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医学院称“新冠病毒去年8月在武汉出现”,遭百度“打脸”
近日,哈佛医学院的团队在哈佛DASH学术平台上发布研究称,根据交通车流量与百度搜索“咳嗽”与“腹泻”的数量推断,新冠病毒去年8月已经在武汉出现。对此,百度回应称,该结论的得出是非常牵强、不严谨的,并且武汉地区“咳嗽”的整体搜索量峰值与每年的流感季是吻合的,而“腹泻”的搜索量与往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此外,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国家卫健委防控新冠肺炎高级别专家曾光在不同场合回应称,这项研究存在显而易见的漏洞。
赵金存团队成功构建首个新冠肺炎非转基因小鼠模型
6月10日,在钟南山院士指导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赵金存教授团队与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国家生物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P3实验室)、美国爱荷华大学、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团队合作,在Cell杂志在线发表研究成果,应用表达新冠病毒受体人ACE2的腺病毒转导小鼠,快速建立首个新冠肺炎非转基因小鼠模型,此动物模型可应用于新冠治疗药物效果评价、疫苗效果测试及新冠致病机制等多方面研究。
美年轻女子感染新冠病毒后致肺部变黑布满小孔,已接受双肺移植手术
上周五,美国芝加哥西北纪念医院为一名受新冠病毒感染的年轻女子移植了双肺。这是全球为数不多COVID-19幸存者接受肺移植的最新案例。该肺部移植手术进行了10个小时,并且极具挑战性。当手术医生摘除这名女子患病的肺部时,他们从未见过受损伤如此严重的器官:病毒致肺部变黑,并且布满小孔,几乎和胸壁融合,此外还有出血现象。
国际权威神经学家确定新冠患者脑损伤三阶段 建议定期锻炼恢复大脑活力
6月8日,《阿尔茨海默病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对COVID-19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综述,将COVID-19导致的脑损伤分为三个阶段。作者之一、北弗吉尼亚NeuroGrow脑部康复中心医疗主任和约翰霍普金斯医学下属员工、国际权威神经学家Majid Fotuhi鼓励采用三级分类,呼吁在COVID-19对大脑的长期影响上进行更多研究,并强调了患者出院前需要接受脑部MRI。
只需70分钟!科学家发明基于RBD新冠抗体测试
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和同事们开发了一种新的抗体测试——一种简化的实验检测方法,可以在没有商业实验室和大型学术医学中心资源的实验室检测数千份血液样本。6月11日,研究人员在《科学·免疫学》上发表了研究成果,他们发明了一种血液测试方法来确定SARS-CoV-2抗体靶向的是SARS-CoV-2刺突蛋白的一个独特片段。这部分被称为受体结合区域,或RBD。他们的基于RBD的抗体测试可以测量该区域的水平,而这与提供免疫的至关重要的中和抗体的水平相关。
利用胚胎干细胞,培养出人类胚胎三维模型
在一篇发表于《自然》的论文中,研究人员报告了利用人类胚胎干细胞生成的三维“类原肠胚”(gastruloid)结构。在细胞分化形成三胚层的衍生物中,类原肠胚拉长,产生前后端。通过观察关键的基因表达变化,他们认为3天大的类原肠胚能模拟20天大的人类胚胎的某些关键特征。研究认为,这个模型标志着科学家向三维模拟人体发育迈出了第一步。
哪些病最容易被误诊?约翰霍普金斯学者分析近10万患者数据
近日,约翰霍普金斯流行病学教授David E. Newman-Toke及其合作团队通过回顾28项研究共91755位患者的数据,为我们带来了新的见解,以及对背后原因的思考。研究结果发表在《诊断》杂志。这项研究主要聚焦三大类疾病:癌症、感染和重大血管事件。这些病情延误诊断带来的严重后果占所有误诊严重后果的近75%,其中又有15种疾病的误诊危害占到半数。
人体肠微生物组药物代谢图谱问世
近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Mohamed S. Donia及其课题组绘制了人体肠微生物组对药物代谢的个性化图谱。相关论文于2020年6月10日在线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定量实验框架,用于绘制人类肠道微生物组代谢小分子药物的能力:微生物组衍生代谢(MDM)—筛选。这些实验包括用于个体特异性肠道微生物群落持续生长的分批培养系统、离体药物代谢筛选以及靶向和非靶向功能宏基因组筛选(用于鉴定特定代谢事件的微生物编码基因)。
人体中又一个bug?帮助抵抗病毒的蛋白质反而会阻止肺组织损伤修复
日前,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Francis Crick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最初有助于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作出反应的蛋白质,反而可能会在后来干扰人体肺组织的修复。最近,这项研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研究强调,使用这种蛋白质治疗病毒(包括新冠病毒)需要经过慎重的考虑。
40年里,亚洲人的胆固醇升高了多少?《自然》发布超1亿人数据分析
《自然》近期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来自世界各地近1000名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汇总了1980年至2018年里1127项研究的数据,对全球200多个国家地区、总共超过1亿成年人的胆固醇水平展开分析。在高收入国家,尤其是西欧、北欧、北美、大洋洲,总胆固醇和“坏”胆固醇水平急剧下降。非HDL胆固醇增幅最大的地区包括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和老挝等东亚、东南亚国家。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记忆也是
一项研究癫痫患者记单词时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分析结果显示:当患者在看到一个单词之前,海马体区域的神经元放电率就已经很高时,他们编码这个单词和回忆它的任务表现上会更加成功。研究者表示,这是因为海马体可能有一种有助于形成记忆的“准备编码”模式。但结果显示只有在第一次看到或听到某个单词之前大约一秒钟的海马体神经元平均放电率才是重要的,这种神经元活动可以预测参与者是否记住了单词。
吃辣并不容易爆痘,该怪的是另外两个罪魁祸首
《美国医学会杂志-皮肤病学》最新发表的一项覆盖近2.5万人的大型研究显示,不健康饮食习惯,尤其是高脂和高糖饮食,与痤疮(痘痘)风险飙升密切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每天食用一份高脂和含糖食物的人群,目前长痘的风险显著增加54%。
晚餐吃得晚或更容易导致肥胖
最新一项发表于《临床内分泌学与代谢杂志》的研究显示,吃晚餐较晚,会损害机体对血糖浓度的调节能力,还会使脂肪的消耗量减少。研究人员通过分析20名志愿者分别在下午6点和10点食用晚餐(睡觉时间为晚上11点)后的代谢情况,发现较晚食用晚餐的人,体内的葡萄糖峰值会增加18%,而脂肪的代谢量会降低10%。这种影响在已有新陈代谢缺陷的人群中会可能更显著。此外,单次的影响如果长期积累下去,可能会导致肥胖或糖尿病。
科学家发现有效燃烧脂肪的新分子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近期发表于 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研究发现,小线粒体解偶联剂 BAM15,可以有效燃烧脂肪,且安全无明显副作用,有望成为新型减肥药。研究人员发现,BAM15 可以通过减少细胞合成能量(ATP)时所需的质子动能(PMF),促进呼吸加速,加快细胞中脂肪能源的燃烧,可以在不影响食物摄取量、肌肉质量及体温的情况下有效降低小鼠的脂肪量。
美国西部每年被风吹入超过 1000 吨塑料微粒,相当于 3 亿个塑料水瓶
一项新研究表明,在美国西部的偏远旷野及国家公园,每年都会被风吹入大约 1000 吨甚至更多的塑料微粒。这项发现首次梳理了微塑料污染的来处,进一步证明了这种污染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性。这些塑料微粒可能来自路经附近城市的风暴,还有一部分可能来自更远的地方,能通过高空风引入而传播数千公里。
国际空间站中制备物质的“第五种状态”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是玻色子原子在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时,所呈现出的一种物质状态,也被称为第五种物质状态。但是受重力作用影响,难以对其进行精准测量。在一篇发表于《自然》的论文中,研究人员利用太空中的微重力环境,在国际空间站上制备了这一物质状态。相比于在地球上,在微重力条件下制备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自由膨胀时间更长,超过了1秒,可以让物理学家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观察到更明显的量子效应。
时隔11年,科学家再次听到超大黑洞“心跳”
十几年前,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了来自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的X射线准周期震荡信号——黑洞的“心跳”。十几年后,当天文学家再次有机会观测这个黑洞时,发现这个信号仍在持续。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金驰川团队主导,他们与英国杜伦大学等的研究人员合作,6月10日的《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科学家改进超表面制造技术,极大提高超薄相机镜头生产效率
瑞典科学家近期发表在 ACS Photonics 上的最新研究展示了一种基于标准负性抗蚀剂的电子束曝光光刻技术,制备超表面(Metasurface)的方法。超表面是由具有特殊电磁属性的人工原子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组成的二维平面结构,具有强大的光场操控能力,能为纳米光学器件集成化、小型化提供便利。但基于超表面的超薄透镜制备时间长、成本高、制作过程存在安全隐患,限制了光学成像设备的进一步发展。
被吃剩的古鸟,古生物学家发现一亿年前琥珀森林中的餐余
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瑞安·麦凯勒教授(Ryan C. McKellar)、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美籍研究员邹晶梅(Jingmai K. O’Connor)、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副研究员白明博士、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恐龙研究院院长路易斯·恰普教授(Luis M. Chiappe)、台北市立大学的曾国维教授等学者组成的中外科学家团队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一件被掠食者吃剩的古鸟化石,其细节对我们理解古鸟类的行为和羽毛的演化有重要的意义。
山的高度是由什么决定的
最近,一组德国科学家在发布于《自然》杂志的文章中,通过地球不同板块交界处的地表下热量流动等数据推算出了不同板块之间的作用力。在不同地区,气候及地表风化程度会有很大不同,但计算发现,板块间作用力与使山脉隆起至当前高度的力是平衡的。这意味着山的高度主要由板块运动的程度所决定,而风化起到的作用不大。
地核-地幔边界发现全新结构
一项发表于《科学》的研究显示,地核与地幔交界处存在比预期更巨大的特殊岩石结构。研究人员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了1990-2018年太平洋底部发生的,6.5级及以上地震的共7000次的地震波图,并分离出大量地震横波的回波。这些回波主要由地震波横向穿过地球时,经过密度不同的物质交界处时产生。基于此,他们发现在地核-地幔交界处,存在比预期范围更大和特殊的炽热、致密的岩石结构。其中,来自夏威夷群岛底部的回波尤为强烈,这说明该处超低速带的规模比此前估计的更大。
哈工大、哈工程被禁用MATLAB,美国“实体名单”影响深入校园
哈工大、哈工程的老师和学生们最近无法使用 MATLAB 了,这一消息迅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近日,在知乎等社交网络上,有哈工大学生表示收到了正版软件取消激活的通知,而在与 MATLAB 开发公司 MathWorks 交涉之后,人们得知因为美国政府实体名单的原因,相关授权已被中止。
基金委确立科学基金系统性改革方案
6月11日,第八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化改革方案》在会议上审议通过。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书记、主任李静海在题为《深化科学基金改革 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报告中指出,自然科学基金委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研究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决策部署,推进深化改革,确立了系统性改革方案。
世界航天奖首次授予中国科学家
6月11日,吴伟仁、于登云、孙泽洲等“嫦娥四号”任务团队优秀代表,获国际宇航联合会2020年世界航天奖。这是该奖项70年来首次授予中国航天科学家。“嫦娥四号”实现了多个世界第一,例如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首次利用中继卫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连续可靠中继通信。目前,“嫦娥四号”已经进入第18个月昼,成为在月球表面工作时间最长的探测器。
中国科学家研发出新一代全钒液流电池电堆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11日发布消息称,该所研究员李先锋、张华民领导的科研团队近日成功研发出新一代低成本、高功率全钒液流电池电堆。经测试,该电堆在30千瓦恒功率运行时,其能量效率超过81%,100个循环容量无衰减。据介绍,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由电堆、电解质溶液、管路系统等组成,其中电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都超算中心首次亮相
6月11日,成都“最强大脑”——成都超级计算中心首次亮相。在当天于成都举办的首届“超级计算创新应用天府论坛”上,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成都超算中心于2019年12月18日开工,目前超算中心已正式进入全面加速建设阶段,将于2020年内建成投运。据介绍,“成都超算”位于成都科学城鹿溪智谷核心区,总投资约25亿元,净用地面积约36亩,总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包含硅立方计算机、动力楼和科研楼等部分。
印度“月船2号”探测器进入月球轨道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发布最新声明说,“月船2号”当天在液体推进器助力下,被成功推入月球轨道。这是该任务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必须确保“月船2号”处于一个稳定的速度区间内入轨,速度过高可能将探测器推离月球,速度过低则可能被月球引力捕捉并坠毁。
寻找水源!Astrobotic获NASA近2亿美元资助 将发射“毒蛇”号月球车
本周四,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授予总部位于匹兹堡的太空机器人初创公司Astrobotic近2亿美元的资金,用于一项关键的月球任务,即寻找月球上的冰冻水沉积物。Astrobotic公司将负责发射这艘名为“毒蛇”(VIPER)的探测车,并于2023年底在月球南极附近着陆。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