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10分钟内出结果!北大科研团队研发出新冠肺炎快速筛查技术
从北京大学获悉,该校环境与工程学院教授要茂盛团队研发了基于呼出气挥发性有机物指纹的新冠肺炎无创快速筛查技术。据介绍,该测试方法的取样过程完全无创,被试者使用一次性呼吸袋,只需呼气三十秒便可完成样品采集;该检测系统程序操作简单,无需任何检测试剂,结合机器学习模型最快能在5-10分钟内即可实现新冠患者快速筛查,单次检测费用显著降低。
抵御新冠变异,《科学》发布疫苗加强针对灵长类动物的保护结果
日前,顶尖学术期刊《科学》发表了一篇有关新冠疫苗的研究论文,为疫苗加强针预防变异新冠病毒提供了新证据。这项临床前研究表明,猕猴接种新冠疫苗mRNA-1273的六个月后,接种第三剂mRNA疫苗,能够增强动物的抗体反应,尤其是抗体对变异病毒的中和活性。研究人员指出,加强针诱导了强烈的免疫记忆反应,以及潜在的更持久的免疫力。
Facebook 消失了:Facebook 宣布改名 Meta,全面进军 VR、AR 和元宇宙
2021 年 10 月 28 日,在成立了十七年零八个月后,Facebook 正式宣布战略转型。曾经的大拇指标志被撤下,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类似于“无穷”的新标志和一个新名字——Meta。一个新的元宇宙纪元正式拉开帷幕。
麦当劳与 IBM 合作,用人工智能取代需要驾车取餐的工作人员
麦当劳首席执行官 Chris Kempczinski 在时间周三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麦当劳将和 IBM 合作用人工智能客服解决方案和语音识别取代驾车点餐人员。当然,这也意味着更多人将要失去工作了。
硅谷初创公司计划如何将血液变成人类卵子,试图改写生育规则
近日,硅谷成立一家新型科技公司,名为 Conception,该公司最初试图为女性生产替代卵子。这比用雄性细胞制造卵子在科学上更容易,而且它有一个较为明朗的市场前景。如今更多人追求晚育,但是 30 岁以上女性的健康卵子供应量在急剧下降。这也是很多人企图用试管来孕育的主要原因。
祝融号火星车将尝试“联系”国外探测器
近日,欧洲航天局(欧空局)宣布,将与中国国家航天局合作,尝试让“祝融”号火星车与火星快车探测器进行通信。今年11月,欧空局的火星快车探测器将进行五次测试,尝试接收来自“祝融”号的数据并将其中继到欧空局位于达姆施塔特的ESOC运营中心,欧空局再将数据转发给“祝融”号团队。为了准备这些测试,欧空局团队首先确定火星快车探测器何时能够运行至“祝融”号着陆点上空,“祝融”号团队随后选择了5个最好的窗口来进行中继通信测试,每个窗口持续大约 10 分钟。
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对员工幸福感产生影响
佐治亚理工学院和佐治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深入研究了 2002-2018 年的一个数据集后发现,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整合对员工的影响好坏参半。他们融合了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策学,甚至伦理学后发现,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在某些方面对幸福感有负面影响,其中包括自由、意义、认知负荷、外部监控和工作不安全感。
30日将发生金星东大距 迎观测“长庚星”良机
天文科普专家介绍,10月30日将发生金星东大距,届时,金星的亮度约为-4.6等,灿若宝石,异常醒目。借助双筒望远镜或小型天文望远镜,感兴趣的公众还可欣赏到金星如小月亮般的迷人身影。
吃药也“可编程”,3D打印药物进入全球共享
全球3D打印药物领域的引领企业——南京三迭纪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三迭纪)表示,年产能达5000万片的3D打印药物连续化生产线即将于年底投产,公司将通过开放技术资源,建立与全球药企的广泛合作,实现3D打印药物技术的商业化。
热暴露或增加心、肾、精神系统疾病风险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临床流行病与生物统计研究室童世庐教授带领的国际团队研究发现,热暴露导致的健康危害对城市民众,特别是敏感人群,如儿童,尤其严重。热暴露导致的健康危害在于增加了心脏呼吸系统疾病、肾脏疾病和精神系统疾患的发生。
智能监测系统为万吨级海巡船添“私人医生”
日前,我国首艘万吨级海事巡逻船“海巡09”轮在广州南沙列编,该轮配备的船舶结构智能监测和辅助决策系统由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所教授任慧龙团队研发。据介绍,“海巡09”是我国目前吨位最大、装备先进、综合能力强的海巡船。
NASA 朱诺号 37 次穿越木星大气,首次为其建立 3D 数据模型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10 月 29 日报道,其环绕木星运行的“朱诺”号(Juno)探测器提供了关于木星可观测特征的新信息,首次基于观测建立了木星大气的 3D 模型。科研人员通过“朱诺”号上的微波辐射计(MWR)探测了木星云层下的情况,并探测其众多涡旋风暴的结构,首次将多种碎片信息整合,全面显示出木星大气层的行为特征。结果表明,木星风暴规模比预期大得多,有些延伸到云顶以下 100 公里,大红斑的尺度超过了 350 公里。数据还显示了风暴的运动和分布特征。
海洋中有 24 万亿块微塑料,并在不断增加
由日本九州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团队发现上层海洋中有 24.4 万亿件微塑料,总重量在 8.2 万至 57.8 万吨之间。这个国际项目耗时近二十年,从世界各地的海洋中采集了样本。然而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只是浅海中尺寸小于 5 毫米的塑料块,尺寸小于 300 微米甚至纳米级的微塑料和深海中的微塑料数据依然缺失。
科学家提出一个人类祖先新种
为了厘清约77.4万~12.9万年前人种演化的关系,研究者重新分析和鉴定了该时期非洲和欧洲的海德堡人和罗德西亚人化石。研究者建议取消海德堡人和罗德西亚人两个类群,并提出建立一人属新种Homo bodoensis。另外研究还指出,同时期欧洲其他地区的海德堡人化石应分类为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而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发现的化石,可能代表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类谱系。该研究发表于《演化人类学》。
科学家发现带有扭曲吸积盘的黑洞
一个来自南非、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发现,距离银河系最近的一个黑洞周围观测到的光亮度有很大变化,该黑洞距离地球约9600光年,他们认为这是由于吸积盘的巨大扭曲造成的。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
让塑料变成肥料种出粮食和花
东京工业大学领导的一个团队研究了如何在加入氨水的情况下让聚碳酸异山梨酯(PIC) 产生尿素的过程。在 90 摄氏度的条件下 PIC 在 6 小时之内就能完全被降解。PIC 的降解产物可以直接用作肥料,且在实验中生长情况好于一般肥料。
我国科学家成果研制日盲紫外光电探测器
从中国科大了解到,该校微电子学院龙世兵教授课题组基于低成本非晶氧化镓材料,通过缺陷和掺杂工程实现了极端环境下依然表现超高灵敏度的日盲探测器。该方法为高性能、耐极端环境日盲紫外探测器的研制及应用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参考。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先进材料》杂志上。
“空气取水”或为10亿人提供安全饮水
英国《自然》杂志27日发表一篇环境学研究报告,一项以假设装置为模型的全球评估表明,利用太阳能在大气中集水,或可为约10亿人提供安全饮用水。这项发现有助于为新兴和未来集水技术设计提供参考。
“人工视觉脑”植入助盲人重现视觉
据最新一期《临床研究》期刊发表的研究摘要,美国和西班牙研究人员使用硬连线的假体成功地为一位失明16年的盲人女性创造了一种“人工视觉脑”,使其能够看到字母、辨别物体的边缘,甚至可以在实验中玩简单的电子游戏。
用新型复合玻璃材料制造牢不可破的高清手机屏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科研团队报告了一种新型纳米晶体玻璃复合材料,得到的结构具有良好的光致发光特性,且寿命长,可能优于 QLED、量子点等现有显示技术。研究人员表示,该材料不仅坚固,还拥有可调控的光电特性,前景广阔,如可用于制造不会碎裂且图像清晰的玻璃屏幕。这一研究也为可用于能量转换和催化的全新一代纳米晶体玻璃复合材料开辟了道路。相关论文 10 月 29 日发表于《科学》。
有了这种合成酶,水稻可以耐盐了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最新消息,该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最新研究发现细胞壁多糖合成酶OsCSLD4在水稻盐胁迫应答和籽粒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揭示了细胞壁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适应性的潜在途径和分子机理。相关成果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中国科学院破解了豆科植物固氮的“氧气悖论”
10月29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发表在《科学》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他们首次破解了豆科植物能自己“生产”肥料的关键机制。土壤中的固氮细菌能进入豆科植物的根部,与根共生形成根瘤。其中,共生的固氮细菌能直接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为植物提供营养。而豆科植物为固氮细菌提供糖类和氧气。而且氧气的含量必须刚刚好,既能满足固氮细菌的呼吸需求,又能提供固氮酶所需的低氧环境,这就形成了“氧气悖论”。
能对抗耐药菌的新型广谱抗生素
抗生素耐药菌的出现,带来了医学和公共健康上的难题。在一项最近发表于《自然》的研究中,科学家合成了一种新型抗生素,它可以逃脱耐药菌的这种耐药机制,在小鼠中表现出广谱、强效的杀菌作用。
科学家研发出耐用且可降解的聚乙烯塑料
一项刚刚发表在《科学》杂志的研究,成功将极性的羰基结合到了聚乙烯分子链当中。这是靠一种新型催化剂实现的,它是一种镍的配合物。实验结果显示,这种方法制造出的聚乙烯塑料拉伸性能与普通聚乙烯不相上下,而且能够在阳光下缓慢降解。科学家计划下一步测试其长期性能。
中国矿业大学集萃学院正式成立
10月27日上午,中国矿业大学集萃学院成立大会在学校举行。该学院由中国矿业大学、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共建,以学校现有研究生培养体系为基础,聚集和共享高校、研究院所、企业及创新平台的优势资源,打造立足产业需求、产教高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推出首届古文字专长班
近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提出的“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的指示精神,落实学校“尊重的教育,创造的教育”教育理念,进一步探索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扎实推进文学院教学工作的“深耕计划”,经过精心筹划和设计,文学院推出了面向中文专业和历史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古文字专长班。10月27日下午,首届古文字专长班开班仪式在文学院举行。
2021 年度邵逸夫奖颁奖典礼在线举行,5 位科学家获奖
2021 年度邵逸夫奖(The Shaw Prize)颁奖典礼于 10 月 28 日以网上直播的形式举行。5 位科学家分获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 3 个奖项,每项奖金为 120 万美元(约 767 万人民币)。
港科大(广州)(筹)系统枢纽院长李世玮,成为顶尖学术组织荣誉大奖首位中国获奖者
10月28日,机械工程领域国际顶尖学术组织ASME宣布,将该组织在电子封装领域最重要的荣誉大奖——2021 Avram Bar-Cohen Memorial Award授予港科大(广州)系统枢纽署理院长李世玮教授。李世玮教授也是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科学家。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研发“丝绸皮草”,斩获全国“双创”大赛金奖
近日,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落幕。本届大赛共有来自121个国家和地区的4347所院校228万余个项目956万余人次报名参赛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番职院)学生团队经过激烈角逐,凭借参赛项目《新丝之路——丝绸皮草的开创者》斩获职教赛道金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捐款1100万元,设立科技创新奖励基金
10月28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向中国船舶七一九所捐赠1100万元个人所获奖金,作为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激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该奖励基金每两年评选一次用于奖励为推动装备研制事业创新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据悉,黄旭华已将个人所获得的各级各类奖项的奖金约2000万元几乎全部捐献,用于国家的科研、教育及科普事业。
东华大学MTI研究项目获全国翻译专业学位教指委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立项
近日,东华大学外语学院吴蕾副教授主持申报的“纺织服装特色翻译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获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立项资助,实现了东华大学在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上零的突破。
著名细胞生物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周柔丽辞世,享年85岁
10月28日,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于其官网发布讣告: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原常务理事、我国著名细胞生物学家、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与医学遗传学系博士生导师周柔丽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10月27日14:01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5岁。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