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疾控成功研发冷链消毒剂配方 解决低温消毒难题
为进一步做好当前疫情防控工作,解决中国低温消毒难题,中国疾控中心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部署和要求,自2020年6月17日启动了低温消毒新技术研究。历经5个多月的反复探索和研究,从几十种配方中筛选出两种低温消毒剂配方,并完成了实验室和现场消毒效果评价。
新冠病毒在免疫抑制患者体内演化
最近,《自然》一项针对单个新冠肺炎病例的研究发现,一名免疫抑制患者在接受恢复期血浆治疗的同时出现了新冠病毒的不同变异株。研究结果提示,当免疫抑制患者出现长期病毒复制时,他们体内的新冠病毒可能会发生演化。而医生应该警惕使用恢复期血浆治疗免疫抑制患者的新冠病毒感染。
研究:美国感染英国变异毒株的病例每10天就翻一番
根据周日发布的一项新研究,首次在英国检测到的高传染性冠状病毒变种,在美国几乎每10天就翻一番。这项研究发表在MedRxiv的预印本上,尚未经过同行评议。此前美国CDC和顶级传染病专家都预测警告称,高度传染性的新冠病毒变种可能会成为美国的主要毒株。
科兴新冠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
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 细胞)获批附条件上市,适用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
我国量子计算云平台2.0上线,可接入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携手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对量子计算云平台进行全面升级,可接入“九章”光量子计算原型机的“量子计算云平台2.0”正式上线,有望成为全球支持量子比特数量最多的量子计算云平台。
国内首台水下无线光通信商用设备试验成功,距离50米速率可达3Mbps
近日,国内首台水下无线光通信商用设备在武汉试验成功,并斩获了激动人心的成果:根据实验结果,该设备的远通信距离达到50米,速率可达3Mbps,在20米距离时通信速率可达50Mbps,是传统水下无线通信速率的1000倍。
裴钢院士卸任!中国最高影响因子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迎来新主编
近日,中国最高影响因子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发生人事变动,裴钢院士卸任主编,任名誉主编,李党生接替裴钢院士成Cell Research新主编。《cell research》是中科院主管的一份月刊,创刊于1990年,本书涉及的研究方向是生物—细胞生物学。
最新世界机构/大学学术排名出炉:中科院蝉联榜首,中国科大超越牛津大学
近日,Nature Index(自然指数)公布了2019年11月1日到2020年10月31日大学/机构排名,即最新一期的机构/大学的学术排名。在最新一期世界大学/机构综合排名中,中国科学院位居榜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排名第九,超越牛津大学。
《2020全球前沿科技热点研究》发布 涵盖7个领域20项前沿科技
近日,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发布了《2020全球前沿科技热点研究》报告,并评选出7个领域的20项前沿科技热点。这20项科技热点,均属于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领域的前沿研发热点,而且相互有交叉融合的空间。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首次发布年度报告
2月6日,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首次发布了主题为《希望之光,疫情下的科学突破》的《WLA年度发布》报告。此次盘点汇聚包括15名诺贝尔获奖者在内的30名顶尖科学家,覆盖诺贝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科学突破奖、图领奖等众多全球权威科学奖项获奖者。
阿联酋“希望”号明日抵达火星轨道
首个阿拉伯国家太空任务是阿联酋的“希望”号(Hope)探测器,预计将于2月9日抵达火星轨道,成为本月抵达火星的三艘宇宙飞船中的第一个。去年7月,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国和美国都启动了火星计划,利用地球和火星“窗口期”发射了探测器。
多所高校宣布延迟开学,必要时可开启线上教学
日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教育部就高校开学问题进行回应。教育部表示,各地各校要做好线上线下教学相互衔接的准备,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开启线上教学。截至目前,已有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多个高校通知将开学时间推至3月份。
深圳海洋大学重点推进 广东或成唯一拥有两所海洋大学的省份
近日,在深圳大鹏新区党工委2021重点工作安排中,深圳大鹏区宣布:将重点推进海洋大学前期工作,全力争取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新区,积极争取海洋科技创新论坛永久落户大鹏。这也意味着,深圳海洋大学将进入实质性推动阶段。
中科大郭光灿团队实现高效的高维量子隐形传态
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中国科技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团队在高维量子远传方面取得了进展。研究人员在三维六光子系统中展示了高维状态的远距离传输。
深圳大学2020年获科研经费14.5亿元,SCI论文收录共5261篇
从深圳大学官网获悉,2020年,深圳大学科技总到账经费预计14.5亿元,创历史新高。另外,深圳大学2020年SCI论文收录5261篇,比去年同期增加1122篇。2020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7人次,全深圳市15人,该校占比近50%,与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并列中国内地高校第23位。
深圳大学发现光学新定律,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近日,深圳大学袁小聪教授团队的纳米光子学研究中心在自旋光子学领域取得了重要原创成果,该成果在光学计量、光学传感、光学存储和量子信息处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开发真正的柔性可折叠手机,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走出了重要一步
可拉伸电子器件可以适应柔软和弯曲的形状,从而为我们带来真正的可折叠和可弯曲的电子产品。近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官方新闻显示,该所朱锦研究员团队近期开发了一种受肌肉生理功能启发,用于可拉伸电子的超强韧、热修复以及自愈合的聚氨酯(DA-PU)。
北大杨晓菲合作团队丰中子核“新幻数”研究取得进展
日前,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核物理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杨晓菲研究员合作领导的团队利用激光普技术研究针对丰中子钙区域N=32的中子“新幻数”的研究。研究成果于日前在《自然•物理》期刊上发布,题为“Charge radii of exotic potassium isotopes challenge nuclear theory and the magic character of N = 32”(异国钾同位素的电荷半径挑战核理论和N=32的神奇特性)。
新研究证实iPhone12可逼停心脏起搏器,充电时需间隔30厘米
研究发现,将iphone12 Pro贴近植入了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病人胸部使,会导致设备失效。除颤器体外编程器上显示,装置的功能被暂停,并保持在暂停状态。当手机从病人胸口移开时,除颤器立即恢复了正常功能。研究人员提示,为了避免相关风险,用户在使用iPhone和MagSafe附件时,需要和心脏设备保持至少15厘米的安全距离。在无线充电时,距离应保持在30厘米以上。
城市夜生活虽然精彩,但也可能增加甲状腺癌患病风险
一项来自美国癌症协会的同行评审期刊《癌症》的研究显示,晚上居住在户外人造光水平较高的地区的人群可能面临患甲状腺癌的更高风险。研究人员指出,夜间光照会抑制褪黑激素,褪黑激素是雌激素活性的调节剂,可能具有重要的抗肿瘤作用。另外,夜晚的光线可能会导致人体内部时钟(或昼夜节律)的破坏,这是导致各种癌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科学》:新研究揭示碘酸在大气气溶胶形成中的作用
在近日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的研究表明,由碘酸制成的气溶胶粒子可以在海洋边界层,即与海洋直接接触的大气部分中极其迅速地形成。
中山大学开发基于mRNA的新型癌症疫苗,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效果
中山大学团队开发了一款基于mRNA的新型癌症疫苗,研究人员利用多种小鼠肿瘤模型验证C1 mRNA肿瘤疫苗的体内抗肿瘤效果,结果显示,在肿瘤预防与治疗模型中,C1 mRNA疫苗均展示出显著的抗肿瘤效果,并且显示了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火星大气层的秘密,可能就落在火卫一的地面上
火星卫星历经亿万年的运动,无数次穿过火星大气中脱落的氧、碳、氮和氩等带电分子(离子)。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其中一些离子可能会留在火卫一的表面,可能潜藏了火星大气形成的秘密。
童年不快乐会留下阴影,但快乐的童年不一定有好的后果
众所周知,艰难的童年会增加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而根据南澳大学的最新研究,快乐而安全的童年也不总是能给儿童带来正向的精神后果。研究显示,那些有过不良和不可预测的早期生活经历的人,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症状(包括抑郁和偏执症)会升高,但在稳定和支持性环境中长大的儿童,成年后也有经历焦虑症状的风险。
俄罗斯科学家用新方法合成高纯度锆石,可用来储存核废料
在一项新研究中,科学家发明溶胶-凝胶法,首次创造出了具有一定光谱特性的锆石。在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从金属锆的碳酸盐和有机硅化合物中获得溶胶,在干燥和研磨后得到高度均匀的前体粉末,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磨和煅烧。之后通过机械搅拌和顺序退火(加热至1550°C并进一步将前驱体冷却至室温)后,合成样品中的缺陷数量减少,纯度增加。
《科学》:人类自带属性可将细胞内蠢蠢欲动的艾滋病毒消灭
近日发表在《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潜在的方法,可以根除潜伏在受感染免疫细胞中的潜在艾滋病毒感染。
新研究揭示环境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一组德国研究人员以以前所未有的详细程度研究了环境影响下温室气体一氧化二氮(N2O)的排放。这项研究现已发表在《科学进步》杂志上。该研究成果因可用于创建模型,这些模型可以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下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动态的未来趋势。
《自然》子刊:噬菌体提供灵感,一种“隐藏”基因可能将成为新的抗生素
一项新研究表明,噬菌体中的一类“隐藏”基因可能是开发新抗生素的关键。在研究中,研究人员从只有3到4个基因的小单链RNA噬菌体里,鉴定出35种独特的“单基因裂解”基因(SGL),它们对大肠杆菌产生溶解或破坏作用。研究小组还确定,每一种都SGL可能都代表一种不同的宿主细胞溶解机制。
捷克科学家用流体力学,解释了为什么不粘锅仍然会粘锅
为什么不粘锅仍然会粘锅,捷克科学院的科学家们终于发现了原因。当油锅被加热时,油膜中会形成一个温度梯度。液体的表面张力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因而,油面出现了表面张力梯度。这种梯度形成了一种称为热毛细对流的对流,使油向外流动,中间的油膜变得越来越薄。当油膜薄于临界值时就破裂了,出现干点。
32个基因区域与脸型有关
据一项发表于《科学·进展》上的研究,科学家对拉丁美洲超过6 000名志愿者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并通过志愿者的面部侧面照片设置了59个面部定量指标。他们共发现了32个与脸型有关的基因区域,其中9个是全新的发现。
2021伊丽莎白女王工程奖公布!LED发明者五人团队获奖
日前,2021年伊丽莎白女王工程奖(Queen Elizabeth Prize for Engineering, QE Prize)于线上公布。本年度的QEPrize颁发给了LED照明的创造者——赤崎勇(Isamu Akasaki)、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小尼克-霍洛尼亚克(Nick Holonyak Jr)、M.乔治-克雷福德(M. George Craford)和罗素-杜普伊斯(Russell Dupuis)。
中国高分子物理学科的开拓者程镕时院士逝世,享年94岁
我国高分子物理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程镕时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2月7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4岁。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