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产经

中国又点亮一个“人造太阳”,美俄欧日:脸痛,别打了!

分享到:
 黄琨 • 2020-12-09 14:23:37 来源:前瞻网 E9996G1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聚变

在现代科学最前沿的领域,有一个“永远的‘50年后’”的梗。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说人类50年后将实现可控核聚变,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说人类50年后将实现可控核聚变,

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说人类50年后将实现可控核聚变,

……

然而直到今天,核聚变发电还只是镜花水月,遥不可及。

不过,核聚变发电迟迟未能实现,不代表人类在这条科学之路上一无所获,尤其不代表中国在这方面一无所获。

12月4日,离“奋斗者”号深潜器下马里亚纳海沟“捉鳖”没过多久,大多数人的目光还盯着嫦娥五号“上九天揽月”,中国的“人造太阳”就不声不响又取得了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在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

所谓放电,就是成功产生等离子体。

按《人民日报》的说法,这“标志着中国自主掌握了大型先进托卡马克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技术,为我国核聚变堆的自主设计与建造打下坚实基础。”

谦虚了。

实际上,放到国际社会上,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稳稳站在了核聚变技术第一梯队­——甚至是领先的位置上。

同时,这也让这个领域屡屡上演的“打脸”故事得以延续。

打脸复打脸

核聚变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转折的历史,“打脸”是这项技术发展的关键推动力。

和迟迟无法投入应用的现状不同,人类对核聚变的认识非常早,甚至在中国人还在学习使用蒸汽动力的19世纪60年代,欧洲科学家就开始讨论核聚变了。

20世纪20-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原子核,以及其中的质子、中子,为核聚变研究奠定基础。

1929年,英国的阿特金森(de Atkinson R.)和奥地利的奥特斯曼(F.G.Houtersman)从理论上计算了氢原子聚变的可能性。

1939年,美国物理学家汉斯·贝特写出了氢离子聚变的4步链式反应,完成了核聚变的理论创建工作,业界开始实际试验阶段。

在这方面,最先取得进展的是欧美。

1946年,英国人最先提出“环形箍缩”原理,并于次年建成直线箍缩装置。

5年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斯必泽(Lyman Spitzer)建造扭曲环形装置的设想,也就是后来的“仿星器”。

之后1年,同样是美国科学家波斯特(S.Post)提出了“磁镜”方案。

作为前沿技术,各个大国都对核聚变十分重视。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洛斯阿拉莫斯科学研究室、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等大名鼎鼎的科学机构皆投身其中。

1953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设立了“薛伍德方案”实施小组,拨出大量专项经费,专门研究核聚变,主要方案就是上述3种。

然而,这几种方案发展都十分缓慢,各类试验普遍不稳定,约束时间、温度等指标均与目标相去甚远。英、美在这方面竞争十几年,却逐渐走进了死胡同。

在同一时间,世界的“另一边”,苏联默默提出、发展了另外一种方案——“托卡马克”。

关于几种方案的不同,我们放到后面讲。你只需要知道,在如今,托卡马克被业界视为最有前途的方案,吃掉了该领域大部分研发投入,并取得了最多成果。

中国这次的HL-2M设备也是托卡马克的一种。

但当时的情况并非如此。

自1954年,苏联库尔恰托夫核能研究所做出了世界上第1台托卡马克装置后,这一技术一直处于相对“冷门”的状态。

首先是因为苏联严格保密这一技术。毕竟当时还是冷战初期激烈对抗的阶段,核聚变技术也有军事化的可能。

一开始,美欧并不知道托卡马克,只是苏联默默发展,从T-1到T-3,前后发展了3代。

赫鲁晓夫上位后,在部分领域和欧美采取缓和策略,使得核聚变技术的国际交流成为可能。

1958年,毫无头绪的美国索性在日内瓦“原子与和平”大会上公开了自己的所有研究资料和模型,苏联也顺势第1次向世界展示了托卡马克方案。

但可能是某种偏见,当时的国际科学界都瞧不上托卡马克方案,依然认为仿星器才是较为可行的实施构想。

于是他们在死胡同中又打转了10年。

1968年,苏联举行了等离子体物理和受控核聚变研究的第3届国际会议,宣布T-3装置的等离子体温度成功超过1千万度并束缚几毫秒,这一成就远超于美欧过去的研究。

全球科学界都轰动了。

对此,美欧科学家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

结果1969年,苏联邀请英国科学家亲自前往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参与实验,当面打脸。8月,英国卡里姆实验室主任公开宣布,实验结果是正确的。

全球核聚变领域迅速“改旗易帜”,投身托卡马克的怀抱。之后,全球掀起了一波托卡马克热潮。

之后的“五大托卡马克”——美国的TFTR和DIII-D、欧洲的JET、苏联的T-15和日本的JT-60都在接下来十几年建成。

核聚变领域第2次打脸的主角是中国。

1985年,全球几个处于核聚变技术前沿的大国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快突破核聚变技术,决定合作建设“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也就是ITER。

当时参与的国家是美、苏、欧、日——没有中国。

这些国家不带中国玩也情有可原。毕竟前1年,西南物理研究院才刚刚建成中国第1台托卡马克装置,即HL-2M的前辈——HL-1。

从国际眼光看,中国的核聚变技术无疑是落后的,技术储备和基础都很差,是一个累赘。

天有不测风云,几年后,苏联经济崩了。

这导致2个后果。第一,ITER少了一个重要金主;第二,中国捡便宜的时候到了。

在苏联经济困难的80年代后期,原来建的十几台托卡马克已经运行不下去。

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一拍桌子,决定把已经停运的T-7托卡马克便宜卖给中国,换点钱维持生活。

之后,中国以400万人民币买下了据称价值1500万美元的T-7装置,而且没有动用外汇,只用羽绒服、牛仔裤以物易物。

1991年,T-7拆解打包后运回中国,1995年重建成功,改名为HT-7。HT-7给中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带来的收益不可胜数,直接让中国在这一领域走在了世界前沿。

2006年,在HT-7的技术基础上,中国建成新一代超导托卡马克装置HT-7U,也就是后来的EAST,东方超环。

另一边,ITER的日子很不好过。苏联变成了又穷又乱的俄罗斯,日本经济紧接着崩溃了,一下少了2个大金主。

同时,1996年各方讨论预算,认为至少需要100亿美元,ITER才能建成。

1996年的100亿美元,什么概念?

在国会的反对下,美国于1998年退出ITER,差点让项目画上句号。

这时,有技术又有钱的中国表示,对ITER感兴趣。

2003年,欧盟、日本、俄罗斯宣布,欢迎中国加入ITER。

察觉到气氛不对,美国也在同年宣布回归项目,并且拉拢了韩国、印度加入。

不过,3个和尚没水吃,更何况是7个?在中国核聚变研究顺利推进的同时,ITER却在某些国家的扯皮和拖沓中不断跳票。

2001年项目预期,ITER将在2010年之前投入运行。

2007年,这一预期变为2016年。

2009年,这一预期变为2018年。

2012年,这一预期变为2019年。

2016年,这一预期变为2021年。

……

终于在2019年,ITER所在的法国做出了一个决定:甩掉其他人,单独和中国合作。

当年,中核集团牵头成立中法联合体,和原来项目组织方签订协议,自己负责核心部件生产与安装。

于是到今年7月,我们才能看到ITER开始组装的消息。

过去,出于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原因,ITER项目的其他6个国家对中国核聚变发展都抱有警惕,商量过要把中国踢出去。

没想到一转眼,中国把他们踢出去了。

世间最打脸的事莫过于此。

另一件打脸的是,当初中国决定建设HL-2M,本身就含有ITER无法按期完成的考虑,最后果然如此。

HL-2M已经成功放电了,ITER还在法国的荒漠中建造着。

托卡马克是什么?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已经想问了,前面说的托卡马克、仿星器、磁镜之类的,都是什么?

这个还要从核聚变原理讲起。

众所周知,核聚变的原理是让小质量的原子核碰撞、聚合,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

这一过程中会损失质量和中子,这部分质量会转化成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

目前,人类最熟悉的聚变反应是,用氢的同位素——氘和氚聚变,生成氦并释放中子和能量。

聚变

但是要发生这个反应并不容易。

原子核周围有电子阻隔,原子核本身都带正电,互相排斥,所以自然情况下很难发生碰撞。

怎么办?

加热。

加热相当于输入能量,微观上可以让电子运动加快,挣脱原子核的束缚。

这种电子脱离的过程叫作电离,电离后只剩下原子核聚作一团,就是核聚变的原料。这种原料叫作等离子体。

同时,加热也可以让等离子体中的原子核运动得更快,只要速度够快,碰撞的时候就能克服斥力,撞成一团,发生融合。

不过,这种反应对温度的要求极高,理论上说,至少要1亿摄氏度。如果直接接触,地球上没有任何材料可以承受这一高温。

所以,不能直接接触。

科学家设想,可以像磁浮列车一样,利用特别的磁场,让等离子体“浮”在磁场中发生聚变反应。

这就是磁约束核聚变的思路。

托卡马克就是这一思路的产物。

托卡马克,这个拗口的词一看就不是汉语原生。没错,它是英文Tokamak的音译,来源于环形(toroidal)、真空室(kamera)、磁(magnet)、线圈(kotushka)。

托卡马克

这个名字组合实际上已经囊括了其主要特征。它是一种环形装置,里面是真空的,外面围绕着一圈一圈的线圈。

线圈通电时会产生纵向磁场,同时等离子体在环形轨道中高速运动本身也会产生极向磁场,这样,等离子体就被磁场悬浮在了环形轨道中发生反应。

仿星器的原理和托卡马克类似,但是它把产生纵向磁场和极向磁场的工作都交给外部线圈。

仿星器

这样避免了托卡马克要精准控制等离子体电流的难点,把困难转移到线圈、轨道的设计和制作上。

同时,装置也变得非常丑,和扭麻花一样……

至于箍缩、磁镜,大体原理也差不多,具体的技术差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谷歌一下。篇幅原因,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这里偷偷说一句,中国除了在托卡马克装置的单项上全球领先之外,还是唯一一个在仿星器、箍缩乃至激光惯性约束、材料辐照研究等领域全面发展,每个领域都有大装置的国家。

根据我国规划,除了EAST和ITER以外,更先进的CFTER已经在建设中。而到2050年,我们就能初步看到原型电站落成,看看“50年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在科幻电影中,全新的能量来源是支撑未来世界各种奇异技术的根基。现如今,中国正在科幻的道路上,领头大步迈进。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24 q1 我要投稿

分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