样的爆发式发展。

当然,尽管如此,比亚迪在很多行业都还是隐形巨头。例如在手机代工领域,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仅次于富士康的全球第二大手机代工厂商,代工收入占到公司收入的三分之一。苹果、小米等很多手机,都是从比亚迪工厂出来的。

而且,比亚迪强大的研发和生产能力,让其随时都能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疫情之下生产口罩,对比亚迪而言,只不过是小试牛刀而已。

而如果不是比亚迪生产口罩,我们都不会想到,原来造汽车、电池和手机代工的比亚迪,居然还具有医疗器械的生产资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在疫情之下,紧急组织人力,自主设计口罩生产机,每天生产一千万个口罩,并不是为了发国难财。

相反,比亚迪的口罩,大部分免费捐赠给了各急需部门和特定人群,其余部分以不高于2.5元/只的超低价格,向市场供应。

也就是说,比亚迪不惜打乱主营业务的正常节奏,很多人放弃春节休假而加班加点,在经济上完全是一个折本的生意。他们这样做,只是因为社会需要。

8

尽管比亚迪在业务上获得了很大成功,但是在舆论上,其形象却只能说是一般,甚至相对负面。像做口罩这样赢来众人夸的情况,对比亚迪而言,太罕见了。

造成这种局面,除了王传福本人刻意低调,不在乎外界评价,以及其在营销推广中的理工科“直男”思维外,还与一些巨大争议有关。

一是关于“抄袭”。

从造电池开始、到手机代工、到汽车生产,王传福绕不开“抄袭”二字。电池领域的三洋和索尼,代工领域的富士康,都曾经上法院起诉比亚迪侵犯知识产权;汽车领域的F3和F6,也一直是被人嘲笑的对象。

但王传福对知识产权的运用和规避,令人叹为观止。他有一个上百人的团队,专门应付知识产权纠纷。

每次研发新的产品,比亚迪都会先看有什么可以借鉴、有什么需要回避,能抄则抄,不能抄则绕。所以不管是三洋、索尼还是富士康,在诉讼中都没能从比亚迪这里讨到好处。

而丰田,则根本都没有办法提起诉讼,因为比亚迪的抄袭,刚好处在不违法的边缘。例如,假如法律上认定汽车外观有5个面雷同就是侵权,比亚迪就会抄袭4个面,改动1个面。这样即使人人都能知道比亚迪和别家的车很像,法律上也无法认定侵权。

比亚迪的一位内部人士曾向《新财经》记者张程透露,“我们每年要拆很多车,如果想用一种技术,先看有没有专利,有就调整、规避掉,没有就拿来用。我们甚至做好了打官司的准备,而且100%不会让对手赢。”(见《王传福:“一切皆是纸老虎”》,张程,原载《新财经》,2009年8月)

对此,王传福并不觉得有问题。他把这种模仿称之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认为这是市场上的后来者要追上先发者,不得不走的一条路。

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比亚迪自我研发的“316”车型的失败和F3车型的成功,就不得不承认王传福说的有道理。如果继续走316而不是F3的路子,可能比亚迪早就死掉了。

但是,当一家公司已经有了足够的自我生存能力之后,就必须形成自我创新能力。否则,就算凭模仿能走过起步期,等到走到行业前列,前面已经无人可抄的时候,就是企业的死期了。

目前,比亚迪的研发费用仅为几十亿元级别,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6.5%,与华为的千亿规模和14.1%占比相比,差了一个数量级。

最新的消息是说比亚迪研究出了“刀片电池”,王传福宣称,要将“自燃”从电动汽车的字典里抹去。如果王传福没有吹牛的话,毫无疑问,这将对目前的动力电池市场形成巨大冲击。但其后续影响如何,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3

王传福在“刀片电池”发布会

二是品牌形象和产品品质。

比亚迪汽车的起家,是靠山寨和低价,在用户心智中,其形象就已经长期被这样定位了。

而早期比亚迪盲目关注于扩大生产,忽略了品控,造成在消费者心中口碑一直不好,对品牌形象也造成了巨大伤害。

2012年以来,比亚迪加强了对品质的控制,也想了很多办法提升品牌形象,但总体而言,在人们看来,比亚迪仍然属于低端车型,与特斯拉形成鲜明对比。

虽然比亚迪的电动大巴在全球很多城市为比亚迪攒了好口碑,但是在国内市场上,对比亚迪汽车的投诉率依然居高不下。据2019年中国消费协会公布的一个报告,2018年度被投诉最多的汽车品牌,比亚迪名列榜首。

看来,比亚迪要提升形象和改善品质,还任重道远。

此外,王传福多次建议国家全面限制燃油车,优先发展新能源车,也引起了传统车企和车主的众怒,被骂为“吃相太难看”。

比亚迪大幅领取国家新能源产业补贴,也惹来诸多非议。2018年,比亚迪获得的国家补贴占到净利润的3/4。而根据今早(4月1日)比亚迪发布的2019年业绩快报,其净利润同比下滑了44.4%,重要原因就是国家对购置新能源车的补贴减少。

如果不靠国家对车企和消费者的新能源补贴,比亚迪新能源车仅凭其本身的产品能力,可能会过得非常艰难。

9

王传福已经54岁。

从父母双亡的少年,到营收千亿的民族产业之光,他的人生开局,可谓悲苦至极,其日后的成功,也可谓辉煌至极。

他的一生,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用双手改变命运的典范。

他自强不息的战斗意志、攻坚克难的钻研精神、服务社会的大格局,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那些引起争议的地方,却又很值得我们注意。

在梳理王传福和比亚迪的成长历程时,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这个人、这家公司,和中国这个国家好像!

——都有过无比凄惨的过去;

——都是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获得了新生;

——都有过从山寨起步的不光彩历史,但又都形成自我创新的能力;

——都不擅长对外打造形象,常常被外界黑得一塌糊涂;

——在产业上,都追求全面掌控能力;

——……

甚至,比亚迪电动车的名字,就叫做“秦”、“唐”、“宋”、“元”或者“汉”……。

3

我认为,王传福是一个远远被人们低估的企业家,比亚迪是一家远远被人们低估的企业。

不管从能力上,还是社会价值上,都被低估。

他是一个崇尚自我奋斗,凭双手改变命运的实业家;它是一家实力无比强大,对社会无比重要的,创新型制造企业——这都是当代中国最宝贵的财富。

创新的能力、制造的实力,是国家强盛,社会繁荣的基础。王传福和比亚迪,从无到有,一点一滴积攒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制造实力,在每一个他们进入的行业,都走到了世界前列。

他们的社会贡献,不仅仅在于提供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或者解决20多万人的就业和缴纳20多亿的税收,也不仅仅在于解决城市的污染和拥堵问题。

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但除此之外,比亚迪还是一个能随时响应社会紧急需求,在关键时刻立下大功的企业。

如果说疫情之下,比亚迪可以用一个月成为口罩之王。那么下次如果有其他需要,它也可以随时转型做别的东西,例如,装甲车。

这些年,中国财富急剧增长,互联网、房地产、金融,各行各业都有无数的英雄出来。他们的财富累积到天文数字,他们的名字被众人呼喊和铭记。

而制造业,被认为是既“苦”又“穷”,没有前途的一个行业。

创业者不愿意投身于制造业,投资者不愿意投资于制造业,打工者不愿意委身于制造业。

惟其如此,那些仍然坚守在制造业的人,那些在制造业做出巨大成就的人,那些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组织生产的人,就更值得我们歌颂和铭记。

谨以这篇记述王传福和比亚迪成长历史的文章,向奋斗者致敬,向投身于实业的英雄致敬。

主要参考资料:

【1】比亚迪之父王传福,中央编译出版社,郑祥琥,2009

【2】无为英雄,杨安琪,《财富》中文版年度封面,公众号财富中文网

【3】王传福:潜伏的“双料首富”,杨小林,中国周刊,2009年11月

【4】王传福:“一切皆是纸老虎”,张程,新财经,2009年8月

【5】出无为记,杨彬彬,财新周刊,2010年第7期

【6】争议王传福,金烨、范璟,《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2010年5月

【7】Warren Buffett takes charge, Mark Gunther, Fortune, 2009

【8】比亚迪真相·中国新首富背后的秘密,魏昕、廖小东,重庆出版社,2010

【9】比亚迪方式,梁冬梅 杨彬彬 符燕艳 王端,新世纪周刊,2010年2月

【10】在王传福身边的日子,潘鑫磊,中欧商业评论,2017年10月

作者简介:何加盐,一个专门研究牛人的牛人。曾在政府工作,后创立咨询公司,现为咨询顾问,公众号写手。和你一起了解牛人是怎么炼成的,从牛人的经历与方法中,获得思维与认知的提升。了解牛人,学习牛人,成为牛人,从关注何加盐开始。

本文来源何加盐,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27 q0 我要投稿

分享:
标签: 王传福 比亚迪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