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产经

全球变暖是骗局?地球目前处于自然变暖期,温度升高是常态

分享到:
 CHEN • 2020-12-17 10:48:37 来源:前瞻网 E21046G0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1

这两天,一波寒潮扫过大半个中国,所经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降温,有的甚至降温10℃以上。

1

几乎每年冬天,我们都能听到“越来越冷”的说法。

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大多数人对此的判断依据可能是昨天或前天的温度,不会有人还记得上一个冬天的温度如何。

对气候的衡量需要用更长的时间尺度。以上世纪60年代到2016年为例,

通过数据能看出,全国冬季平均气温确实是在增长。

另外,2019/2020年冬季(2019.12.1-2020.2.29),全国平均气温-2.25℃,较常年同期(-3.34℃)偏高1.09℃,是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五高(图1)。

1

当然,其中还有一些寒冷年份,比如2008年南方雪灾,但在自90年代变暖后,这种寒冬是偶发的,出现的次数不多。

从数据来看,全球确实在变暖,但是,全球变暖真的失控了吗?

全球变暖?全球回温?

首先,我们要明白,温度不是升就是降,自然界的温度不可能永远保持在一个值。

地球的这种温度变化产生的结果就是冰期交替。

地球在40多亿年的历史中,曾出现过多次显著降温变冷。在前寒武纪晚期、石炭纪至二叠纪和新生代的冰期称为大冰期,时间尺度至少数百万年。

当然,在冰期之间还会出现冷暖交替的情况,而变暖的时间则称为间冰期。

1

地质史上的三大冰期

上面的时间跨度太大了,我们缩短到中国5000年历史来看。

1972年,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其中给出了相关数据。

1

5000年来中国温度变化(虚线)

图中实曲线表示的是挪威雪线高度,作为温度变化的参考,0℃则为作者成文年代时的平均温度(作为基准)。

《齐民要术》(公元533—544)记载,当时黄河以北阳历4月中旬杏花盛开,5月初旬桑树生叶,与现在相比约迟了两周到四周。

清初的张标研究了秦朝《吕氏春秋》中的物候资料,认得出结论,秦时春初物候要比清初早三个星期。

中国历史上极寒的时期出现在明末清初,事实上,这一冰期自明朝中期开始,直到20世纪初才结束。

据《广东通志》记载,明正德元年(1506年)冬,广东琼州府(今海南)万州雨雪,正德四年(1509年)冬,广州潮州“陨雪,厚尺许”。

没错,广东是下过雪的。

在经历明清小冰期后,气温逐渐回暖,曲线上升。再结合60年代到2016年间的气候变化,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公元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很多。

气温总体上是在上升的,历史上也出现过“气候变暖”。

另外,从全球范围来看,公元后的温度变化基本与中国同期变化相符,明清小冰期也能对应。

1

全球两千年来温度变化 (图源:nature)

这张图上,最值得注意的就是20世纪开始近乎垂直的曲线增长,这和上面中国的缓和变化不同。

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上图中竖轴的变化差值只有0.1,而中国温度变化图中为1。

如果我们把差值缩小到0.001,这条温度曲线会更加陡峭,更具“说服力”。

另外,从与平均气温(虚横线)相比,全球平均温度比历史峰值高不到0.3℃。

值得注意是,上图中全球温度变化的时间范围只有2000年,如果将这2000年放到万年乃至白万年的时间尺度中,这种升温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佩成教授此前在采访中也表示,当代的气候变化态势,并未超出历史上气候变化的范畴。

俄罗斯南极东方站采集的远古冰芯数据则更加直观地表明温度变化规律。

1

右边代表40万年前,原点代表现在。

这张图明确地反映出,全球气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总是不断地在热-冷之间交替。

所以,现在每年升温也就不足为奇。

二氧化碳:我的锅?

一直以来,人们都把目前变暖的趋势归结为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这也是目前的主流观点。

不过,也总是存在质疑的声音,有研究指出目前全球变暖属于气候波动的正常范畴,IPCC的气候模型低估了自然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却夸大了人类活动的贡献。

去年,非政府组织“全球碳计划”发布报告称,21世纪初,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超过3%,2010年以来增加趋势有所放缓。

但事实是,1998年至2008年期间全球温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而在中国南方,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雪灾。

而有意思的是,2010年后,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放缓,2019年更是只增加了0.6%,另外,由于疫情的缘故,人类活动减少。但这些并没有阻止2020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返回去仔细观察上面东方站的数据图,你会发现二氧化碳数量的变化要落后于地球气温变化大约800年。

也就是说,地球气温变化先于二氧化碳数量变化,而非后者导致前者,这与温室效应理论完全不同。

那么,气温变化是如何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呢?

就在这几天,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论文:

1

"南大洋上升流、地球倾角和冰川间冰期大气二氧化碳变化"

在这篇论文中,他们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二氧化碳来源——深海。

海洋存储和吸收二氧化碳的机制一共有三种:溶解度泵、生物泵、微型生物碳泵。

而上述论文中所用的机制就是生物泵,即由有机物生产、消费、传递、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构成的碳从表层向深层的转移。

简单来说,就是生物活动存储二氧化碳,死后二氧化碳也随之沉入海底。

这些深海中的二氧化碳想要重返大气,必须依靠上升流。

上升流也是一种海洋水运动。与洋流不同的是,它的方向是垂直的。

当表层海水被风吹走,下层海水会随即上涌,以补充表层流失的海水。

在这一过程中,深海的二氧化碳便被释放了。

而作为上升流主导因素的风,其受温度的影响又很大。

1

北半球风带

风的形成是由于温差导致的空气运动。随着温度的升高,这种温差也会逐渐扩大,空气的对流会进一步加强。

空气对流加强,洋流也就得到强化,对海水的吹拂作用也就更强,从而导致更强的上升流,进而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也就越来越多。

当然,我们绝不否认人类加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造成全球升温的原因有很多,完全归因到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是错误的。

塞尔维亚天才科学家米卢廷·米兰科维奇提出了米兰科维奇循环(Milankovich cycles),认为地球冰期开始、结束的原因与地球轨道的变化有关。

这一假说认为,受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间复杂的引力作用影响,也就是每 40.5 万年,地球公转轨道会在“近乎圆形→椭圆形→近乎圆形”之间变化。

这一假说已经得到了考古证实。2018年,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这样一篇论文:

1

对地质样本的分析证实,地球公转轨道存在着40.5万年的周期性循环,从恐龙兴起之前的数亿年至今,这个周期一直保持着稳定。

根据该理论,地球现在正处于趋暖高峰期,数千年后又会再度冷却并进入冰河时期。

另一个导致全球变暖的理论是太阳活动。

根据对以往数据的分析,发现当某个时期温度降低时,太阳黑子往往都不活跃。

在文章开始我们提到的明清小冰期中,天文学家就几乎没有探测到太阳黑子的活动。太阳黑子不活动的时期被称作蒙德极小期。

根据此前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院发表的论文显示,太阳活动与地表温度变化具有显著共振周期,地表温度的长期变化中存在类似太阳活动的周期性震荡。

1

据科学家预计,2030年地球将迎来另一个蒙德极小期。届时,或许我们就能确定低能太阳活动是否会抑制全球变暖。

地球:毁灭你,与你何干

或许,地球对人类的态度就像三体人对地球人的态度:

毁灭你,与你何干!

一直以来,人类打着保护地球的口号进行着各种环保活动。

确切一点,我们可以把这些行为叫做“人保活动”。

作为地球上的物种之一,人类或许因自己取得的各种成就自豪不已,但事实是,人类也只是地球的过客。

在地球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强烈灾害,火山爆发、洪水、地震、陨石撞击。

但是,这些灾害对地球没有多大影响,地球环境在灾害后经过自我修复反而焕发出新生机。

这样来看,全球变暖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2010年的一段采访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教授一语道破:

1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8 q0 我要投稿

分享: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