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就有传闻说,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最著名的画作《蒙娜丽莎》的眼睛有时似乎会随着观者在艺术品周围的移动而移动。这种现象因此被称为“蒙娜丽莎效应”。但发表在《i-Perception》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她实际上是在“看”观众的右边。
“蒙娜丽莎效应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作者写道。“但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在蒙娜丽莎身上。”
这项研究是由德国Bielefeld大学正在进行的关于人类与机器人和化身交流的研究发展而来。例如,在设计游戏角色或虚拟代理时,定向凝视是关键。这是化身/代理能够指示注意力的一种方式,或许可以将玩家/用户导向与当前任务相关的对象。
合著者Sebastian Loth在他对机器人和化身的研究中经常观察到蒙娜丽莎效应,他说这种效应是“不可否认和可以证明的”。它也非常强大。“奇怪的是,我们不需要站在图像的正前方,就能给人一种被注视的感觉,”他说。“如果我们站在图像的左边或右边,并与图像保持不同的距离,就会产生这种印象。”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感知心理学家就已经知道,当有人看着我们时,我们非常善于感知。他说:“这表明,即使你根本不认识这个人,你也有强烈的愿望被关注,成为别人的关注中心。”这包括被绘画或照片的主体以0到5度的角度直视前方时所产生的怪异感觉。
虽然有几项研究表明这种现象发生在蒙娜丽莎身上,但作者称这些研究未能引用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证明这种现象。所以他们决定自己亲自测试一下。由于直接测量这种凝视的客观方向是不现实的,Horstmann和Loch设计了他们的实验来测量凝视的感知线。
这是一项只有24名受试者的小型研究。研究人员要求所有人在电脑显示器上观看一幅高分辨率的《蒙娜丽莎》复制品,并在他们和屏幕之间放置一把尺子,以追踪观看距离。受试者会在蒙娜丽莎凝视与尺子相交的地方发出信号。研究人员从这幅著名的肖像画中抽取了15个部分的样本,从蒙娜丽莎的头部到她的眼睛和鼻子。实验进行到一半时,他们还改变了尺子与显示器的距离。
在2000多份个人评估的基础上,他们没有发现达芬奇的杰作存在蒙娜丽莎效应的证据。作者写道:“我们展示了蒙娜丽莎从图像空间的35.5厘米向她的左手(观众的右手)凝视,在真实空间中则是向观众的右手14.4度。”因此,蒙娜丽莎并没有达到蒙娜丽莎效应的前提。她不会凝视观众"
这已经不是科学家第一次对蒙娜丽莎如何影响人类感知感兴趣了。早在2015年,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的科学家们就在《视觉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宣称他们已经解开了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微笑之谜。他们说这是一种视觉错觉,达芬奇故意用晕渲法(“柔和”或“苍白”)在嘴角周围着色和阴影。
如果观众从远处(或数码模糊时)注视着被摄者的眼睛,就能看到嘴角挂着一丝微笑。但这种微笑在近距离时就会消失,或者如果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嘴巴上的话。谢菲尔德的研究小组在文艺复兴时期大师《 La Bella Principessa》的早期画作中也发现了同样的效果。
“鉴于达芬奇的掌握技术及其后续使用在蒙娜丽莎上的技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产生这样的效果是有意为之的,”心理学家兼合着者Alessandro Soranzo表示。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