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大咖

最重要的事,只有1件

分享到:
 笔记侠 • 2020-08-03 19:30:05 来源:笔记侠 E11153G0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1

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

责任编辑 | 君莫笑

内容来源:2020年7月18日,前檐书店与海天出版社、Officeasy、青年之家等联合主办了“5G时代,如何打造智慧城市、智慧生活”主题分享暨《5G智联万物》新书发布会活动。

日本企业高管教练粟津恭一郎曾说:人是被提问支配着的,它比任何语言都能让人牢记。

一、提问比答案更重要

1.答案变得廉价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人类需要依靠“出卖”自身的劳动力和智力获取资源(从食物、工具到信息等等),一切都不是免费的。

今天,像维基百科这样“不计报酬”的众包模式使得信息免费传播,各种信息聚合平台无时不刻在分散信息流,信息对于我们来说,唾手可得。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1999年,谷歌的年搜索量为10亿次;

2020年,谷歌的搜索量达到2万亿次;

而百度,2020年的日搜索量为50亿次。

互联网时代,技术的发展降低了答案的制作成本和搜寻成本。

遇到问题,我们只要“键盘一敲,鼠标一点”就能轻易获取(复制)成千上万的答案,而且几乎是免费的。

尽管互联网这本“答案之书”中不乏高质量的,甚至可以说是精辟通透,令人拍案叫绝的答案,但这些优质的答案终究是稀少的,也不是百试百灵的。

2

因此,在答案变得更“廉价”的同时,提问则变得更加“宝贵”。

2.好奇心变得稀缺

第二,提问也与好奇心密不可分。

首先,好奇心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既是本能,又是需求。

伊恩·莱斯利将好奇心分为两种:消遣型好奇和认知型好奇。

前者是本能,就像我们走在街上,看到有一堆人围在一起,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会很“本能”地想要上前去看看发生了什么。这是人类“骨子里”的好奇。

后者是需求,是一种想要了解真理,提升自我认知的渴望(本文之后提到的都是后者)。

其次,好奇心要求提问者能够平等地看待并尊重他人,是一种很珍贵的品质。

在面对未知的领域的时候,必须尊重该领域的专业人士,平等地看待他的身份,不因为ta是环卫工人亦或是大学教授,而对ta所给出的答案随意加以评判。

3.思考变得怠惰

第三,有问题,才有思考。

一个深度有效的思考往往需要花费时间收集证据,做出计划,反复验证,得出结论,复盘升级,对于“快时代”中无法延迟满足的人类来说不太“划算”。

在这个“永远在线”的时代,我们更加急于得出结论,而非提问。

我们更希望自己能够快速决策,不再是“计划的某个时间点”完成,而希望的是”现在、立马”完成。

二、为什么我们不愿意提问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愿意提问?

除了“有搜索引擎,可以随时查找”之外,这个问题“常见”的答案无外乎“害怕”、“没什么好问”、“问题没意义”、“不懂,也不想知道”等等。

1.“害怕”提问

很多人都“害怕”提问,因为提问会被嘲笑,或是引发冲突(宗教问题另当别论)。

有人觉得自己问了一个在别人眼中是“傻问题”的问题,会被他人说Low(没水平,没深度),或是表达不当,措辞不准,逻辑混乱,引发他人的不满。

也就是说,当我们问了一个在别人眼中是“傻问题”的问题之后,就会被他人“打脸”,甚至给自己“拉仇恨”。

久而久之,他人的“仇恨火山”爆发了,我们的脸也被打肿了,我们就再也不敢提问了,毕竟脸面(自尊)更重要。

对于这种类型的“害怕”,我有两点不赞成:

第一,我不认为有”傻“问题。只有“天真的、无聊乏味的、令人不适的、表述不清的、逻辑混乱的......”问题。但这些和“傻”扯不上关系,在我的“偏见”之中,只要愿意提问题,就表明我们对世界有好奇,渴望了解世界。

第二,承认自己无知没有什么可耻或者丢脸的,作为成年人,我不认为自尊心“应该”脆弱到这样的地步。

此外,也许是我妄言,但我们接受的教育模式似乎不太喜欢我们不断地提问,去质疑权威,也不太喜欢我们打破常规,问一些对现实生活没有实用价值的问题。

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像“金拱门的汉堡”一样——保持标准化和一致性。不要去问一些“教材没有的、考试不考的、对你现在没什么帮助的”问题。

被排山倒海的考试折磨的我们,正确地回答问题得到的存在感远比提问出题来得更有意义。

试着回想一下,你上学的时候,是作为一个爱提问题的学生被表扬的多,还是作为一个能够完美给出标准答案的学生受到的表扬更多?

其他人我还真不敢确认,至少学生时代的我,是后者受到的表扬更多。

哪怕你是真的对世界充满好奇,也会有人告诉你:你又不是爱因斯坦,别问这问那,做好你的作业就行。

因为“正确”的答案能为你带来更多的认可和奖励,正向的反馈会不断地刺激我们去做这种能够获得认可和成就感的行为。

之后,在你的人生之中,这样的情况会一直持续。

等你工作了,你会发现我们经常会奖励那些能够回答、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提出问题的人。

因为提出问题会被看做“制造麻烦、质疑他人、甚至是愤世嫉俗”,很快,你就会被边缘化,被孤立,甚至被视为组织的“毒瘤”,成为了威胁组织稳定的人。

2.无需提问

另一种最常见的就是“单纯地不care(关心)”,这种情况就像网络流行语所说的“佛系”——“不苛求、不在乎、不计较,看淡一切,随遇而安”。

反而“害怕”提问之后,诸多烦恼上身,影响自己“无欲无求”的人生节奏。

钱钟书先生就说过:否定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钱先生的确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这真的是“好”方法么?

我的偏见是,钱先生是在反讽,因为这是Loser处理问题的方法。

真想解决的问题的话,就要不断地去提问,找到那个最本质的问题,然后调集资源,审慎行动,即时反馈,最后复盘。

否定问题,无非就是掩耳盗铃罢了。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三、提问的具体好处是什么?

那么,提问对我们每个人自身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好处?

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是需要通过“提问能力”来培养的,它们是:选择力、创造力、学习力、人际交往力。

1.选择力——信息筛选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人生有限,面临浩如烟海的信息,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要了解所有的信息,只会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

而且现在似乎进入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

那么,是否真的存在信息过载?

得到的万维纲老师曾说:信息过载是一个伪命题。

他认为,正是因为你对信息不熟悉,所以你面对丰富的信息会感到恐慌。

万维纲老师还给了两个旁证:

第一,自印刷术发明以来,信息从来都是海量的,为什么只有在互联网时代人会感到信息过载;

第二,美国皮尤中心发布的《皮尤报告》显示,美国只有两成人感觉到信息过载,而这两成人还主要是老年人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大部分年轻人不认为有信息过载。

如果你不同意这个观点,那么我们就默认信息是过载的。

那么,信息过载的情况下要怎么处理?

尼尔·布朗提出了两种思维: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的优点在于你能够吸收外界千丝万缕的信息和知识,为你今后展开复杂的思考奠定基础。

但是它的缺点在于你吸收的一切信息必须是井井有条的。“海绵式思维”对哪些信息和观点可以相信,哪些信息和观点应该摒弃,提供不了任何判断方法,学习者很容易读到什么,就信什么。

相反,“淘金式思维”是一种带有主动权的思维方式,它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与它展开互动,有选择性地接收信息或知识,并对这些信息和知识做出批判。

未来,信息只会越来越多,如果不懂得筛选信息,注定只能当成信息垃圾桶。

2.学习力——获取新知

《知识的错觉》这本书中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拉链”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其实我们其实并没有那么聪明,那么“有知识”,甚至可以说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其实都很微不足道。

知识的产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真正带来知识的,不是在已有的存量知识上的创新,而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我们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勤奋地学习没有问题,但是,除非你自己能够精准地把握问题,提出问题,不然盲目地勤奋没有半点好处。

比如,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就是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读专业大师的著作,学者的论文等等。

但是,毕业之后,一旦来到真实的社会当中,我发现不管自己脑子里装了多少知识,多少牛人的模型,我依然会陷入很多茫然失措的境地,因为很多东西和课堂学到的知识完全不一样。

3.创造力——突破认知边界

提问的力量不仅仅止步于获取新知。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不断地发问的过程中推动着知识的进化,激发创新。

就像生物会随着环境进化而进化一样,知识也会随着问题的进化而不断进化,一个新的问题会带来一个新知识,而一个新的知识可能会带来新的创新。

便携式MP3播放器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出现了,但苹果公司发现市场上的产品用户体验都不好。

史蒂夫·乔布斯对这类的产品直言不讳:"都是垃圾"。

乔布斯决定苹果应该尝试做出自己的MP3播放器——能够与iTunes很好地兼容,并且有可能吸引更多的用户到Mac平台。

2001年10月23日,苹果公司揭开了第一款iPod的序幕,将5GB的音乐存储空间装进了一个不超过一副纸牌大小的白色盒子里——第一代iPod被宣传为“口袋里装了1000首歌”的设备。

苹果公司的命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每一个成功的产品背后,都有等待解决的问题。

因为创新的本质就在于解决问题,但前提是你要找到那个最本质的问题。

4.人际交往力——保持积极关系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所有的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

那么,提问对于人际关系有什么作用?

在工作方面,通过提问与领导缓解尴尬,拉近距离;推动与同事和下属之间的合作,同时避免摩擦,进行激励。

想象一下,你和领导坐在同一辆车内,如果你不知道该和领导聊什么,空气都安静了,这个时候会不会很尴尬?

此时,如果你能找到一些工作上或者生活之中的常见问题,向领导询问,征求意见,是否会有利于缓解尴尬的气氛?

比如:领导,我最近在某项目上碰到一些麻烦,请问您有什么建议?亦或是,领导,我有一个朋友总是问我借钱,但我自己其实手头并不宽裕,如果碰到这样的事情,您会怎么办?

不管你是不是真心想知道答案,提问起码起到了破冰的作用。

当然,如果领导真的给到了你足够好的建议,同时通过与你的互动,更加了解你的为人,岂不是两全其美。

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对于同事或者下属的工作不是很满意,选择直接言辞犀利地指出,还是通过不断地设问引导,哪一种方式会引起对方更大的反感?

比如,“小X,这项工作你做得不太好,我觉得有这里有问题”,或者“小X,你觉得这项工作的重点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怎么做合适.......我觉得你的想法不错,我在给你补充一点,你看可以吗?”

刚才说的是工作中,再说说生活上的。

不知道你是否遇到过这种类型的人:Ta们和人说话并非出于无恶意,但Ta们传递出来的信息让他人感觉却是非常的负面,即使本意是出于好心,却总是容易伤到别人。

比如,你有一个亲戚,逢年过节就会问你这样的问题:“你都30多了,为什么不结婚啊?”

又或者你有一个朋友,他会在你把事情搞砸的时候问你:“你怎么连这么点小事也干不了?”

Ta们的关心总是让人觉得不那么舒适,总是那么消极负面,让我们不愿意回答,甚至想要直接拉黑对方。

提问不只是为了取悦他人,去说“甜言蜜语”,而是通过提问创造一段积极的关系,而且可能对方在回答你的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有新的发现。

正如大前研一所说:提问能力是未来生活和工作必备的能力。

四、如何有效提问

粟津恭一郎曾指出:提问的差距造成了人生的差距。

3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

1.问对的人

首先,提问对象很重要,提问往往都是双向的。

因此,如果你是一个提问者,你的回答者就至关重要。因为他的认知水平,思考方式和论据的科学性对于答案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往往需要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前者用于指导并搭建框架,可以通过观察获取,而后者是内化的,往往需要大量的学习和经验,比如烹饪技术。

所以,找到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知识的回答者,也是提问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答者是这个问题领域中的高手吗?他的专业背景够硬吗?他的理论和方法可行性怎么样?他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吗?他愿意花时间来回答我的问题吗?

2.一次只提一个问题

其次,一次只提一个问题。

一次提一个问题的好处在于你可以层层递进,将问题推向核心的本质,通过逐层的嵌套将问题各个部分都弄清楚。

如果一次性提出好几个问题,一方面会让回答者感受到压力;另一方面,如果问题之间的相关性不大,最后得到的回答可能效果也不会太好。

问题最好是既让人感到舒适,又让人觉得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这样回答起来思路也不会乱。

问题既要简单,又要有深度,既要有焦点,又要有弹性。

切记,哪怕只有一个问题也尽量不要做预设,不要轻易做评判对方的答案。

3.问开放性但又明确的问题

开放性问题的定义是:问题提得比较笼统,圈定的范围很不固定,给回答者以很大的回旋余地。

比如,问他人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有什么爱好,而不是问他人“是与非”的问题。

其次,在提开放性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如下几点:

①尽量缩小范围,不要问过于笼统的话题,也不要谈论时间跨度极大的事情。比如,就个人规划来说,可以细化到3个月内的运动规划,1年内的工作规划、1年内的学习规划等等;

②尽量不要用消极的方式提问。比如,当和同事交流的时候,不要说你觉得你的方案有什么不足?而是问他,你觉得你的方案有什么地方可以优化得更好。

以上,是培养提问能力的几个要点,但使用方法也是因人而异。

结语

这个时代,选择很多时候比努力更重要,但如何做选择又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

提问,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应当如何做选择。被“问题缠身”之后去解决,总比被现实无情地“打耳光”要好。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参考文献:

1.尼尔·布朗《学会提问》

2.粟津恭一郎 《学会提问:实践篇》

3.史蒂文·斯洛曼 《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

4.丹尼尔·列维汀《有序:关于心智效率的认知科学》

5.罗辑思维《你“信息过载了”吗?》

本文来源:公众号 @笔记侠。中国新商业知识笔记共享社区,微信最具价值排行榜:职场榜第一、总榜前三。独家笔记支持湖畔大学、混沌大学、青腾大学、高山大学、中欧创业营、京东商学院、北大国发院等顶尖商学院课程,BAT、TMD、小米、华为、网易等知名企业,丁磊、傅盛、李善友等知名人士,超过100万企业决策及管理层都在看。

本文来源笔记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28 q0 我要投稿

分享:
标签: 人生 思维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