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份“全球碳排放量将在2018年创历史新高”的报告,再次将全球变暖这个话题拉回了人们视野。通常,提起全球变暖,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化石能源,油井上燃烧的火焰和发电厂冒出的黑白烟雾,刺痛着环保主义者们的眼睛,平原上伫立的风力发电机则是未来世界的图腾。不过,全球变暖并没有那么简单,新能源能否拯救世界,仍然要打一个问号。
前不久,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审查了6000项科学研究和参考文献后,也发布了一份报告。在报告中,IPCC认为,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将气温增幅控制在1.5℃以内,而且不是基于现在的温度,是工业化前的历史平均气温相比。如果超过这个水平,就意味着2个字:失控。这种可怕的形势,要求我们应当尽一切可能改善前进的道路。
这里摘抄文章的一些关键部分,供读者了解一下形势的严峻程度。首先要知道的是,这份题为《全球变暖1.5℃的特别报告》是今年10月才发布的,因此,相较于3年前《巴黎协定》签订时,专家学者们对许多信息有了新的认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科学家们认为,现有环境能够承受的气温上升幅度,从《巴黎协定》约定的2℃缩小到了1.5℃。
在一连串气候变化的影响之中,最直观也最重要的是极端天气频率增高、海平面上升和北冰洋冰面融化。相较于原来的幅度,如果把气温上升控制在1.5℃,那么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少升高10厘米;同时,北冰洋冰雪大范围融化的次数,也将从每10年1次,下降至1世纪1次;珊瑚礁死亡比例也会从超过99%,减少到70-90%。2个数字的差距,或许就决定了相关生态系统未来能否恢复。
然而,形势如此严峻,掌握了信息渠道的新老媒体却仍在有意无意地误导群众。在这篇文章中,小编将介绍一些新东西,消除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刻板观念。
扫清宣传的迷雾
在这个时代,主流媒体一直在向人们灌输一种观念:化石能源——即煤炭、石油、天然气——是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能源行业有钱,有钱就能控制媒体,将自己开发新业务包装成拯救世界。另外一点就是,现在是否能源结构转型时间点,为了争夺诱人的国家补贴,全球能源行业都用尽力气喊出自己的声音。
小编理解用新能源产业取代那些靠吃补贴活着的传统能源工业的必要性,但是在气候问题上,一味宣传能源改革是不妥的。除了建设一个100%可再生能源的星球,我们需要一些东西来帮助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极端环保主义者鼓吹的全素食主义。虽然这个观念很荒谬,但是,畜牧业导致的排放,确实是应对全球变暖的大难题之一。
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
事实上,相较于民间的漠不关心,学界对于畜牧业对环境的破坏和在全球变暖之中扮演的角色早有探讨。几十年来,已经大量的研究证明,牲畜在饲养过程中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去年甚至有环保组织声称,牲畜已经是全球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占全球温室气体总量的14.5%,超过所有交通工具的排放总和。随着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的激增,预计汽车排放量将下降。但全球肉类的消费量,却可能在2050年比近年来增加76%。
然而,直到2014年,英国最大智库查塔姆国际事务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2个国家中,人们对畜牧业导致气候变化的认知,明显低于他们对其它行业相关作用的认知。64%的人将交通工具的废气排放当成是导致气候变化的最大因素,只有29%的受访者认为,肉类和奶制品的生产也要为温室效应负责。不知道4年过去了,这种情况是否有所改善?
CNN曾经发表过一篇题为《素食拯救地球》(Go vegetarian, save the planet)的评论文章,文章开篇写道:“随着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政策变化对气候的影响上,我们可能会忽视造成气候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食品系统和我们的食品选择。”听起来很夸张,但其实是事实,我们生活条件转好正加剧地球环境恶化,尤其是越来越多中国人效仿西方吃牛排,更加剧了这一趋势。
在畜牧业中,39%的温室气体来自牲畜的肠道发酵,而不同牲畜排放的温室气体又是不同的,广东人吃的鸡和南京人吃的鸭,相较于西餐必备的牛排,完全可以称得上绿色食品。据统计,1公斤牛肉会产生32.49千克二氧化碳,全球14亿头牛的排放占畜牧业总排放量的66%,而600亿只鸡的排放仅占10%。
此外,相较于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的温室效应要显著得多,在未来10-20年,其对气候的破坏性可能达到二氧化碳的86倍。而全球甲烷的最大来源是牛、羊这种反刍动物的反刍行为,1头牛每天就会产生250-500升甲烷。
此外,畜牧业还要对另外一种强温室效应气体——一氧化二氮的排放负责。在美国,73%的一氧化二氮产生于牲畜养殖。这种气体的威力比甲烷更大,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310倍。
畜牧业带来的土地灾难
除了饲养的动物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畜牧业的副作用还包括大量占用土地。首先,畜牧业的牲畜佔用了全球 45% 的土地,饲养动物,尤其是牛羊,需要非常大的区域。9亩的土地每年可生产粮食 16783 公斤,但若用于畜牧业,每年仅能生产 170 公斤的肉类。此外,饲料的生产会消耗掉大量的农作物,有关研究表明,我们的谷物有40%~50%的流向是牲畜而非人类,甚至豆类的75%流向了牲畜,为了满足种植需求,人类不得不持续开垦土地。
这种现象严重破坏了土壤的碳平衡。我们脚下的土层实际上储存了不少碳,以往,动物和人类活动无法大规模翻动土壤时,逸散出来的少量碳还会被地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部分成为碳基糖,也就是植物活动的能量,部分以腐殖质的形式重新埋入地下,稳定地在下面待上几个世纪。
然而,在现代农业中,大型机械可以将深达数十厘米的土地翻起,将沉寂了几百甚至几千年的碳翻出来。土壤碳接触到氧,结合成二氧化碳,散逸到上层大气中。同时,现代畜牧业将动物集中在一个区域内驯养,结果是当地植被被吃得一干二净,连根拔除,光合作用无从谈起。同时,相较于放养,集中圈养地区的植被恢复得会更慢。
还有一个问题是,土壤中的诸多微生物,都需要碳作为“食物”。当土壤中的碳被释放,微生物缺少食粮后,就会休眠甚至死亡。这会导致什么后果?要知道,土壤中的氮和磷,都需要微生物的酵素转化成植物可以吸收的形态才有用。在缺碳的土地上,磷肥一进到土里,大部分的磷会迅速和土壤里的无机物结合,成为植物无法利用的物质,同样,在氮肥使用上,若没有健康的土壤生物作用把氮转化成植物可利用的形态,会有高达五成的氮流失。这导致的后果就是土壤产出下降,促使人们尽快开垦新土地,陷入恶性循环。
陆地最大“碳库”的破坏
畜牧业对土地的占用,迫使人们在土地开垦上开始扩张,其中,最恶劣的方向是开垦森林土地。地球上平均每秒有1 -2个足球场大的雨林遭到砍伐,主要用途就是放牧与种植饲养用作物。至今为止,畜牧业造成了多达91%亚马逊雨林遭到破坏。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有资料说,森林面积虽然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3,但森林植被区的碳储量几乎占到了陆地碳库总量的一半。正因如此,森林被破坏的后果也非常严重。此前有报告显示,1993-2012年间,砍伐和气候变化导致亚马逊损失的碳汇能力达22亿吨,相当于10年间整个亚马逊盆地多个国家燃烧化石燃料的总碳排放量。
目前,畜牧业正在做出改变。一是通过改变饲料的组分来改变营养成分的代谢途径及产物,从而改变牲畜气体排放的组分。二是通过选择优良的粪便处置方法,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三是减少养殖数量,提高繁殖性能、提高成活率、选择优良性能牲畜。
同时,少吃肉也是改进方法之一。我国现在是全球肉类消费第一大国,消费了全球28%的肉类和乳制品,以及全球50%的猪肉。根据中国肉类协会2015年统计数据,目前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是63公斤/年,比1978年增长了6倍;预计到2030年,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近30公斤。与此同时,到2030年,中国因肉类消费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增长50%以上。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表示,交通、能源和工业减排需要建设新的基础设施,甚至是开发新技术,相比之下,畜牧业减排所需要的投入则要少得多。如果按照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人均食肉量40-75克/日,以2015年我国人口数和排放量计算,当年可减排6.7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减少81%,全球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减少12%。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