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水俣病,是在1956年日本水俣湾出现的一种奇怪的病,也是最早出现的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症状多样,包括口齿不清、面部痴呆、手足麻痹、视觉丧失、神经失常,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被称为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一。
调查发现,罪魁祸首是当地一家化工厂,该厂在制造过程中要使用含汞(Hg)的催化剂,这使排放的废水含有大量的汞。当汞在水中被水生物食用后,会转化成甲基汞(CH3Hg),这种剧毒物质只要有挖耳勺的一半大小就可以致人于死命。
但遗憾的是,甲基汞在环境中的形成一直成谜,这也使得始终无法从源头上治理甲基汞污染。
近日,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彤教授团队的一项关于“含汞矿物纳米颗粒微生物甲基化过程机制”的研究成果破解了这一科学谜题。
研究人员发现,天然有机质可通过调控初级纳米粒子的生长方向,影响纳米汞与厌氧细菌金属转运蛋白的结合过程,显著抑制其甲基化潜能的自然衰减,导致富含有机质环境中甲基汞持续地生成和积累。
研究人员表示有望开发出低成本、环境友好的原位甲基汞污染阻控技术,为汞污染全球治理提供新策略。
研究成果发表于学术刊物《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