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大咖

接触了几百位老板,我发现称得上“企业家”的都有三大特征

分享到:
 穆胜事务所 • 2021-02-03 14:30:55 来源:穆胜事务所 E9809G0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2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穆胜  来源|穆胜事务所(ID:hrm-yun)

核心观点

不应该以企业规模的大小来论英雄,而应该以企业主的段位来看未来。

那种能够称得上“企业家”的企业主,自带气场,对于场域的统治力十足。

在中国,大企业家一是要理解体制,二是不会特别“聪明”,三是要有涵养。

作为管理顾问,我接触过大大小小很多企业主,从年营收几个亿、几十亿到几百亿,甚至千亿。大家风格各异,但能有今天的成就,在事业上无疑都是成功的。

世俗一点看,企业主的成功程度还是用企业规模来衡量的,规模大的是“大成”,规模小的是“小成”。但我始终认为,不应该以企业规模的大小来论英雄,而应该以企业主的段位来看未来。企业主段位高,现在企业规模小点,未来也一定会做上来;企业主的段位低,用小作坊思维来做企业,再大的企业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德不配位,企业的大反而是一种诅咒。

那种能够称得上“企业家”的企业主,自带气场。你接触他时,第一时间会被他的“统治力”所笼罩;而交流之中,他始终会用自己一套深刻而严密的逻辑体系做出判断,能够打开你很多认知的空间;交流之后,你仿佛沐浴了一套新的世界观,有余音绕梁之感,甚至会让你反思自己的体系。

这类企业家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理解体制。这类企业家多半有一些国企或者体制内的经历,或者身边有国企或企业体制内的高人。各位要记得,企业做大了就是一个国家,中国的企业里大多是中国人,中国的企业做大了就是一个“小中国”。企业家必须有极强的执政能力,要理解企业的内外部的“中国环境”,要知道怎么在这种环境的约束下“安内”和“攘外”。

一些企业稍微做大一点,老板就开始乱说话,无论在企业内部还是外部乱说,都是有问题的。更可怕的是,有的老板嘴比脑子快,表达能力偏偏还特别强,这个问题就更大了,造成的影响根本难以收拾。

大型企业内部肯定有专业的PR(公共关系)和GR(政府关系)两类部门,但他们并不是两道有效的大闸,大多时候并不能帮老板过滤掉风险。

道理很简单,这样的企业里,老大就是神,一群人的毕恭毕敬已经让他们飘上天了,对于他们要表达的观点,PR和GR无能为力。客观来说,民营企业有这样的个人崇拜很正常,但老板你自己要有底线,要知道自己是谁,要知道自己站在哪里,这个就叫“慎独”。

第二是不会特别“聪明”。我的意思不是不能聪明,而是不能有小聪明。什么叫小聪明?你看有的人反应特别快,什么事他都知道,什么事都要讲讲自己的观点,什么事他都有思路,变化还特别频繁,这种就叫小聪明。

能够“大成”的企业家有一种钝感力,不会让人觉得他反应特别快,其实,他的脑袋里面正在翻江倒海,无数计算,但在行为上依然稳如泰山,言语上惜字如金。

这种钝感实际上是一种战略定力,是基于对终局的洞见,这才是大智慧。只有具备这种钝感,才能将资源集中到关键的战略领域,打穿打透,这才是战略。基于快速反应的短平快策略,谈不上战略,也不是战术,最多只能说是“投机”。

真正的企业家是球场上的指挥官,用传球引领队友跑位,几个动作就洞穿了对手的防线。反之,那种像花蝴蝶一样满场纷飞的指挥官,多半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原地杵”。

第三是有涵养。我一直说“领导力的最高境界就是有涵养”。这类企业家多半有耐心不抢话,尊重表达,不喜欢先给结论,喜欢先议原则,喜欢造势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他们自己想好的结论,也会通过别人的嘴说出来。

你们看到哪个大领导一出来就说“这事我是怎么看的”,对不对?大领导开会的时候,总是从下属或群众的观点里借势,总结出原则体系,再基于这套体系推导大家都认可的结论。

先谈一个大型互联网企业的例子,这是一个凤毛麟角的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

他们的CHO向我描述了一个场景。每年年终会,各业务单元需要汇报工作,由于企业过于庞大,业务单元众多,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年轻的老板在主席台上要坐一两天。

我问,年轻人能坐得住吗?

答曰,坐不住,听几分钟他手机就横屏了,开始打游戏。

我继续问,那别人还会认真汇报吗?

答曰,他边打游戏边听,如果有必要,在汇报完后他会停下来问具体的信息,正因为这样,所有人在汇报时都不敢隐瞒,更不敢划水。

我听后点点头,还是有涵养,这个企业能够成功是应该的。

再说说另一个南方某大型传统民营企业的例子。

我的一位朋友曾在这家企业就职地产板块负责人。他说,这家企业的老板,文化不见得有多高,但生活的智慧让人折服。每年,这位老板会到旗下各产业去走走,走到旗下的一块零售板块,管理人员自然毕恭毕敬,积极汇报工作,甚至有些事无巨细。但是,老板却全程和蔼可亲,笑容可掬,亲切互动,频频点头。

朋友问,老板您这么大的产业,零售板块这么小一点的体量,为什么折腾一天的时间去视察,还听得这么认真?

此时,老板说了意味深长的两句话,我认为非常有水平。

第一句是“来都来了”。各位记得,在中国,大量场景都可以用“来都来了”来巧妙解释。

第二句话是“人家都准备了一年了”。他的意思是——你得给予你下属足够的尊重。

想来,这就是大企业家的水平,这就是涵养!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穆胜事务所(ID:hrm-yun),作者:穆胜,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创始人

本文来源穆胜事务所,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17 q0 我要投稿

分享:
标签: 企业家 管理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