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性血浆或有潜力对抗新冠病毒变种
英国《自然》杂志30日在线发表的一项免疫学研究显示,从南非第一波新冠疫情康复者体内提取的抗体对南非流行的新变种(501Y.V2)中和效果较差;相反,南非第二波疫情中感染501Y.V2变种病毒的6名康复者的血浆可有效中和第一波疫情中的病毒株。这些发现表明,基于新冠病毒新变种的“变种疫苗”,或可有效对抗其他正在流行的新冠病毒种类。
辉瑞新冠疫苗对12-15岁青少年有效性达100%,产生强大的抗体反应
辉瑞公司周三宣布,其新冠病毒疫苗对12岁青少年是安全的,具有很强的保护作用,这是朝着可能在该年龄段青少年秋季返校之前开始接种疫苗迈出的一步。辉瑞报告称,在一项针对2260名12至15岁的美国志愿者的研究中,初步数据显示,在完全接种疫苗的青少年中没有COVID-19病例,而注射安慰剂的青少年中有18例。辉瑞表示,该研究“证明了100%的有效性和强大的抗体反应,超过了早期记录的16至25岁接种参与者,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法国发现传染性更强的新冠病毒新变体HMN.19B
周三(31日)晚间,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从4月3日起在本土全境施行为期四周的封禁措施。30日,巴黎公立医院集团发布新闻稿,亨利·蒙多尔医院近期发现一种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暂命名HMN.19B),并已在法国活跃传播。
压力如何让人头秃
压力大容易导致脱发等问题,但压力与毛发生长之间的具体关系,其实并没有科学论证。据一项发表于《自然》的新研究,压力相关的应激激素皮质酮能调控毛囊干细胞,抑制毛发生长。研究人员通过小鼠实验发现,当小鼠处在长期压力下,会缓慢释放皮质酮。而皮质酮含量升高,会抑制能触发毛囊发育的真皮乳头细胞中GAS6蛋白的产生,从而抑制毛囊干细胞的活动,导致毛发不再生长。研究人员表示,可以通过表达GAS6蛋白,重新激活毛囊干细胞,减缓压力对毛发生长的抑制作用,促进毛发再生。
正常小鼠如何避开生病小鼠?
在包括小鼠在内的多种动物中,交配和打架等行为在受到特定刺激后,即可自然发生,但它们会避开生病的同类。近期,在一项发表于《自然》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让雄性小鼠与有生病迹象的雌性小鼠共处一室,并观察了雄性小鼠的大脑神经活动。他们发现,这种行为与小鼠杏仁核中COApm区域的激活有关。COApm还可以通过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向中央杏仁核(medial amygdala)传递信息,抑制小鼠的交配行为。后续,研究人员将探究甲状腺功能障碍是否与控制社会行为的杏仁核通路有关。
工业化环境能改变人类的肠道群菌
近期,在一项由全球微生物组保护协会(GMbC)发表于《细胞》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全球34个人类群体的样本,发现生活在工业化环境和生活在农村或偏远地区的人,具有十分不同的肠道菌群。在工业化环境中,人们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更低,细菌之间更容易发生基因的水平转移。研究显示,不同细菌每年可能会获得10到100个新基因,且转移的基因类型取决于生活环境,包括饮食、抗生素使用和接触的土壤细菌等。在工业化环境中,人们肠道中的基因转移和与毒性有关的基因交换率较高,这可能与肠易激综合征等炎症性疾病的高发病率有关。
升级版活体机器人来了 青蛙细胞制成的活体机器人可感知环境
3月31日,美国塔夫茨大学在《科学—机器人学》发表论文,他们利用青蛙的皮肤细胞制成的微型活体机器人可以感知环境,可以治愈疾病并为自己提供能量。Xenobot活体机器人是去年首次提出的,得名于活体细胞的来源——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现在,活体机器人团队已经改进了设计,并展示了其新的功能。
曹原、Pablo Jarillo-Herrero 团队再发《自然》,使魔角石墨烯理论与实验结果趋于一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团队进行了魔角石墨烯(MATBG,magic angle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的热力学和输运测量,研究其自发对称破缺和非平凡拓扑,得出了其电荷扩散率与温度变化的相关性。这一模型可能统一了凝聚态理论模型与 MATBG 实验结果,为新的超导研究和开发带来可能。此研究 3 月 31 日发表于《自然》,曹原、Pablo Jarillo-Herrero 同为通讯作者。
首次通过激光操纵反物质
近日,反氢激光物理机构(Antihydrogen Laser Physics Apparatus,ALPHA)宣布通过激光冷却的方式,首次将反氢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论文被选为《自然》杂志封面。激光冷却是40年前提出的一种冷却原子的方法,可以通过特殊调制的激光不断消耗原子动量,以达到冷却原子的目的,而此次试验是首次将该技术应用到反物质上。反物质与正常物质相遇后会直接湮灭,难以进行细致研究,而将反物质粒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后,可以对反物质施加更精细的操作,更详细地研究反物质粒子的性质。ALPHA位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后者拥有大型强子对撞机(LHC)。
纳米表面声子首次实现三维成像
据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物理研究所联合法国南巴黎大学固体物理实验室,首次成功地对纳米表面声子进行了三维成像,有望促进新的更有效的纳米技术的发展。在新研究中,他们用电子束激发了这些晶格振动,用特殊的光谱方法对其进行测量,然后进行了层析成像重建。结果,氧化镁纳米立方体表面声子产生的红外光场首次在三维空间实现了可视化。这使研究人员得以对高场强下产生的某些声子与环境的强相互作用进行图像处理。
科学家发现氟的新同位素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USTL)的研究人员发现了氟(F)的一种新的同位素——13F。这项研究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SU)的国家超导回旋加速器实验室(NSCL)进行,实验的最初目的是制造一种氧的新同位素“羽量氧”(featherweight oxygen)。13F 是通过 13O 束的电荷交换反应产生的,13O 的一个中子被移除,并被一个质子代替。这种电荷交换反应并不常用于制造丰质子同位素,研究人员计划通过这种反应机制继续探索新的同位素。研究中子或质子过量的外来原子核对于理解元素的合成具有非常大的意义。该成果 3 月 30 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过去半世纪入侵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 1.288 万亿美元
3 月 31 日发表于《自然》(Nature)的一项研究统计了过去半个世纪入侵物种在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研究者综合了过去的 850 项研究中的 2419 次成本估计,首次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对入侵物种导致的经济损失的完整统计。在 1970 年至 2017 年期间,入侵物种至少造成了 1.288 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仅在 2017 年,损失就达到 了1,627 亿美元,是当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秘书处总预算的 20 倍。尽管数字十分惊人,研究者仍然认为入侵物种的影响在这项研究中被低估了。研究还指出,随着国际贸易和运输的发展,入侵物种造成的损失仍然在逐年上升,以每十年三倍的速度增长。研究者呼吁各国政府加大应对入侵物种的投入,并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协定来应对这一威胁。
最新研究在南非内陆遗址发现早期现代人复杂行为证据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人类演化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在南非一内陆遗址发现早期现代人复杂行为的证据,这项研究结果挑战了认为智人的复杂行为最先出现在海岸环境的主流观点。据了解,迄今为止,现代人使用象征资源(如赭石颜料、非食物贝壳、装饰性人工制品)的最早证据,来自距今12.5万至7万年前的各种非洲海岸遗址。
4.5亿年前的三叶虫用腿呼吸
据一项发表于《科学·进展》的新研究,科学家首次在4.5亿年前的三叶虫化石中发现了复杂的呼吸器官。研究人员将三叶虫与现代甲壳类动物腿部的上分支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三叶虫的腿部上分支起到了鳃的作用。他们通过CT扫描仪读取包含三叶虫化石的黄铁矿和周围岩石之间的密度差异,建立了一个罕见鳃结构的三维模型,并重现了在这些精密结构中腔室过滤血液和吸收氧气的过程。这一过程与现代海洋节肢动物十分相似,比如螃蟹和龙虾等。目前,人们对三叶虫这一鳃结构的用途仍有争论,因为腿部的鳃结构很容易被沉积物堵塞,科学家仍在研究三叶虫在腿部演化出这种结构的原因。
星际彗星 2I/Borisov 可能是人类发现的首个真正原始彗星
3 月 30 日,《自然-通讯》和《自然-天文学》分别发表了有关星际彗星的研究论文,支持星际彗星 2I/鲍里索夫(2I/Borisov)的星际起源,认为其周围尘埃的特征与太阳系彗星很不一样,并且比太阳系中观测到的其他彗星更原始,可能是目前观测到的首个真正原始的彗星。
教育部公布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招生计划
依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教外来〔2007〕39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为保障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2021—2022学年,教育部继续对高等学校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文授课)来华留学生招生实施计划管理。
“双一流”,这样评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下称《评价办法》),释放出明确信号:“双一流”评价不算总分、不搞排名,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克服“五唯”顽瘴痼疾,以中国特色的成效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和学科争创世界一流。
2021年查处的不端行为案件处理决定(第一批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精神,对自然科学基金领域科研不端行为严肃查处。2021年持续深入开展科研诚信建设与案件查处工作,对若干科研诚信案件进行了审议,并经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务会议审定。按照有关制度规定和程序要求,对相关涉事主体进行了处理。
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李京文院士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经济学家及管理学家李京文,因病医治无效,于 2021 年 3 月 31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89 岁。李京文,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常委。作为我国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理论的开拓者之一,李京文较早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工程项目技术经济论证理论与方法,主持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京沪高速铁路等超大型工程的技术经济论证,为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主持制定了环渤海经济圈、中部五省、海南、深圳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主编了中国近 10 多年来历年的“经济蓝皮书”。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6 项(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1 项)。
2020图灵奖公布,“龙书”作者获奖
昨日,国际计算机协会(ACM)宣布将2020图灵奖授予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名誉教授艾尔弗雷德·瓦伊诺·阿霍(Alfred Vaino Aho)和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名誉教授杰弗里·戴维·厄尔曼(Jeffrey David Ullman),表彰他们在编程语言实现的基础算法和理论上作出的贡献,以及其著作对业界造成的影响。他们的很多著作都成为了计算机领域的经典教材,其中1977年合著的《编译原理》是多年来有关编译器设计的标准教科书,因封面设计被称为“龙书”。图灵奖有“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之称,以“计算机科学之父” 艾伦·麦席森·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命名。目前奖金为100万美元,由谷歌公司提供。
美国政府将投资2500亿美元,促进科技发展
据《科学》官网消息,美国总统拜登于3月31日在匹兹堡发表演讲称,将在未来几年内向美国科研机构及企业投资2500亿美元,以促进美国基础科研设施建设,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其中1800亿美元将用于投资未来科技及研发工作,包括将400亿美元用于升级国家实验室以及其他大学实验室的研究设备,350亿美元用于“应对气候危机,保持美国在清洁能源方面的全球领先地位”;其余的700亿美元用于科研相关的领域,包括应对流行病、促进美国农村创新发展等。在目前公布的科研机构中,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将收到最大的一笔投资,金额为500亿美元。
哈工程“悟空”号7709米创中国AUV潜深新纪录
1日,哈尔滨工程大学“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UV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组顺利完成第三阶段深海海试试验,返回青岛母港。该校研发的“悟空”号全海深AUV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709米,创造了中国无人无缆潜水器AUV下潜深度的新纪录。
节约一半预算!俄科学家研究新方案 缩减登月费用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俄罗斯“能源”火箭航天集团首席工程师安德烈·贝奇科夫表示,该集团正在研究节约飞往月球费用的方案,大约需要3900亿卢布(约合人民币338亿元),而此前方案所需费用为8200亿卢布(约合人民币710亿元)。他说,该方案计划通过“安加拉-A5”或“联盟-5”火箭,数次发射进入近地轨道的一些模块,组装一个月球飞行综合体。如果说使用两艘超重型火箭飞往月球并在月球表面着陆,费用为8200亿卢布,那么新方案将花费3900亿或3910亿卢布,具体取决于组装方案。
空间太阳能电站专业委员会成立
近日,“中国宇航学会空间太阳能电站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一然宣布中国宇航学会空间太阳能电站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业委员会)成立并致辞。王一然表示,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旨在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专门的交流平台,共同聚焦空间太阳能电站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沿,致力于搭建发布技术进展的有效窗口和专业人才成长基地,为我国航天强国建设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借助这个平台,更多的科技工作者能对空间太阳能电站技术发展中面临的基础问题、共性关键技术难题集智攻关,提出独特、创新的解决方案,实现学科研究和技术应用的跨越式发展。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