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大咖

在谣言纷飞的时节,如何拥有你的精神疫苗

分享到:
 伯凡时间 • 2020-04-10 09:46:15 来源:伯凡时间 E3788G0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2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伯凡时间 来源|伯凡时间(ID:bofanstime)

媒体泛化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状态,早前那些字斟句酌的权威媒体的影响日渐式微,各种类型的自媒体号则方兴未艾。伴随而来的,既有观点的自由表达,也有各种虚假信息像病毒一样在易感人群中肆虐。

打开手机,你总能看到诸如此类的字眼:“就在刚刚”,“央视曝光”,“惊天秘密”,“疯狂转发”,“删前速看”,“大事不好”,“惊悚一幕”,“价值千万”,“绝密隐私”,“差点丧命”,“国人哽咽”,“全民炸锅”……不幸的是,这些陈腐到索然无味的套路总能撩拔起无数人的好奇心,先是点开阅读,然后由衷相信,最后激情转发。

对于人们为什么会相信阴谋论或谣言的问题,美国肯特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凯伦·道格拉斯(Karen Douglas)曾经主导过一些相关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发现,大多数人对保持个人独特个性或与众不同有着与生俱来的需求,这种自恋性需求,会让我们自以为能够接触到一些罕见信息或对某些社会事件的“秘密”而“独特”的解释,这种思维BUG成为了谣言和阴谋论入侵我们大脑的缝隙。

很多谣言和阴谋论,常常能够做到“虚实相间,有无相成”,把一段谎言编织得严丝合缝,井井有条,给受众提供一种隐秘、重要且能够即刻生效的知识,使得受众感觉自己瞬间成为了该领域的专家。这种犹如“天神”附体的爽感,让受众对该谣言更为坚信。因为怀疑其真实性的同时,也是在剥夺自己“超神”的感受。

还有一些谣言或阴谋论之所以“奏效”,是能够让人们在面对一些事件时的失控感、焦虑感和无助感得到适当的缓解,通过对一些复杂事件或长期悬而未决的事件提供简单的解释或确定的结论,让人们获得一种虚假的掌控感和安全感。道格拉斯教授的研究指出,我们对于这样的“答案”往往非常上瘾。只是,这种建立在虚假基础上的掌控感和安全感是极为脆弱的,一方面很容易被其他信息驳斥,让我们陷入更为严重的焦虑中,另一方面,也会给那些坚信不疑的人带来相应的损失。

在信息汇聚的洪流中,如何甄别其中的真假,判断不同信息中的价值属性,对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而言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谣言和阴谋论这样的假消息,我们需要的不是与之相对的真消息,而是一套思维方式,因为一个假消息被粉碎的同时,无数个它们的替身又会形成。我们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以此帮助自己构筑起一道坚固的城防,最大程度上将假消息拒之门外。

尽管“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 这一概念是1941年由美国学者爱德华·格拉泽尔(Edward Maynard Glaser)提出的,但是其传统却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

《打开》一书中提到,苏格拉底在与人讨论一些哲学问题时,常常使用“反诘法”。他首先会贬低自己,诱使对方提出观点,然后对这个观点加以反驳,再引发进一步的探讨,也有可能因对方哑口无言而终止讨论。

反诘法包含四个步骤:通过反讥、归纳、诱导,最后得出定义。苏格拉底本人则将这套方法比喻为“灵魂助产术”。苏格拉底自称:“我照料他们分娩时的灵魂,而不是他们的身体。我这种艺术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能够以各种方式考察年轻人的心灵所产生的是幻想错觉还是真知灼见。”

我们也应该以这样的“批判性思维”来对待生活中出现的各类消息,让那些假消息“哑口无言”的同时,从真消息中汲取有用的“养料”。需要澄清的是,在“批判性思维”这一语境中的“批判”,并不是批评、批斗的意思,而是研究、考察、区分、辨别的意思。

批判性思维首先要求我们提防情绪的干扰,将自己的关注点放在理性探索和逻辑推理上。要实现这一点,最有效的手段是,看完一个消息后,不要急着附和或追随,而是要学会对其解构。

大多数消息,都抱着打动我们的目的,期望通过循循善诱的论证,将一种特定的观念或信仰推销给我们。《学会提问》一书中,给出了一个解构消息的公式:论证=结论+证据。

所谓结论,就是作者想要推销给我们的观念或信仰。我们在面对相关消息时,首先要弄清楚作者企图让我们相信什么,这就是作者的结论。找到结论后,就顺着结论寻找支撑它的理由,也即证明结论的证据。一个消息如果只给出结论,却不负责证明,那我们基本就可以弃之不理了。

找证据的第一步,是先针对结论问一句“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看看有哪些信息能够回答这一问题,这就是支撑结论的理由或证据。找到这些内容后,接着问出下一个问题“这些证据的效力如何”。证据效力常常与证据类型有关,常见的证据类型有:个人观察或经历,典型的案例,当事人证言,权威或专家意见,研究结论等。

这些证据类型中,个人经历或观察、当事人证言等这种偏个人化的证据,比较容易引起我们的警惕和质疑。最容易迷惑人的证据类型是典型案例、权威或专家意见以及研究结论这几类。

典型案例常常通过一个具体而生动、情节感人的故事来作为某一结论的支撑,这样的证据很容易诉诸我们的情感,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搁置对其真实性的怀疑。批判性思维的养成首先就是具备解构思维,以此摆脱情绪的干扰,从而化解掉这类证据的迷惑性。

面对专家意见时,我们也要极为小心,首先看看消息中的专家是否有名有姓,是否“有迹可循”,如果只用“专家”两个字来概括,其真实性就要大打折扣了。其次,则要看看发表评论的专家是不是该领域的专家,如果一个外科的医生对一个内科疾病发表意见,其意见的参考价值可能就不是很大。

对待研究结论这样的证据时,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引用的真实性,是对原有研究内容的引用,还是假托别人的名字来夹带自己的私货。此外,还要关注研究结论得出的时间,有没有可能已经被新的研究结论推翻,要知道在科学研究领域,这样的事情常常发生。

当然,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要我们去否定个人观察和经历、专家意见或者专业研究这类东西,而是力图使人们养成一种质疑的习惯。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类消息时,首先意识到情绪可能会坏事,通过解构内容来摆脱情绪的迷惑,而后依次找结论、找证据,再逐步拷问证据的有效性。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要像一个能工巧匠一样,对接收到的消息评估、分类、取舍,最终整合成自己的决定。

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能够让我们避免被各种假消息奴役,成为他人思想的提线木偶。同时,能够让我们始终意识到任何消息都是让我们做出自己决定的参考和辅助,让我们在一个由各类消息交织而成的真真假假的世界里,做一个有主见的人。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伯凡时间(ID:bofanstime),作者:伯凡时间

本文来源伯凡时间,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22 q0 我要投稿

分享:
标签: 谣言 思维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