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大咖

你花了一生1/4以上时间“学习”,为什么还是过得很难?

分享到:
 茅庐学堂 • 2021-01-17 09:00:44 来源:茅庐学堂 E21876G3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2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派爸  来源|茅庐学堂(ID:maoluxuetang)

动物的本能在于及时享乐,动物很少做那些短期内看不到收益的事情,而人类相对于其他动物更为高级,是因为人可以为了长远利益而克制享乐本能。”

如果从幼儿园算起,到大学本科毕业,我们有19年的时间都在学校“学习”,读博的就更长,时间跨度近25年。

目前,中国人的寿命平均在75岁左右,也就是说,本科毕业生,至少要花掉人生四分之一时间在“学习”上。博士毕业生,至少要花掉人生三分之一时间在“学习”上。

2

动物的本能在于及时享乐,动物很少做那些短期内看不到收益的事情,而人类相对于其他动物更为高级,是因为人可以为了长远利益而克制享乐本能。

我们花了一生1/4以上时间“学习”,这样的克制无非是想在更长的人生过得更好,不少人也确实因此实现了人生的跃进。

然而这样的跃进,跟1/4人生时间成本比,产出比高吗?

如果你是学理工科的,现在让你再回忆学过的线性代数、高等数学涉及的知识,十有八九是想不起来。而当初为了弄明白,你投入了很多时间去学习。

你可能并不觉得学习这些知识没用,你觉得他为你学习其他知识打下了基础。然而,短时间看,这些知识或许确实帮助过你,放长远看,这些知识确实已用不着。

你可能之前是学计算机的,现在却从事着内容策划。你可能之前是学会计的,现在却从事着HR。你好像轻易实现了跨界,有时还庆幸之前所学拓展了你的思维度,标榜着斜杠XX鸣鸣自得,但实际你就是走了弯路。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先想清楚,而后全力以赴。你却像不知道参加哪个项目的运动员,站到跑道上就跑,5km后才发觉自己要比的是100m。

你一直是最勤奋的那个,不管是学生时代还是在职场。你永远来的比谁都早,走的比谁都晚,你想多花点时间去学习提升自己。然而,你永远发现,你的身边总有人不如你努力,却进步比你快,掌握的比你多。

你把所有的原因归为他人天赋高,还暗暗鼓劲,要坚持笨鸟先飞。却始终没有静下心来,剖析你究竟如何学习的。而你的勤奋很有可能始终湮没在你不得方法的学习中。

你应该发现,拉低学习产出比的,主要3个原因:

1.所学复用率不高(搞不清什么是学习?);

2.学习缺少长远规划(弄不明为了什么学习?);

3.学习不得方法(想不透怎样高效学习?)。

归根结底,还是太轻视“学习”:搞不清什么是学习,弄不明为了什么学习,想不透怎么高效学习。你以为你一生1/4以上时间都在“学习”,应该很懂学习,很会学习,其实还真未必,看不透学习,只会让你陷入无止境的低效学习中。

只要人生还在延续,你渴望过好的愿望就不会停歇,你学习的脚步就不会停止,那么,你就急需正视并思考这些问题。

 01 

什么是学习?

1

如何定义学习?

你在小孩面前举起一个苹果,告诉他这叫“苹果”。当他认知后,开始动用大脑记忆——长这样的物体叫做苹果,而后他记住了苹果。当再有苹果出现时,他很快识别出了那是苹果。

广义情况下,我们把这个小孩认识、记忆并能识别苹果的行为就认为在学习。

你举起的这个叫“苹果”的物体,不因你把它称为“苹果”而改变属性,因为你叫它“苹果”,还有人叫它“apple”。这样的物体就是一个客观事实。

对小孩而言,学习苹果,他学习了一个事实。

客观事实可以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形式描述,这些描述就是信息。

小孩通过广播、故事书、画册等形式接收到各种形式的“苹果”,通过记忆他记住了,再遇到类似“苹果”他便可以识别出来。

对小孩而言,学习“苹果”,他学习了一些信息。

小孩去拿苹果,没拿稳,掉地上了。随后,他多次拿起,故意主动松手,发现了拿不住的苹果总是往地上掉。

这种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规律。

小孩拿起橘子松手,发现橘子也会掉地。拿起香蕉松手,也会掉地。他意识到,苹果、橘子、香蕉都会一松手就掉地。

你可以发现,规律是有局限的,随着认知的扩充而适用范围增加。

对小孩而言,整个过程,他学习了一个规律。

小孩在你的引导下,用手拿起削好切块的苹果往嘴送,他咬了口苹果多次咀嚼后下咽,完成了第一次自己用手拿苹果吃。他吃完一块苹果,你再拿一块放他手上,他顺利吃完。

这种形成的动作方式,称为技能。

你先后分别给小孩1个苹果,告诉他这是2个苹果。然后,你先后分别给小孩1个橘子,问他有几个橘子,他告诉你有2个橘子。

这种形成的脑力活动方式,也称为技能。

对小孩而言,整个过程,他学习了两个技能。

刚刚论述了小孩学习的几个典型过程,基本概括了广义意义上的学习。

所谓学习,就是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知识包括事实、信息、规律等,技能包括动作方式和脑力活动方式等。

2

同时,你应该发现,知识是有局限性的,在认识不断加深的同时,知识也会不断完备。

典型的就是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科学界认为银河系都未必是中心的演变。

2

学习过程如何?

人脑有将近870亿的神经元,每个神经元约有1000个连接。每一秒钟,都有数十万新连接的建立和旧连接的“修剪”。这些神经元连接机构称为突触。

学习促成了突触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学习更是决定了这些连接的命运。

任何一个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培养,其背后都是对神经连接模式的塑造。每个大脑都是具备个性化连接模式的神经网络,它由先天基因和后天学习所塑造,并决定了每个人面对外界输入的独特反应模式。

如果把学习行为抽象为模型,整个链路如下:

3

为什么要以“运用”作结尾?因为人脑的学习机制就是,从学习第一环节开始,就会形成新的突触,但是缺少反复运用,时间一长,突触就会慢慢消亡,这就是遗忘,就需要进行新的学习,形成新的突触,建立新的神经元连接。学习产出比不高,就是因此产生浪费的。

为了确保学习的有效性,运用就很有必要。如果可能,减少复用率低的内容学习是提高学习产出比的有效方式。

有一些情况,你记忆了一个新的东西,可能一时半会也用不着,但某天,突然接触了一个新例子,跟之前所记忆的内容相匹配,突触被激活,神经元间传递增强,运用产生。记忆到运用往往存在延滞作用。

通常情况下,一个学习链路不是孤立的,在主体链路中,穿插着隐藏链路。

比如学习炒菜,主体链路是记忆菜谱、食材和流程,最后完成一道菜。隐藏链路是学习各种食材、学习食材处理、学习炒菜工具使用等。

通过这一链路应该可以发现,人和人学习质量的差距,不是一步造成的,学习环节的每一步都会拉开差距。

 02 

为了什么学习?

我们经常谈的“学习”指的不是单一内容学习行为,而是更为综合复杂的活动。通常被分为了3个阶段:

1.高考前的“学习”:为了考上更好的大学,争取更高的分数;

2.工作前的“学习”: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争取更多的实践;

3.工作后的“学习”:为了更快的升职加薪,争取更深的技能。

如此看,好像每个阶段的“学习”,“利益”都很具体明确,目的性也都很强。

但是,割裂的“学习”,容易让我们陷入“短期利益”中。缺少衔接意识,只会一再疲于应付。

你需要打破这种阶段割裂,在每次学习中,除了学好这次的内容,更要考虑这样的学习对你下次、下下次学习意味着什么。

3

很多老师会跟学生说,等你们上了大学就轻松了。很多学生真信了,把高考结束当成了一种解脱,把大学当成了弥补前面十来年辛苦的放松场。这也导致了白白浪费4年的人大有人在。

因为你从来没有静下来细想过,同样是学习,同一个阶段的不同时段,不同阶段之间所动用的能力其实是不一样的。

试想下,为什么小学你经常拿满分,但到了初中后拿满分却越来越难?

其实,并非你没有努力,只是前后难度不同,所运用的是能力也不同。

小学二年级的乘法所运用的能力是感官记忆,考试题都在乘法表的 81 种情况之内,只要没有偷懒,不需要理解强记就可以拿满分。

后来,你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扩展,涉及到各种情况,但记忆力有限,这时就需要归纳、思维记忆。

高中有了文科和理科,恰巧分别对应着感官记忆和归纳、思维记忆。

文科:人文规定,社会文化等知识,相对而言难以归纳压缩,只能依靠大量的感官记忆强记。

理科:自然规律,可以通过若干例子中归纳出公式,便于思维记忆,但在调用时匹配套用能力要求高。

然而分科并不科学。很多人没有真正悟透学习的差异性,就会走偏。高考完了,除了得到分数和升学,还容易得到错误的认识,学文的以为学习就是靠记为主,那么他就会学不好很多其他东西。

拉长战线的“学习”生涯,除了可以通过分数、实践、技能筛选学习能力强的人外,还是你提升多重学习能力的过程,没人引导提醒,容易意识不到,你就陷入单一目的中,而单一目的往往具有阶段性,短视就这么造成的。

阶段永远是人为的划分行为,人的一生从来都是一以贯之的,这3个阶段在人生的时间轴上,原本是连贯的。如果我们以连贯的视角看这一生,上好大学、找好工作、升职加薪都不是我们最终的追求。

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过好这一生。对于好,每个人又不同的理解,所以,人生才有了更多的可能。因为有很多的可能,普适的3阶段划分也便未必适用所有的人。

站在这样的角度来看,我们“学习”的“长远利益”,更多的应该瞄准如何帮助你过好这一生。

要在不确定的一生中过好,以不变应万变才是做好的选择。那么,在任何短期“学习”中,我们除了争取达成短期目的外,更要有长远眼光,逐步完善“学习”能力。

想通这点,再回过头看我们所谓的3个阶段“学习”,如果每一阶段还都瞄着要提升“学习”能力,那么,分数、记录和证书便不再是你的唯一的追求,它们还是衡量你学习质量的一个工具,你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这个工具调适你的学习。

 03 

怎样高效学习?

1

不要迷恋成功人士的学习方法

市场上兜售的学习方法好像解决了你现有的焦虑,实则它最大的作用只是延迟了你的焦虑。所有的成功人士的学习方法都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千万不要迷恋,觉得拿到某咖的法子就不得了,觉得自己可以一飞登天、一劳永逸,这本身是妄想。

幸存者偏差:

在二战期间,人们发现幸存的轰炸机中,机翼中弹的数量很多,而机身中弹的却很少。因此人们认为我们应该加固飞机的机翼。其实不然,就是因为机翼中弹多还能飞回来,所以机翼中弹并没有影响飞机返航;而机身中弹的少则说明了子弹打中机身对飞机的影响更大,导致飞机不能返航。

举一个与之相同的例子,经过枪击案而活下来的人当中,手部和腿部中弹的居多,而击中头部和心脏的少之又少,正说明了人的头部和心脏对死亡率的影响更大而不是手和腿。

所以,对于成功人士的学习方法我们需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可以借鉴参考一些普遍共识类的方法,比如讲记忆法,框架记忆,乘法口诀表好记就是因为框架存在。但一定需要结合自身实情,思辨学习。

2

打造“个人特色”学习方法

最好的瞄准方向,就是从学习链路的各个环节改善。因为每个环节的改善有多种可能,所以,会存在多样的学习方法组合。如何根据自身情况,逐渐调适出适合自己的特色方法,就很重要。我们这里重点介绍方法,每个方法下可能存在的工具以后视情推荐。这里不做推荐的目的,也为了防止产生迷恋,希望你看懂方法后,可以思辨执行。

3

1.接收环节

这个接收环节,重点指的是对学习资源的接收,也即从源头确保学习质量和效果。

很多家长迷恋学区房,就是希望从接收环节改善学习问题。最近推崇的技术扶贫,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优质学校的教学资源引导至贫困地区,也是为了改善那些地区小孩的学习接收环节较差的问题。

对于个体而言,学生时代的接收环节确实有自身家庭背景因素影响,所以比较被动。但是,现在开放的网络环境在逐渐打破这一壁垒。许多优质的提供学习资源的平台在崛起,也给更多人提供了平等接收资源的机会。

之前关于“得到”这类平台的非议比较大,说这类平台是割韭菜、贩卖焦虑的平台。我觉得要辩证地看。

一方面,这类平台确实整合了很多优质学习资源,给了更多人平等接收学习资源的机会。另一方面,个人需要提升自己对学习资源的判断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最根本方法还是多接收多比较。就像买东西一样,平台提供了集中购买的可能,商品好坏还得个人货比三家。

2.筛选环节

筛选其实就是一个做判断的过程,而做判断的核心是依据,否则永远只会停留在主观臆断。所以,筛选环节的基础是个人已学知识和技能的储备量,这是判断的依据。

最理想的方向是,每次筛选后,都与旧知识、技能有关联,这个虽然增加了学习链路环节,但却有利于记忆多种情况。

所以,想提升这一环节效率,就是多学习积累。而学习除了自身经历外还可以吸取别人经历所得,也即别人经验。“读万卷书,行外里路”很好概括了这点。

3.归纳环节

归纳环节的核心,就是自身要有一个系统的知识、技能体系,方便新东西叠加进去。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意识的建立自己的知识、技能框架,像建立图书馆一样,建立个人的图书馆,这个个人图书馆的库存就是每次学习的积累,要对每样所学经常整理、分门别类,方便提取放入。

4.记忆调出环节

最难的记忆,就是完全没有比照,新的东西写入脑袋,因为新东西形成的神经元连接缺少与各种其他神经元多维度联系,消亡的速率就会增加。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记忆东西习惯将所学的与已学的建立联系。

比如记圆周率,比较好的记忆方式是将无规律的数字与已经学过的东西建立联系:山顶一寺一壶酒。明显这样就好记多了。

同时,在建立联系的过程中,有体系的联系比没有的利于记忆。比如乘法口诀表。

在体系里面,归纳中通过合并同类项或者形成规律压缩所要记忆的东西又要比大段大段无归纳的东西利于记忆。比如理工科的公式等。

所以,对于个体,想要增强这一环节,就要依托归纳环节建立的学习体系框架,同时养成通过归纳压缩知识技能的能力。

所有记忆的东西在运用前都有一个调出的过程,动用感官直接记忆的存储量有限,因为跟之前所学可建立的联系少,所以需要反复记忆。但这类东西的运用往往不太需要太深入理解,所以一旦记住了,调出很容易。

通过联想或者结构化记忆的东西,再调出时,涉及到更多的匹配,方便了记忆,但对“举一反三”的能力要求高。“把书读薄,再读厚”讲的就是这个。

5.运用环节

这一环节的提效关键就是及时性。基于此,要减少盲目学习,学习前就要有很强的运用目的。尽可能的“带着目的学习”,要做到“学以致用”。

3

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

1.less is more

学习不要贪多,而在扎实,步步为营。学习过程就像推石头上山,不到山顶松手石头很容易滚回原地,再从头开始费时费力。

2.正视人有局限

局限在两方面,一是精力有限,二是认知有限。精力有限需要我们有所取舍,认知有限需要我们有所敬畏。

3.专注

高效的不二法门。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茅庐学堂(ID:maoluxuetang)

本文来源茅庐学堂,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67 q3 我要投稿

分享:
标签: 学习 认知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