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手段或在6国预防或延迟约6200万新冠确诊病例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8日在线发表一篇社会科学研究论文,通过对6个国家所采取的大规模防传染政策,包括封城和旅行限制等旨在减缓新冠病毒(SARS-CoV-2)的传染率,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政策的健康效益进行量化,发现这些干预手段可能在6个国家预防或延迟了约6200万新冠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相当于整体避免了约5.3亿例感染。
欧洲的封城措施使平均感染人数减少了81%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通过建模分析发现,欧洲的封城措施使平均感染人数减少了81%,并将他们研究中分析的国家基本传染数R降到1以下。R小于1表示疫情将会缓解,而R大于1则表示传染将继续蔓延。3月的封城举措,使得英国的R值从3.8下降到0.63。研究根据模型指出,最大感染情况下,比利时的感染率将达到8%,而挪威和德国则只有0.46%和0.85%。相关数据发表在《自然》上。
儿童川崎样多系统炎症综合征可能与SARS-CoV-2有关
法国巴黎大学Martin Chalumeau团队分析了巴黎covid-19大流行期间儿童川崎样多系统炎症综合征的临床特征。2020年6月3日,该研究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研究组得出结论,巴黎地区儿童和青少年中持续发生的川崎样多系统性炎症综合征的爆发可能与SARS-CoV-2有关。且大多数患儿具有胃肠道症状和川崎病休克综合征,多数为非洲血统。
小型研究表明:阿斯利康旗下抗癌药有望抑制新冠患者的细胞因子风暴
一项针对19人的小型研究表明,阿斯利康公司(AstraZeneca Plc)的一种治疗癌症的药物可能被重新用于帮助出现极端免疫反应的Covid-19患者。许多Covid-19患者患有炎症,有时被称为细胞因子风暴,免疫系统对病毒反应过度。
瑞德西韦最早居然是用来治猫瘟的?治愈率达80%以上!
据Business Insider日前透露,一种与瑞德西韦极其相似的病毒抑制剂GS如今在黑市上大受欢迎,被不少猫奴竞相购买用来治疗一种猫科传染病。GS制剂代号为GS-441524(以下简称GS),而它正是瑞德西韦(代号GS-5734)的前身。瑞德西韦则是由GS-441524磷酸化而来的药物。
现反弹迹象?英国部分地区新冠感染率R值回升至1以上
最新数据显示,在英格兰的一些地区,关键的新冠病毒感染率已经回升到1以上。英国公共卫生部和剑桥大学的研究表明,英国西北部的再感染率(平均每个病毒患者(携带者)要传染的人数)为1.01,西南部为1.0。该机构还警告称,有一些证据表明,在所有地区,这种R值都有所上升,称这可能是由于流动性增强以及家庭用品在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的混合。
世卫:无症状患者感染他人的案例非常罕见,大多数传染病例由室内聚会所致
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克霍夫(Maria Van Kerkhove)周一在接受媒体的电话采访时表示:“无症状患者传播病毒的概率非常低,他们似乎没有多大的威胁。”
用漂白剂洗菜,还喝肥皂水?CDC称三分之一美国人防疫消毒方法不科学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收集的新信息表明,美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公共家用清洁剂,如漂白剂和其它消毒剂,在预防冠状病毒感染的用法中正处于“高风险”。提到的用法包括用漂白剂消毒食品(特别是水果和蔬菜)、在手上或皮肤上使用家居清洁及消毒剂、用消毒剂或清洁喷雾涂抹身体、吸入消毒剂或家用清洁剂的蒸汽,“饮用或漱口稀释漂白剂、肥皂水和其他清洁和消毒剂。”
武汉市 300 名无症状感染者未检出“活病毒”,没有传染性
根据武汉市卫健委消息,武汉市对 5 月 14 日— 6 月 1 日集中核酸检测排查发现的 300 名无症状感染者,提取其痰液和咽拭子样本,经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病毒分离培养,300 人份样本均未培养出“活病毒”。对这些无症状感染者使用过的牙刷、口杯、口罩、毛巾等个人用品采集擦拭样,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密切接触者 1174 人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说明武汉市目前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没有传染性。
《自然》子刊:万人血清学研究分析中国新冠病毒感染率,普通人群不到1%
《自然》子刊《自然·医学》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了在中国进行的一项万人血清学研究的结果。作者表示,在研究所进行的特定时间范围内,所研究的特定人群里,医院人群的总阳性率约为2.5%,普通百姓的总阳性率约为0.8%。武汉的血清阳性率介于3.2%和3.8%之间。其他城市的血清阳性率逐渐降低,与武汉的距离成反比。这项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血清学研究在确认新冠病毒感染率上的潜力与局限。
柳叶刀:味觉嗅觉丧失是新冠感染最强预测指标,优于发烧咳嗽
此前,发烧、咳嗽被认为是新冠病毒感染的最主要症状。然而最新的研究发现:新冠感染症状中,味觉嗅觉丧失更具特异性,且症状持续时间更长,可作为是否已被感染的最强预测指标。以上结果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当地时间6月4日刊发的通讯,题为Quantifying additional COVID-19 symptoms will save lives。该研究的研究团队来自英国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
地球的生命或源于小行星撞击
一项发表于《科学报告》的新研究表明,撞击地表海洋的小行星可能是地球生命所需分子的起源。科学家研究了在实验室冲击设施中,二氧化碳,氮气,水和铁之间的反应,来模拟陨石撞击地表海洋的情景。结果显示,反应中会形成甘氨酸和丙氨酸等氨基酸物质。这些氨基酸可以组成多种蛋白质,从而催化许多生化反应。此外,研究人员认为,火星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和氮气组成,当火星上存在海洋时,远古小行星的撞击也可能为火星创造生命所需分子。
Cell:停滞数十年后,普林斯顿大学发现不会耐药的“超级抗生素”
近日,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 Cell 杂志上发表报告称,他们发现了一种具有双机制的抗生素 SCH-79797,如一支 “带毒的箭” 刺穿细菌的细胞壁,靶向破坏细胞内的叶酸,且几乎不会产生耐药性。论文通讯作者、普林斯顿大学的生物学教授 Zemer Gitai 表示,“SCH-79797 是第一种可靶向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菌而不产生耐药性的抗生素。作为科学家,我们最兴奋的是我们发现了这种抗生素的工作原理,它通过一个分子内的两种不同机制进行攻击。我们希望这是可以推广开来,将来会带来更好的抗生素和新型抗生素。”
大脑藏着一种“魔鬼”细胞 受到刺激时让你食欲大增
伸长细胞(Tanycytes)是一种神经胶质细胞,它通过与大脑中的神经元沟通来告知我们吃了什么。华威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当伸长细胞受到选择性刺激时,食欲就会增加。此前的研究已经发现,伸长细胞(大脑中控制能量水平的细胞)能够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并直接告诉大脑我们所吃的食物。伸长细胞通过对食物中发现的氨基酸做出反应来实现这一功能,它们通过与舌头味蕾中相同的感受器来感知氨基酸的味道(“鲜味”)。
新研究揭示癌细胞产生抗药性的机制
澳大利亚团队开展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一旦暴露在靶向抗癌药物前,癌细胞相关基因在复制过程中就会大幅提升变异的几率,进而使癌细胞发展出抗药性。这项已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有望用于开辟新的抗癌策略。
研究称心血管疾病风险高的人更可能“变笨”
根据近日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如果你的心脏保持健康,你的大脑也会受益。这项研究着眼于Rush Memory和Aging Project收集的数据,该项目是拉什大学(Rush University)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旨在收集老年人的记忆力、移动性和力量方面的信息。
设计治疗疾病的蛋白质
配体是一种蛋白质信使,它可以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调节机体的生化过程,而这一过程一旦紊乱就可能导致疾病。心营养素样细胞因子1(CLCF1)就是一种与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受体(CNTFR)结合的配体。在一项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改变了CLCF1配体的不同氨基酸序列,分别产生了两种结果:一组突变在体外促进了神经元细胞的再生,而另一组突变则在小鼠体内抑制了肺肿瘤的生长。该结果提示,或许可以通过改变蛋白质结构来治疗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
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有效治疗难治性癫痫
近日,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牵头,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和北京潞河医院共同参与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对照研究证实,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有效减少难治性癫痫发作,这为难治性癫痫疾病治疗探索了新技术、新方法。此项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脑刺激》杂志,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杨冬菊医师为本文第一作者,王玉平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
实验证实客观视角不存在
一枚圆形的硬币倾斜放置,在人眼看到的主观视角中是椭圆形的,但客观经验会告诉我们硬币是圆形。研究者设计了一项实验,希望了解我们能否不受主观视角(椭圆形)的影响,客观认知物体(圆形)。实验要求被试根据三维模型找出两枚硬币中,被故意做成椭圆形的那枚。结果显示,当圆形硬币以倾斜角度出现时,被试反应速度会明显变慢,说明主观视角干扰了客观认知。多种条件下的实验均给出了相同结果,说明人们无法以纯粹的客观角度看物体。该研究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
火山玻璃喷雾剂可灭蚊
在最近发表于Insects 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将珍珠岩粉末与水混合制成喷雾,将其喷到墙上后,其中的珍珠岩颗粒可以使蚊子脱水,从而在与墙壁接触几小时后死亡。对比实验显示,在前5个月内,在施用常见杀虫剂的主要成分拟除虫菊酯后,蚊子的死亡率为40~45%,但在第6个月死亡率降至25%;而使用该喷雾后蚊子的死亡率可达80%,并且长期使用效果并不会下降。据研究者介绍,这种喷雾没有添加其他化学成分,因此对哺乳动物无害,且造价低廉。
昆虫翅或由腿进化而来
据《科学》报道,通过对一种不同寻常的、雄性有第二双向上的眼睛的蜉蝣物种进行基因组测序,研究人员现在搞清了水生蜉蝣幼虫是如何变为飞虫的,并发现了昆虫最初是如何进化出飞行本领的新线索。蜉蝣的鳃一度被认为只用于吸氧,但它似乎也是鼻子。。科学家认为,翅膀和鳃具有相似基因活动的发现,为翅膀和鳃至少部分是由腿进化而来的观点“提供了第一个基因组支持”。
全球自然保护区处于物种入侵的风险之中
中国科学院和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UCL)的联合研究发现,全球自然保护区有效地阻止了入侵物种的侵犯,但其中大多数都有被入侵的风险。该研究已于 6 月 8 日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结果表明目前仅有 10% 的保护区存在某种或某几种入侵物种。但几乎所有保护区都可能面临入侵风险,99% 的保护区边界 100 公里内存在入侵物种,89% 的保护区在边界 10 公里内存在入侵物种。
科技部推进创新“试验田”建设: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
据科技部网站消息,科技部办公厅4日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发展的通知》。其中提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要全面落实科技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
教育部发布2020年第1号留学预警
近期,澳大利亚主要高校计划于7月前后陆续开学。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蔓延势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国际旅行和开放校园存在风险。疫情期间,澳大利亚发生多起针对亚裔的歧视性事件。教育部提醒广大留学人员做好风险评估,当前谨慎选择赴澳或返澳学习。
首位中国科学家加入国际核聚变组织物理模拟团队
大连理工大学8日对外发布消息称,该校物理学院副教授王丰通过层层筛选,正式加入国际聚变能组织(ITER)项目核心物理模拟研究团队,参与承担该项目的集成模拟平台关键建设任务,这是首位中国科学家加入该团队。国际聚变能组织项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科学工程项目,它也是迄今中国参加的规模最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其目标是七方共同建造一个超导托卡马克型聚变实验堆,探索和平利用聚变能发电的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可行性。
同济学者:科研助理规模是大学实力重要观测点
日前,科技部、教育部等六部委下发了《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鼓励各类承担科研项目的单位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并将“双一流”建设高校设置科研助理岗位及实聘人数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指标。同济学者认为,这有助于将科研人员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提升科研工作的效能。
化学界顶刊“歧视性论文”事件发酵:16 名顾问委员辞职抗议、涉事编辑被停职
化学界顶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发表歧视性论文的事件并未因论文撤稿而停止发酵。当地时间 6 月 8 日,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 16 位专家联名发表公开信,宣布将从该期刊国际顾问委员会辞职。他们在信中指出,该论文经过了学术发表的全套流程才得以发表,这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论文内容及其发表过程都应该受到谴责,并表示期刊需要推行严厉措施做出改变。同一天,《德国应用化学》也发表新声明,两名负责该论文的期刊编辑已被停职,此外为该论文进行同行评审的国际专家将不再被该期刊采用。
诺奖得主本庶佑将起诉日本制药公司,索赔 220 亿日元
上周五,2018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京都大学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宣布,他将起诉日本大阪的小野制药公司(Ono pharmatical),索赔 220 亿日元(约合 2 亿美元)。此前,他在一场专利纠纷案中为与自己共有专利的小野制药作证,并帮助该公司赢得巨额赔偿金,但一直未获得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赔偿金。
有记载以来最热五月诞生了
最热月份的世界纪录一直在不断被刷新,而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机构最新消息称,根据欧盟气候监测数据,地球刚刚经历了史上最热的五月。其中西伯利亚地区的平均气温竟然超过1981年至2010年同期平均气温10摄氏度。同时全球5月的平均气温已经相比往年同期的平均气温高出了0.63摄氏度。其中阿拉斯加、欧洲、北美、南美、非洲和南极洲的部分地区温度都高于平均水平,北极地区更是重灾区。值得警醒的是,寒冷地区的永久冻土融化之后,也将会释放出更多的温室气体,包括甲烷,加速恶性循环。
“海斗一号”成功完成万米海试
6月8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研制的“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成功归来。“海斗一号”此次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了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最大下潜深度10907米,刷新我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同时填补了我国万米作业型无人潜水器的空白。
中欧联合发布ESASky中文版
欧洲空间局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合作为其交互式天体图谱平台——ESASky打造简体中文版。现在,包括英文和西班牙文版本在内,全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人都能用自己的母语使用ESASky。ESASky是一个可以对全天进行全面探索的数据可视化网站。基于互联网应用,用户可以随意放大他们感兴趣的任何天体。
我国第八大沙漠试种旱稻
眼下,作为我国第八大沙漠的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正在试种5200亩旱稻,在防沙固沙的同时可收获优质大米,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乌兰布和沙漠总面积1500万亩,其中近430万亩分布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这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污染,为种植旱稻提供有利条件。连日来,在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巴音宝力格嘎查的沙地上,10多台大型播种机连续作业,依次完成埋压滴灌管、播撒种子、覆土掩盖等工序。
2019中国科学家在Cell系列发文557篇
2019年,以中国内地机构为第一完成单位的中国科学家在Cell Press旗下20种研究类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共557篇,而在2014年仅为107篇。中科院所属研究机构和重点高校发表的论文占很大比例,两者相加占发表论文总数量的95.3%。中国内地高校增速明显,2019年发表论文数433篇,增长了41%。具体来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以33篇并列榜首。2019年,广东省以46篇论文数紧随北京、上海之后,位居第三;江苏省、湖北省和浙江省(并列第五)、安徽省分别位居第四、五、六;安徽、天津、湖南在论文数量上的排名也在逐年递增。
全球最轻双翼机器人来了!灵感来自独角仙最长可飞行9分钟
韩国建国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创造了一种会飞的机器人KUBeetle-S,灵感来自一种叫做独角仙(Allomyrina dichotoma,双叉犀金龟)的昆虫,它是地球上最大的昆虫之一。第一个版本的KUBeetle-S重量为16.4g,由一个两个LiPo 7.4 V电池供电。通过改变和扩大机器人的翅膀,研究人员能够将其重量降至15.8克,成为目前为止最轻的双翼机器人,此外,其总飞行时间从3分钟提高到近9分钟。
首个磁动力微型神经刺激器被发明,比一粒米还要小真正做到无创植入
莱斯大学的神经工程师发明了一种微型外科植入物,神奇之处在于不使用电池或有线电源的情况下就能用电刺激大脑和神经系统。这种神经刺激器是从磁能中获取能量,尺寸不超过一粒米的大小。这也是第一个磁动力神经刺激器,可以产生与临床批准的电池驱动植入物相同的高频信号,用于治疗癫痫、帕金森氏症、慢性疼痛和其他疾病。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