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产经

物种日志|人类的口福却是它们的灭顶之灾!盘点被人类吃到绝种的动物

分享到:
 Connor Feng • 2019-06-18 11:29:26 来源:前瞻网 E1832G0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2

来源:视觉中国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当中,人类都离不开地球上的其他动物,无论担当的是伙伴,宠物,还是食物的角色,动物在我们的生活中都不可或缺。鉴于人类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大部分动物都曾经受到人类的捕猎,然而,由于人类自身的贪婪,不少动物却因为人类的捕猎而大幅减少,甚至灭绝,从地球上销声匿迹。

1. 大海雀

我们都知道,地球上只有南极有企鹅,北极是没有企鹅的,但其实在1844年之前,北极也是有“企鹅”的。

不过此企鹅非彼企鹅,北极的“企鹅”其实叫大海雀,它是一种长得很像企鹅的动物,体长75~80厘米,体重5千克,头部两侧、颏、喉和翅膀黑褐色,全身以白黑两色为主,后背为黑色,胸部和腹部为白色,这种保护色能够使它们在海岸岩石上不易被发现。大海雀脚趾为黑色,脚趾间的蹼为棕色。喙为黑色并有白色横向纹槽,适于捕食鱼类。每只眼睛和喙之间有一小块白色的羽毛。眼睛的虹膜呈红褐色。而大海雀幼鸟则略有不同,幼鸟喙上的横向纹槽不明显,脖子呈黑白混杂的颜色。大海雀体型粗壮,但由于它的双翼已经退化,因此只能在水面上低低滑翔。当潜入水中后,会继续挥动双翼,起着强劲的推动作用。

大海雀曾经广泛的分布在北大西洋各处的岛屿和岸线上,它们会在岩石上筑巢,捕鱼为食。在寒冷的冰岛和格陵兰岛,大海雀数量尤其多,它们的栖息地距离人类活动范围非常近,以前,人们也没有系统的环境保护意识,格陵兰岛的原住民会捕捉大海雀,吃它们肉,用它们的蛋做汤,皮毛做衣服御寒,不过好在这点捕猎对大海雀的种群繁衍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但在后来大航海时代开始之后,大海雀却迎来了灭顶之灾。

刚开始的时候是一些试图从北极打通西北航线找到通往亚洲的最近航路的船队,这些船队的水手们在路过北大西洋时,会顺路捕捉一些大海雀作为食物。随后是纽芬兰渔场的开发,海量的渔船蜂拥前往渔场,渔民们也会以大海雀为食。要知道,大海雀不会飞,一旦离开水面,在陆地上那简直是手到擒来。

而除了作为食物之外,人们还看上了大海雀的皮毛,因为大海雀身上的羽毛保温性能强、适合制作羽绒被服,所以许多大海雀被捉到之后,会被活生生地扔到热锅里烫死,拔下毛运回欧洲做枕头或者女式毛帽子,大海雀的肉和蛋则会被当做美食被人们吃掉。到了19世纪初期,大海雀已经所剩无几了,在1844年7月3日,最后一对大海雀在孵蛋期间被杀害,讽刺的是,这对大海雀之所以被杀害是因为当时许多博物馆出高价求购大海雀标本,用来向公众宣传保护大海雀的意义。

 2. 大海牛

2

来源:视觉中国

历史上虽然有很多动物是因为人类的滥杀而灭绝的,但其中有一种动物从发现到灭亡只用了短短的27年时间。

大海牛(Steller's Sea Cow),又名巨儒艮或斯特拉海牛,是已灭绝的巨大哺乳动物。它们是海牛目中已知体型最大的物种,比起其近亲海牛与儒艮都要来得大,而它们也是生存至近代的海牛目动物中,唯一适应寒带气候的物种。大海牛于 1741 年在白令海峡被博物学者乔治·斯特拉发现,当时他正与探险家维他斯·白令一同旅行,而他也是已知唯一看过大海牛活体的生物学家。当时大海牛的数目已十分少,主要生活在靠近司令群岛(Commander Islands)的白令岛与铜岛(медний)的近海水域。在 1768 年,大海牛由于人类大量捕杀最终灭绝。

根据斯特拉的记录,大海牛身长约 7.5 公尺,体重 4500~5900kg,可长到 10.7 公尺长。大海牛的前肢粗壮但短钝,呈桨状,尾巴的外型与儒艮相似。斯特拉对它们的描述:“这种动物从来不接近沙滩,一直栖息在水里,皮肤又黑又厚,犹如橡树皮,和身体其他部分相比,其头部显得比较小,嘴里没有牙齿,只有两片又平又白的骨头,一块在上颌,一块在下颌。”除了不具牙齿以外,大海牛的另一项特点在于其前肢末端仅有腕骨与掌骨,趾骨退化至几乎完全消失,这点与海牛或儒艮不同。尽管耳孔不过豌豆大小,但大海牛有相当发达的内耳结构,它们的视力不太好,主要靠耳朵来聆听世界。

当斯特拉第一次描述大海牛的时候,大海牛的群体已经很小了,分布地区十分有限,数量仅馀 1000~2000 头。在人类发现它们后不久,白令海地区拥入许多猎人,这些人的目标是捕杀生存于当地的海獭与北方海狗以获取毛皮,而为了补给需求,大海牛的悲剧也由此发生,这些人大量捕杀大海牛,吃它们的肉、用它们的皮来制造与修补船只。

部分学者认为,海獭的减少可能也是大海牛灭绝的原因之一,在其它生活于白令海的动物中,海獭可能是与它们关系最密切的哺乳动物,因为海獭会捕捉啃食海藻的海胆,如果放任海胆漫无止境的增加,海藻林很就会被破坏殆尽。因此当时海獭的减少可能也让大海牛目临食物短缺的压力。(1741 年年底,来自丹麦的圣彼得船队在白令海东部遇难。幸存的水手捕杀了一头海牛,作粮食补给。大海牛的海牛肉让他们越发思念家乡的小牛排。海牛肉可以保鲜很长时间,而肥厚的海牛脂肪吃起来有点儿像杏仁油。美味传说随幸存者们返航,对此后造访白令海的欧洲船队来说,大海牛成了一道不能错过的特色菜。1768 年,探险家马丁·索尔记录下了最后的大海牛之死)。

大海牛 1741 年被白令探险队发现时就仅存大约 2000 只,由于之后人类的变态屠杀,仅仅 过了27年,这个最大的海牛目家族就宣告灭绝,被学者称为生物史上的一大悲剧。

3. 斑驴

在19世纪,地处非洲最南端的南非一度被誉为“猎人的天堂”,当时大批欧洲殖民者涌入这里,肆意猎杀当地的野生动物。在人类的枪口下,斑驴、蓝马羚、开普狮等大型动物直接或间接地走向了的灭绝,而在这些灭绝动物之中,“斑驴”一直是最广受关注的成员。

斑驴是马科马属平原斑马的一个亚种。又叫半身斑马、拟斑马,半身马,普通斑马的亚种,一般体长2.7米,尾巴近1米,重约410千克,生活在非洲南部,前半身像斑马、后半身像马,于1883年灭绝。

斑驴身上的条纹不象斑马那样遍布全身,而是只有头到身体的前半部有条纹,并且脖颈上的条纹延伸到它短而立直的棕毛上。它的身体后半部为黑色,而腹部和四肢却为白色。斑驴脖子长,头也长,而耳朵却非常短小。斑驴的眼在脑颅的后方,这使它视野开阔,白天的视觉非常敏锐,夜晚也可和狗、猫头鹰的视觉相媲美。它与其它斑马的区别就在于斑驴身上前部仅有的斑纹,在它身体的中部,条纹会褪色变黑,条纹内部空间变宽,前肢则是普通的棕色。

斑驴生活在非洲广阔的草原地带,主要以草为食,也食树皮、树叶、芽、果实和根。不论白天和黑夜,它们都要觅食,觅食要耗去它们一天60%以上的时间。斑驴没有永久性群体,暂时聚集虽也常见,但大多成年公驴在很大的领域范围内独自生活

斑驴的四蹄健硕,奔走速度很快,每小时可达70千米,有“草原骑士”之称,最初由南非的霍屯督人发现。

在1830年,英格兰一度兴起用斑驴拉车的风气。

斑驴由于肉鲜美且出肉量高,因此一直是非洲人主要猎食的对象,但原始的狩猎方法并没有给斑驴群体以致命打击。直到19世纪,欧洲移民大量涌入非洲,他们采用套索、火器等装备对斑驴进行疯狂的猎捕,还大肆劫掠、贮藏、盗运斑驴的皮张。当时欧洲人看到如此美丽的动物都倍感兴趣,一时间斑驴标本价格昂贵,这更促使了这些贪婪的欧洲人对斑驴大开杀戒。到了19世纪中期,非洲南部已经很少再能见到斑驴了。作为一种野生动物,斑驴的个性十分倔强,早年人们不得不用“桀骜不驯”和“宁死不屈”形容它的性格。1860年,一头饲养在伦敦动物园的斑驴,因不能忍受长期的禁锢,奋然撞墙而死,举世震惊。世界上最后一头斑驴是饲养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动物园的一头雌驴,她孤苦伶仃地活到1883年,便无可挽回的走向了灭绝,从此,地球上再也没有斑驴的踪迹。

4. 旅鸽

2

来源:视觉中国

在广阔的北美大陆上,曾经有一种数量多达50亿只的物种——旅鸽。

旅鸽体长35-41厘米,体重约250-340克;形似斑鸠,头部和上体主要为蓝灰色,尾羽较长,2枚尾羽灰褐色,其余尾羽白色。翅膀灰褐色,带有不规则的黑色斑块,腹部至尾部为棕灰色。胸部暗红,有大白斑点。喉部白色,下体肉桂红色,虹膜红色,喙黑色,腿、脚红色。雌雄区别:雌性,胸脯绯红色,头灰绿色,翅膀红褐色,眼睛红色;雄性,翅膀灰绿色。

旅鸽又被称漂泊鸠,为近代绝灭鸟类中最为著名的代表。原分布于北美洲的东北部,秋季向美国佛罗里达、路易斯安那州和墨西哥的东南方迁徙。是典型的群居社会性物种,每群可达1亿只以上。当一群旅鸽飞过时,鸽群有6公里长,1.6公里多宽,遮天蔽日。

欧洲人来到北美大陆之前,北美有多达50亿只旅鸽。17世纪,欧洲人发现美洲大陆没多久,旅鸽因为肉味鲜美,成为这些开拓者的食物,旅鸽的噩梦也就由此开始。1800年到1870年间,旅鸽的数量以比较缓慢的速度下降,但当旅鸽的肉被大众广泛接受之后,大规模的商业捕杀开始。1805年的纽约,一对旅鸽卖两美分,旅鸽肉由火车从美国西部运来。18世纪和19世纪美国的穷人往往除了旅鸽之外就见不到其他的肉食。

作为一种食物来源,旅鸽太过容易被捕杀了。旅鸽是一种群居动物,它们虽然游荡觅食,但是一定周期内会有一个固定的“宿营地”,千万只旅鸽聚居在一片树林里,产生的轰鸣非常便于猎人寻找。殖民者升级了印第安人的烟熏捕猎方式,改为点燃硫磺,旅鸽中毒纷纷落地,人们甚至来不及捡拾。在奥杜邦记述的一次围捕中,猎人们对一片300多平方公里的旅鸽栖息地实施了围捕,旅鸽落在地上层层叠叠,运输的马车甚至被压坏,两位农场主干脆把自己的猪群从一百多公里外赶过来,以便让它们饱餐鸟肉。

旅鸽的捕获量如此之大,投入又如此之低,因此鸽肉很快成为了低廉的肉食来源,而旅鸽的羽毛亦深受青睐,尤其是胸部羽毛拥有迷人的色泽和轻柔的质感,是羽绒制品的理想材料。在纽约州的肖托夸县,一个家庭仅仅为了给女儿制作床上用品嫁妆,在一天之内就捕杀了4000只旅鸽。

在19世纪90年代中期,旅鸽已经非常少见了,之后,旅鸽的野外记录几乎为零。1898年,芝加哥大学的惠特曼教授将仅有的几只旅鸽赠给辛辛那提动物园,希望能通过动物园专业人员的饲养,保留下这个珍贵的物种。1900年3月22日,在俄亥俄州派克县的郊外林地里,一位14岁的少年猎人用自己的气枪打下了一只野生旅鸽,这是最后一例野生旅鸽的记录。

5. 渡渡鸟

2

来源:视觉中国

渡渡鸟又称毛里求斯多多鸟、愚鸠、孤鸽,是仅产于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一种不会飞的鸟。这种鸟在被人类发现后仅仅200年的时间里,便由于人类的捕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彻底绝灭,堪称是除恐龙之外最著名的已灭绝动物之一,于1681年灭绝。

根据众多艺术家和画家的作品,渡渡鸟全身羽毛蓝灰色,喙23厘米左右,略带黑色,前端有弯钩,带有红点,翅膀短小,无法飞行,双腿粗壮,呈黄色,在臀部有一簇卷起的羽毛;渡渡鸟体型庞大,体重可达23公斤。在毛里求斯岛上,渡渡鸟没有任何的天敌,又有着丰富的食物,在长久的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中,原本能够飞行的渡渡鸟胸部结构也慢慢发生改变,以至不足以支撑它的飞行,最终成为人类所见到的只能在陆地上跳跃前行的渡渡鸟。

16世纪后期,带着猎枪和猎犬的欧洲人来到了毛里求斯,不会飞又跑不快的渡渡鸟也迎来了灾难。欧洲人来到岛上后,渡渡鸟成了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从这以后,枪打狗咬,鸟飞蛋打,大量的渡渡鸟被捕杀,就连幼鸟和蛋也不能幸免。开始时,欧洲人每天可以捕杀到几千只到上万只渡渡鸟,可是由于过度的捕杀,很快他们每天捕杀的数量越来越少,有时每天只能打到几只了。17世纪,荷兰定居者开始开拓殖民地,而渡渡鸟正是在这一时期走向灭绝的。对食肉动物毫无经验的渡渡鸟并不惧怕进行猎杀和破坏其生存环境(森林)的人类定居者。过往的船只同时带来了大量老鼠,它们疯狂地偷食地面巢穴中的鸟蛋,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渡渡鸟的灭绝。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被残忍地杀害。从此,地球上再也见不到渡渡鸟。(但有另一种说法认为渡渡鸟的肉很难吃,人类捕猎并不是导致渡渡鸟灭绝的主要原因。)

2

来源:视觉中国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的进化论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自然界的法则,只有能够适应自然界考验的生物才能成功存活下来。那么人为因素呢?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食欲而使得自然生物惨遭灭门的例子不在少数,对此,有人认为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份子,被人类灭绝的动物是没有适应人类带来的变化,所以人类不应该对此负责。但是,自然界的环境变化非常缓慢,变化周期非常长,生物有足够的时间去重新适应和恢复,而在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早就超出了自然的范畴,无论是自然界还是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无法在人类的肆意妄为之下恢复过来。要知道,今天发生在其他动物身上的事情,未来也会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而面对人类无知破坏造成的恶果时,我们并没有办法置身事外。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27 q0 我要投稿

分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