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Science Bulletin
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与外籍科研人员合作,发现了4.3亿年前的混翅鲎化石。这种混翅鲎体长近1米,形似蝎子,科研人员将之命名为秀山恐鲎。
混翅鲎是板足鲎目下的一个科级分类单元,这一类群的第三对附肢高度特化,具长刺,形态夸张。混翅鲎独特而易辨识的附肢与现生鞭蛛的须肢相似,被认为可用于固定猎物,是混翅鲎较强捕食能力的体现。然而,与其较高的曝光度相比,学界对此类动物缺乏深入了解。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王晗说:“这块化石是在重庆发现的,当时它与一些鱼类的化石混在一起。此前我们发现的这种化石比较少,大多都是碎片。但是,这一次发现的化石保存完好,辨识度高,所以刚开始我们就判定出这是一类很特别的混翅鲎。通过在实验室的显微扫描分析,我们证明了这确实是一种混翅鲎,并给它取了名字。”
他还表明,此次化石的发现填补了混翅鲎类在中国的空白,乃至整个冈瓦纳大陆的空白。已报道过的混翅鲎共两属四种,且近八十年来一直没有发现新的类群。
该研究论文题为“First mixopterid eurypterids (Arthropoda: Chelicerata) from the Lower Silurian of South China”,已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上。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论文原文: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95927321005004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