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以色列约70%病例感染自美国病毒株,10%患者为“超级传播者”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周一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以色列超过70%的新冠肺炎感染病例来源于美国。研究指出,以色列所有的新冠肺炎病例都来自国外。除了美国外,以色列感染病例来源还有欧洲其他地方,其中8%来自比利时,6%来自法国,5%来自英国,3%来自西班牙。研究人员认为,以色列80%以上的病例都是被约10%的病例传染的,这意味着这10%的人是“超级传播者”。
长跑激活抑癌基因!就算没瘦下来 运动也能降低肝癌发病风险
最近,一项发表在《肝脏病学杂志》的研究,为运动降低肝癌风险提供了新证据。该研究显示,长跑等运动可以激活小鼠肝细胞内的p53等抑癌基因,同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缓解肝损伤,即使小鼠的体重没有下降,肝癌发病风险也会大幅下降。
全球共9款!我国4款新冠病毒检测产品被世卫组织选中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公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产品应急使用清单》,全球共有9家企业研发生产的产品入选,其中中国企业有4家,分别是之江生物、华大基因、达安基因、卓诚惠生,体现了我国在病原体检测领域的研发实力和质量优势。其中,之江生物是上海企业,在近年来3次国际公共卫生事件中,这家企业的病原体检测产品都获得了世卫组织的认可。
中国团队发布首个 mRNA 疫苗动物实验数据
5 月 15 日,上海交大、复旦大学等机构的联合科研团队在预印本平台 bioRxiv 发布论文《单剂量 SARS-CoV-2 模拟颗粒疫苗诱导有效的中和活性》(A single dose SARS-CoV-2 simulating particle vaccine induces potent neutralizing activities,未经同行评审),公布一款 mRNA 新冠疫苗,并披露了全球首个关于 mRNA 疫苗动物实验详细数据。这款疫苗名为 ShaCoVacc,通过单次注射,即可诱导强烈的刺突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并具有有效的中和活性。
中国团队发现新蝙蝠冠状病毒 力证新冠病毒起源于自然
最新的一项研究显示,去年在云南勐腊县获得的蝙蝠样本中发现一种新冠状病毒,该病毒在最长编码基因区1ab与新冠病毒(SARS-CoV-2)一致性达到97.2%。同时,研究团队在这一新冠状病毒中S蛋白(刺突糖蛋白)S1和S2交界处也发现插入了三个残基PAA,他们由此认为SARS-CoV-2在S1和S2的交界处的四氨基酸插入并非“人工痕迹”,有力证明了其起源于自然。这一研究发表在《细胞》(Cell)旗下子刊《现代生物学》上。
石正丽新研究:病毒与宿主间有进化军备竞赛 需持续监控蝙蝠
石正丽团队最近发表的研究显示:进化的“军备竞赛”(arms race)塑造了病毒及其受体的多样性。鉴定涉及种间传播的关键残基对于预测潜在的病原体、了解病毒如何从野生动物向人类跃迁,非常重要。因此,持续监视蝙蝠中的这一组病毒对于预防下一个SARS样疾病非常必要。
我国科学家找到攻克小麦赤霉病的“金钥匙”
22日最新出版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发表了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团队在小麦赤霉病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首次从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中克隆了小麦抗赤霉病基因Fhb7,并揭示了其抗病遗传及分子机制。目前,Fhb7基因已经申请国际专利,携带该基因的材料已被多家单位用于小麦育种,并表现出稳定的赤霉病抗性。这一发现为解决小麦赤霉病世界性难题找到了“金钥匙”。
中国研究团队发现:现代山羊的抗病能力源于借用其他物种基因
近日,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展》以封面论文报道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科学院姜雨教授团队有关“山羊驯化基因的起源”的论文,阐明了现代山羊广谱适应能力强源于通过杂交获得其他物种的MUC6基因,该基因与其他驯化基因一起,帮助山羊成为最早被成功驯化并广泛传播的家畜。
中国学者开发新型单碱基编辑工具 显著降低基因编辑脱靶效应
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方法学》在线发表了来自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复旦大学等团队的一项研究,题为“A rationally engineered cytosine base editor retains high on-target activity while reducing both DNA and RNA off-target effects”。研究团队根据蛋白结构预测了基因编辑过程中决定脱靶的重要氨基酸,并在不影响催化活性的情况下突变相应的氨基酸,最终得到了显著减低基因编辑脱靶效应的单碱基编辑工具。
中日团队首次揭示:基因成簇排列是水稻抗杂草的关键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樊龙江教授团队联合日本科学家团队经过5年攻关,首次揭示了相关基因在基因组上成簇排列是水稻合成对抗稗草的“生化武器”稻壳素的关键,同时证实这样的基因成簇进化事件,通过趋同进化在植物界已独立发生了多次。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中国农科院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率先实现大豆基因单碱基替换
中国农科院科学家团队利用改良的CRISPR/Cas9实现了大豆基因的单碱基替换,并获得了表型稳定的纯合突变系,研究成果于4月20日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上在线发表。研究人员通过组合Cas9n切口酶、大鼠胞苷脱氨酶和尿嘧啶糖基化酶抑制剂,建立了大豆单碱基编辑技术体系,并成功实现了大豆开花调控关键基因GmFT2a和GmFT4的单碱基定向替换,编辑效率分别为18.2%和6.0%,且单碱基替换突变可稳定遗传。
我国科学家首次构建家蚕全基因组编辑筛选平台 有助遗传育种
我国科学家日前首次构建家蚕全基因组编辑筛选平台,并运用该平台建立全基因组家蚕基因编辑文库,筛选鉴定出家蚕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推动家蚕遗传育种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在国际生物学领域期刊《基因组研究》在线发表。
美疾控中心及11州承认:混淆病毒检测和抗体检测数据
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以及11个州的卫生部门都承认,在新冠防疫检测工作中,存在病毒检测和抗体检测数据混淆的情况。美疾控中心发言人还表示,疾控中心计划在未来几周,将这两种检测的数据分开。
韩国梨泰院关联病例升至219人 感染病毒类型与欧美吻合
截至当地时间23日中午12时,韩国首尔梨泰院地区娱乐场所相关联的新型冠状肺炎确诊感染者已达219人。此轮感染通过练歌房、饭店等持续在韩国出现社区扩散,韩国卫生部门已发现此次感染事件中新冠病毒出现第五代传播。韩国卫生部门还在记者会上表示,此次梨泰院集体感染事件中的新冠病毒类型同此前在韩国流行的新冠病毒类型有所不同,属于在欧美地区流行的病毒类型。
一个癌基因的突变让人怎么吃都吃不胖
近日发表于《细胞》的一项研究发现,这可能与ALK基因的表达有关。ALK是一种原癌基因,在多种癌症中都存在突变。研究人员对比了爱沙尼亚约47000人的基因组,发现在“吃不胖”的人中,ALK基因中存在一种独特的突变。研究还显示,在正常饮食和活动水平下,失去ALK基因的小鼠的体重和体脂较低。小鼠实验还显示, ALK基因能够调控脂肪的消耗。研究者希望未来可以通过抑制ALK基因的表达,来帮助改善肥胖问题。
蚊子叮一口 可以传播17种疟原虫
一项新的研究详细展示了疟原虫交换基因的过程。研究发现,被感染的人类宿主体内,所有的遗传多样性(高达17种疟原虫)都可能来自于一次叮咬。相关研究发表于《细胞宿主与微生物》杂志。作者表示,“我们的研究覆盖了大量的感染人群,并对寄生虫进行了单细胞测序。这让我们第一次能在真正意义上了解人类感染疟疾的过程。”
首个基因编辑的疟疾疫苗临床试验完成
一支来自荷兰的研究团队敲除了疟原虫的两个基因,制造出毒性减弱的疟疾疫苗。这时疟原虫进入人体后,停留在肝脏感染阶段,而不会进入血液。在一项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的研究中,他们完成了I期临床试验。荷兰的67名志愿者接种了疫苗,试验证明了疫苗的安全性及部分有效性。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为接下来研制更加有效的疟疾疫苗提供了线索。
《自然》子刊:26.6万女性数据 新发现32个乳腺癌风险相关的基因位点
《自然》旗下子刊Nature Genetics上近日发表了一项关于乳腺癌的新研究。由200多位研究人员组成的一支跨国团队,根据总共26.6万名女性的基因数据,在人类基因组上找到了与乳腺癌患病风险有关的32个新位点。并且,研究结果首次将这些风险因素与乳腺癌的多种具体亚型关联了起来。
突变一个基因 植物即可将胁迫的“记忆”传递给后代
近日,《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了来自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Sally A. Mackenzie课题组题为“Segregation of an MSH1 RNAi transgene produces heritable non-genetic memory in association with methylome reprogramm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研究表明通过操纵MSH1基因的表达,可以在后代中继承上代植物形式的“压力记忆”,从而使子代具有更强壮和更有生产力的生长潜力。
新挑战:Cas9可能增加促癌风险
美国博德研究所Uri Ben-David小组发现Cas9能够激活p53通路并选择p53失活突变。相关论文于2020年5月18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Cas9通常被引入到细胞系中来实现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组编辑。在本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探索了Cas9本身表达所产生的遗传和转录后果。165组人类癌细胞系以及相应表达Cas9的衍生细胞系的基因表达谱揭示了引入Cas9后p53通路的上调,特别是在野生型TP53(TP53-WT)细胞系中。这在信使RNA和蛋白质水平得到证实。
基因重组让植物也能吃肉
研究小组近日在《当代生物学》报道称,他们发现,在植物王国中,食肉植物进化的关键点是它们生活在大约6000万年前的共同的祖先,如今的植物正是复制了这个祖先的完整基因组而能够“吃肉”的。这种复制释放了曾经用于植物根、叶、感觉系统检测和消化猎物的基因。例如,食肉植物拷贝了帮助根部吸收营养的基因到叶片中,使其吸收被消化的猎物中的养分。
辉瑞公布DMD基因疗法最新结果 下半年启动全球性3期临床试验
5月15日,辉瑞(Pfizer)公司宣布,其在研基因疗法PF-06939926,在治疗杜兴氏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的1b期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和令人鼓舞的疗效,以及可控制的安全性事件。该公司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启动这一基因疗法的全球性3期临床试验。
Science子刊:揭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存在HIV重新感染的脆弱窗口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法国、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和荷兰的研究人员收集了16例患者在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的临床、病毒学和免疫学数据。他们观察到,尽管存在HIV特异性T细胞的重新激活,但是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T细胞重建不完全。一段时间的高免疫激活表明存在HIV病毒库重新播种的“脆弱窗口(window of vulnerability)”。
罗氏收购纳米孔测序技术开发商Stratos Genomics
罗氏(Roche)近日宣布,已收购纳米孔测序开发商Stratos Genomics以进一步开发用于诊断服务的DNA测序。此次收购金额未披露的。Stratos Genomics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是一家早期阶段的测序技术公司,开发了一个名为扩展测序(Sequencing by Expansion,SBX)的技术平台,这是一种快速的纳米孔DNA测序技术,能在60分钟内产生结果,只需15分钟的动手时间。
基因测序技术研发商齐碳科技完成超1亿元融资 高榕资本领投
日前,成都基因测序技术研发商“齐碳科技”宣布完成超1亿元人民币融资。据悉,本轮由高榕资本领投,银杏谷资本跟投,雅惠投资等老股东追加投资。据悉,齐碳科技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试剂的自主研发、制造及应用的初创企业。
燃石医学递交招股书:去年营收3.8亿 北极光与红杉是股东
国内肿瘤基因检测公司燃石医学日前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招股书,计划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为BNR。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2019年营收分别为1.11亿元、2.09亿元、3.82亿元;运营亏损分别为-1.2亿元、-1.61亿元、-1.69亿元。据悉,燃石医学成立于2014年,专注于为肿瘤精准医疗提供最具临床价值的二代基因测序。
罕见病基因疗法公司Generation Bio申请纳斯达克IPO
罕见病开发基因疗法的临床前生物科技公司Generation Bio于上周五(5月22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IPO申请,拟募资至多1.25亿美元。Generation Bio的产品线包括针对肝脏和视网膜的罕见和流行疾病的八个项目,其中最重要项目是针对具有完善生物标志物和明确临床和监管途径的罕见单基因疾病。
2019年我国诊断及基因检测行业共发生私募融资交易65起 同比下降18%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诊断试剂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诊断及基因检测行业的融资环境进一步趋紧。过去一年,中美贸易争端的持续拉锯以及美国限制对华技术转移,坚定了国家加大力度扶持高端医疗器械行业的信念,各级政府的政策也更加鼓励行业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据统计,2019年我国诊断及基因检测行业共发生私募融资交易65起,同比2018年下降约18%,但总融资金额与2018年相比仅略有下降,为约87亿美元。
基因检测融资占2019年中国诊断及基因检测私募融资的36%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诊断试剂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细分赛道中,基因检测类公司首屈一指,交易数量和融资金额分别占行业总和的36%和70%,其余赛道分布相对较为均匀。单看基因检测公司,肿瘤伴随诊断、肿瘤早筛早诊以及微生物新型检测是交易最为活跃的三个应用领域。
2020-2025年中国基因治疗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2020-2025年中国基因测序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2020-2025年中国基因修饰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2020-2025年中国基因检测行业战略规划和企业战略咨询报告 |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