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产经

学术头条:牛津新冠疫苗疑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供氧不足促进肿瘤转移,杨培东获2020年全球能源奖

分享到:
 Connor Feng • 2020-09-09 21:00:46 来源:前瞻网 E11928G0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22

英国新冠疫苗受试者出现“疑似严重不良反应”,阿斯利康暂停三期临床试验

根据 STAT 报道,由于一位英国受试者出现了“疑似严重不良反应”(suspected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由阿斯利康和牛津大学共同研发的新冠疫苗 III 期临床试验被叫停。该疫苗被称为 AZD1222,是一种腺病毒疫苗,其 III 期临床试验于 8 月 31 日启动,计划在全球多个国家推进,其中美国已设立了十多个试验点。

NEJM高清图像:呼吸道细胞被新冠病毒感染的“惨烈”景象

《新格兰医学杂志》(NEJM)临床医学图片栏目最近发表了一幅有关新冠病毒的震撼图像,非常直观地展示了呼吸道被新冠病毒感染后的“战场”何其“惨烈”。这幅图像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School of Medicine)Camille Ehre博士及其合作团队。为了观察感染情况,研究团队在严格的3级实验室环境下将新冠病毒接种到了人支气管上皮细胞上。病毒颗粒与目标气道细胞的比例为3:1。96小时后,研究团队通过电子显微镜来观察这些细胞。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新闻稿中表示,“极高的病毒载量为病毒传播到人体全身多个器官提供了‘弹药库’,同时增加了人际传播的风险。这些图像为我们佩戴口罩、采取必要措施阻断新冠病毒传播提供了有力依据。”

JAMA:多种廉价类固醇可以提高新冠重症患者的生存率

北京时间9月3日,发表在《JAMA》上的一项荟萃研究证实,多种类型的类固醇可以提高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生存率,使廉价药物成为一种标准的治疗手段。这项由世界卫生组织领导的荟萃研究发现,在那些需要额外氧气的重症患者中,与安慰剂治疗或常规护理组相比,类固醇组在第一个月将死亡风险降低了约三分之一。领导其中一项研究的牛津大学的Martin Landray博士说:“这个结果为治疗新冠肺炎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可用性方面,选择越多越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Anthony Gordon博士称这一结果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他补充说:“尽管这些结果令人印象深刻,但它并不能治愈疾病。”

普通感冒病毒会影响新冠流行吗?耶鲁大学《柳叶刀》子刊提示病毒相互作用

耶鲁大学医学院团队近日在《柳叶刀-微生物》发表的一项研究为此带来了洞见:通过启动人体的抗病毒防御能力,引起普通感冒的鼻病毒可以预防流感病毒的感染。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普通感冒病毒的季节性传播,是否也会对新冠病毒产生类似的影响?尽管目前我们还没有答案,但这或许将是疾病防控研究的方向之一。

为何老年人及男性新冠患者死亡率更高

新冠肺炎在老年人和男性中往往更为严重,但是这种联系背后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华盛顿大学的学者在PLoS子刊上发表研究称,这类人群可能由于免疫反应慢从而症状更严重。研究通过比对阳性病例和对照人群发现,这些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群,直到感染发生三天后,免疫细胞反应才被激活,且免疫细胞的组成和功能会随病毒载量的变化而变化。这显示,男性和老年人在抵抗新冠病毒时,免疫反应速度很慢并且响应模式也存在异常,这或许是后续病情加重,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

9大新冠疫苗研发药厂联合声明,不会在3期临床试验确认安全有效前寻求疫苗上市

本周二,九家承担新冠疫苗研发的大型制药企业联合声明,其 CEO 签署的一份保证书承诺,不会在三期临床试验证明疫苗安全有效之前,寻求监管部门的上市批准。此前,俄罗斯已在全球率先宣布批准新冠疫苗的注册,该疫苗跳过了三期临床试验。签署保证书的九家企业分别是:阿斯利康(AstraZeneca),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强生(Johnson & Johnson),默克(Merck),诺瓦瓦克斯(Novavax),Moderna,赛诺菲(Sanofi),BioNTech和辉瑞(Pfizer)。

2

细胞表面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图谱

2020年8月20日,Christopher Garcia团队在Cel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 A Human IgSF Cell-Surface Interactome Reveals a Complex Network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的文章,开发了一个筛选平台,该平台结合了高通量版本的基于ELISA的细胞外相互作用组分析(ECIA)和自动池化蛋白策略(apECIA),对人类IgSF分泌的和单跨膜(STM)的细胞表面蛋白以及其他感兴趣的蛋白等共564个蛋白进行了筛选,观察到了426个PPIs,其中345个(81%)是以前没有报道过的。这些PPI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为其后的功能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高血压和糖尿病会改变中年人脑结构,削弱思维速度和记忆力

北京时间9月8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高血压和糖尿病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以微妙的方式影响大脑,而且这种影响在中年时就已经显现。研究通讯作者、牛津大学神经学家Michele Veldsman说:“我们发现高血压和糖尿病严重损害了大脑的认知功能,特别是对思维速度和短期记忆的表现。血压升高,思维速度和记忆力就会变差。”

睡眠方式或有助于预测“痴呆症”,睡得不好更容易“变傻”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发表在《Current Biology》的一项研究报告发现,“好好睡觉”可能是目前人们应对阿兹海默症的重要方法,睡眠质量不佳跟毒性蛋白质积累增多之间存在着一致联系。那些睡眠质量更差的人大脑内积累Aβ的速度更快,这预示着更高的阿兹海默症风险。

蠕虫感染怎么治?Nature 子刊给出新思路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Ⅱ型免疫反应可促进寄生虫免疫并启动组织的修复。但是,由于我们对Ⅱ型免疫应答及宿主保护机制不够了解,临床上尚无持久的免疫治疗方法。2020年7月14日,《Nature Immun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 Mark C. Siracusa研究组题为“Basophils prime group2 innate lymphoid cells for neuropeptide-mediated inhibition”的研究。该研究指出,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参与神经肽神经调节素B(NMB)介导的免疫抑制作用。

基于多电子反应的高能量密度电池:热力学分析与动力学优化

电池的能量密度与电化学反应中的转移电子数直接相关,利用具有多电子反应特性的高比能电极材料实现多电子反应,可以显著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最近,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研究团队(黄永鑫,吴锋,陈人杰*)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发表文章,就多电子反应过程中的热力学特性和动力学优化进行了综述。

近300万患者数据:接种流感和肺炎疫苗,心衰死亡风险显著降低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20年会上发表的一项针对近300万美国人的研究结果显示:流感和肺炎疫苗接种与心衰患者住院死亡率减少相关。比较当年接种疫苗与未接种疫苗的心衰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发现,接种流感疫苗的患者住院死亡率(1.3%)显著低于未接种流感疫苗的患者(3.6%)。同样,接种肺炎疫苗的患者住院死亡率(1.2%)显著低于未接种疫苗的患者(3.6%)。

老年人如何减肥?科学家发现这种减肥方法或许值得一试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营养肥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表明,碳水化合物含量很低的饮食(VLCD)可能是促进内脏和骨骼肌脂肪流失而又不影响瘦肉组织的一种方法,并且可以改善肥胖老年人的胰岛素敏感性。随机临床试验结果表明:8周的VLCD饮食可以改善人体成分、脂肪分布和代谢健康。相关成果发表在《Nutrition & Metabolism》上。

lncRNA与BRD3蛋白形成相分离凝聚物调节内胚层分化

2020年9月7日,美国麻省综合医院Alan C. Mullen研究组发文题为lncRNA DIGIT and BRD3 protein form phase-separated condensates to regulate endoderm differentiation,发现lncRNA DIGIT与BRD3存在相互作用并且通过形成相分离的凝聚物促进内胚层细胞的分化。

3.3℃!蜂鸟创下鸟类体温最低纪录

在脊椎动物中,蜂鸟有着惊人的高代谢率,为此它们需要持续不断地进食。而在寒冷、黑暗的夜晚,由于无法捕食,它们采取了另一种生存策略——降低体温,从而降低代谢率。在一项发表于《生物学通讯》的研究中,美国科学家对安第斯山脉的不同蜂鸟物种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黑辉尾蜂鸟在夜间的体温可以降至3.3℃,这是观测到的鸟类和非冬眠哺乳动物中的最低体温。此外,其他蜂鸟平均也可以将体温降至5~10℃,从而将心率从每分钟超过1000次降至50次。

供氧不足促进肿瘤转移

具有扩散能力是恶性肿瘤的重要标志,一旦肿瘤开始扩散,患者的康复率就会大大降低。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乳腺癌小鼠的肿瘤组织,测定组织内的氧浓度和肿瘤的扩散概率,发现缺氧环境或能促进肿瘤的扩散,进而缩短小鼠的寿命。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刺激新血管的形成,能够上调肿瘤组织的供氧,减少肿瘤扩散,从而延长小鼠寿命。虽然增加供氧会导致原本的肿瘤变大,但研究人员认为,只要能防止扩散,就能通过消灭留在源头的肿瘤细胞,彻底铲除肿瘤组织。相关论文发表于《细胞报告》杂志。

微米级的DNA折纸术

DNA折纸术是一种将长的单链DNA通过多条短的DNA连接折叠成指定形状的技术。据一项《自然-化学》上的研究,科学家成功制造出了6个螺旋束的亚微米级DNA折纸结构——元DNA,其可被视作单链DNA的放大版,两个互补的元DNA可以形成双螺旋。改变元DNA的局部柔性和相互作用,就可以使它们自组装为多面体和网格等多种结构。研究人员表示,未来他们可以使用这些元DNA设计出更复杂的电路、分子机器和纳米器件,并将其用于与生物传感和分子计算有关的应用中。

“抚”痒止痒的神经机制

近日发布于《神经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探索了“抚”痒止痒背后的神经科学。脊髓中的背角神经元向大脑传递“痒”的信息。研究人员们发现,在瘙痒时轻抚痒处,能激活痒处的触觉神经元。这些触觉神经元一旦激活,就能间接抑制背角神经元短时间内的活动,从而降低大脑接受到的“痒”信号。

欧洲13%的死亡与污染相关

根据欧盟环境署发布的一份报告,欧洲13%的死亡案例都与污染有关,其中包括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体污染以及化学物品暴露。报告还指出,在2012年,欧盟国家的63万过早死亡案例中,有40万与空气污染造成的中风、心血管及肺部疾病相关,另外噪音污染导致的心脏问题也造成了1.2万人死亡。不过报告也展现出一些积极的因素:欧洲的水质有显著提升,另外过早死亡的人数较1990年的100万人相比也有明显下降。

骨骼研究表明,至少有 11 种鱼类可能具备“行走能力”

近日,美国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牵头的国际研究团队宣布,已经鉴定出至少 11 种鱼类可能具有陆地爬行的能力。该研究可帮助科学家发现第一个在陆地上行走的脊椎动物是如何出现的。

《自然》:这种长寿的“活化石”正在透露2.5亿年来的生命秘密

最近,来自十多个国家地区的科学家们与毛利部落展开合作,首次通过基因组测序破解了楔齿蜥(Sphenodon punctatus)的生命蓝图,为我们了解生命的秘密提供了新的参考。研究结果发表在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特别关注了哪些基因可能是帮助长寿的。“提供抗活性氧保护的基因可能与长寿有关。提供这种保护的一类基因产物是硒蛋白。”研究作者在论文中指出。

《自然》子刊:CRISPR新用法,解决基因疗法易失效的难题

基因疗法一般靠病毒(如腺相关病毒,即AAV)将基因递送到细胞中。在基于CRISPR的基因疗法中,分子剪刀可以剪断一个缺陷基因,然后加入缺失的序列或暂时改变其表达。然而,机体对AAV产生的免疫反应却可能使治疗失效。为了解决这一障碍,近日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创建了一种不同的CRISPR系统。这种系统会短暂抑制与产生AAV抗体相关的基因,从而抑制免疫反应,让病毒载体毫无阻碍地递送基因。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Cell Biology上。

近10万人参与,随访长达18年,发现工作性骚扰会增加自杀等风险

2020年9月2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Linda L Magnusson Hanson等人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BMJ 在线发表题为“Work related sexual harassment and risk of suicide and suicide attempt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1995年至2013年间86451名男女进行了一份自我报告问卷调查,包括暴露于与工作有关的性骚扰。主要结果是从行政登记册确定的自杀和自杀未遂的情况(平均随访时间为13年)。该研究发现,在针对一系列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进行了Cox回归分析后,工作场所的性骚扰与自杀(风险比2.82,95%置信区间1.49至5.34)和自杀未遂(1.59,1.21至2.08)的过高风险相关。调整基线健康状况和某些工作特征后,估计数仍显著增加。男女之间没有发现明显差异。

一种用于专业健身的膳食补充剂可能具更广泛的健康益处

近日,发表在《Cell Metabolism》上的一项新研究,为人类实现“永葆青春(尽可能延长青春时期)”的理想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该研究表明,一种用于专业健身的膳食补充剂可能具更广泛的健康益处——延缓衰老。这种名为α-酮戊二酸(AKG)的物质让实验小鼠拥有一个更好的老年生命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不仅没有经历衰老带来的虚弱,而且在死亡前患病的时间大大缩短。这是AKG涉及哺乳动物的首次研究。

突破!殷平/闫创业首次解析了人类TIM22复合物结构

2020年9月8日,华中农业大学殷平及清华大学闫创业共同通讯在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题为“Cryo-EM structure of the human mitochondrial translocase TIM22 complex”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人类TIM22复合体的冷冻电镜结构,整体分辨率为3.7Å。该研究确定了人TIM22复合物的冷冻EM结构。该结构揭示了该复合物的组装和详细的结构信息,并为理解该复合物在载体蛋白插入中的功能和机理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研究发现:女生胸越大,运动就越少

今年5月,来自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体育科学与医学杂志》(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上发表了题为《Does breast size affect how women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activity?》的文章,研究了乳房大小(小,中,大和超大)对妇女参与体育运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胸部越大,女性锻炼就越少,特别是剧烈运动。有几个原因导致女性体育运动量少,比如缺乏时间、兴趣、天气恶劣等。但是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原因,就是运动会引起乳房不适,从而影响女性的运动。

重大进展!南开大学吕鑫屹课题组发现组蛋白分子伴侣FACT调控胚胎干细胞中反转座子MERVL的新机制

2020年9月7日,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吕鑫屹课题组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论文“Histone chaperone FACT repressesretrotransposon MERVL and MERVL-derived cryptic promoter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证实H2A/H2B组蛋白分子伴侣FACT (Facilitates ChromatinTranscription)复合体可以抑制小鼠胚胎干细胞中反转座子MERVL和MERVL衍生的隐秘启动子,及其驱动的MERVL融合基因的表达,以此揭示了胚胎干细胞中ERV的一个新的调控机制,并为MERVL融合转录本的抑制提供了解释。

Nat. Biomed. Eng.:柔性电子阵列助力微创手术

最近,西北大学John A. Rogers教授课题组、黄永刚教授课题组与乔治华盛顿大学Igor R. Efimov教授课题组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发表了题为“Catheter-integrated soft multilayer electronic arrays for multiplexed sensing and actuation during cardiac surgery”的研究论文,提出了一种多功能、多路复用的柔性电子阵列结构,可与医用导管相集成,有望使未来的微创心脏手术更加安全高效。

2

高保真度32维量子纠缠态首次实现

中国科技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高维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柳必恒研究组与奥地利马库斯·胡贝教授研究组合作,首次实现了高保真度32维量子纠缠态。本成果为进一步实现各种高维量子信息过程和研究高维系统的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打下重要基础。

中美创建微米级元DNA结构

上海交通大学樊春海院士及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颜颢教授等在最新一期《自然·化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创建出一种新型元DNA结构,这些元DNA结构可自我组装成形状各异的微米级结构,应用于光电子学及合成生物学领域,从而促进信息存储和加密等技术的发展。

3D人体全身运动捕捉系统,港中文联合Facebook出品

3D人体姿态和形状估计在最近几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但大部分工作仅仅关注人体部分,忽略了手部动作,港中文联合Facebook AI研究院提出了一种从单张图片同时估计人体姿态和手部动作的新方法,展示效果好似科学怪物。

2

中国农科院与北京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战略合作座谈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举行。北京大学校长郝平,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中国农科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等出席会议。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支持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建设、加强科技协同创新、合力打造国家“三农”高端智库、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探索农业科教深度融合全新模式。

2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获颁勋章奖章

9 月 8 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陈薇颁授了勋章奖章。此外,童朝晖等 1499 名同志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等 500 个集体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中科院5人1集体获抗疫全国先进

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系统魏海明等5人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党委同时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与诺奖擦肩而过的苏州人杨培东,刚刚获得2020年全球能源奖

2020年9 月8日,根据国际能源奖委员会会议的结果,确定了三名 2020 年全球能源奖获得者,分别为:Carlo Rubbia(来自意大利)、杨培东(来自美国的华人学者)、Nikolaos Hatziargyriou(来自希腊)。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15 q0 我要投稿

分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