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药物组合可高效应对新冠
据《自然》(Nature)上的一项研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研究人员发现,将核苷酸药物布喹那(brequinar)与瑞德西韦(remdesivir)或新冠口服药莫努匹拉韦(molnupiravir)结合使用,可抑制人类呼吸细胞和小鼠体内的新冠病毒,且药物组合使用比单独使用更有效。该研究负责人、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Sara Cherry 称,确定抗病毒药物组合不仅有望提高药物效力,还能降低能耐药性风险。他们假设布喹那与核苷类似物结合可协同产生更有效的抗病毒效果,在肺细胞和小鼠中测试的结果表明这些组合对多种新冠病毒毒株(包括德尔塔变种)非常有效。该团队目前正在针对奥密克戎进行药物测试,并将进行人体临床试验。
全球首个新冠人体试验结果揭晓
2021年2月英国宣布启动新冠病毒“人类挑战研究”,让健康人吸入新冠病毒测试发病和后遗症风险。今年2月,该研究成果在预印本网站发布,36名年轻志愿者中共18人感染,16人出现症状,无人死亡。本项研究选取了36名18—30岁之间的年轻志愿者,他们身体健康,未接种疫苗且未感染过新冠病毒。研究人员向他们的鼻腔滴入低剂量的新冠病毒原始株样品,随后两周在受控的环境内进行全程监测。结果发现,18名志愿者被感染,16人出现轻中度类似感冒的症状,包括鼻塞、流涕、打喷嚏、喉咙痛。还有人出现了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疲劳和发烧,没有人出现严重症状或死亡。早在2021年2月,该项研究在英国通过审批后,因其伦理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争议。论文表示,本次数据支持了新冠人体挑战试验的安全性。研究团队后续将开展更多类似实验。
研究发现抑制癌细胞转移的蛋白质
为什么一些患者会发生肿瘤转移,而另一些则不会?科学家对其中原因还不甚清楚。最近,奥地利科技学院研究人员在《肿瘤学前沿》发文指出,一种名为MFSD1的蛋白质会抑制癌细胞的转移。MFSD1是哺乳动物中的一种蛋白质。研究小组在小鼠体内制造了缺乏这种蛋白质的癌细胞。没有这种蛋白质,癌细胞的移动速度要快得多,这表明MFSD1阻止了癌细胞的移动。研究人员在患有乳腺癌、结肠癌和皮肤癌的活小鼠身上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缺乏MFSD1的情况下,转移率有很大的增加。
超声波首次成功控制哺乳动物脑细胞
美国索尔克研究所的科学家在《自然·通讯》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对培养皿中的人类细胞和活小鼠的脑细胞进行基因编辑,向其中添加通道蛋白TRPA1,首次用超声波激活了这些细胞。这种新方法为实现无创性脑深部刺激,开发体外起搏器和胰岛素泵铺平了道路,有望更好地治疗癫痫、心脏病等疾病。该研究负责人斯雷坎特·查拉萨尼说:“无线通信是未来。我们已经知道超声波可以安全地穿透骨骼、肌肉和其他组织,这使其成为操纵身体内部细胞的终极工具。”
研究发现首个相关证据:恐龙也会感冒
美国蒙大拿州大平原恐龙博物馆的Cary Woodruff和同事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一头幼年梁龙的化石残骸或成为恐龙呼吸道感染的首个证据。相关研究发表于《科学报告》。这一发现增进了人们对恐龙所患疾病的认识。梁龙是一种大型、长颈的食草蜥脚类恐龙。此次研究样本名为MOR 7029,于1990年在美国蒙大拿州西南部被发现,可追溯至侏罗纪晚期(约1.5亿年前)。作者认为,如果MOR 7029确实感染过曲霉病,它可能曾出现了流感或肺炎样症状,如体重下降、咳嗽、发热、呼吸困难。他们指出,由于曲霉病在鸟类中不加治疗会有致命危险,因此这头梁龙MOR 7029可能因感染而死亡。
科研人员克隆花生抗病关键基因AhNPR3
近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张新友院士团队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兴军、赵传志团队合作,研究定位并克隆了花生抗病相关的重要基因AhNPR3,并揭示了该基因在调控花生WRKY和病程相关蛋白基因中的作用。研究论文发表于The Plant Journal(《植物杂志》)。这项研究为花生抗病定向育种开辟了新路径。
不需要干预,热带雨林可自行恢复
热带森林被砍伐用于农业和其他用途,这一事实不容忽视。尽管科学家表示,保护原始森林、阻止进一步砍伐至关重要,但美国克莱姆森大学教授Saara DeWalt等国际热带生态学家团队的研究表明,自然再生森林的恢复速度惊人,可以在缓解气候变化方面发挥作用。相关论文发表于《科学》。研究人员分析了12种森林在自然更新过程中是如何恢复的,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他们研究了南北美洲和西非热带森林中的77个地点和2275块林地。结果发现,土壤肥力不到10年的时间就能恢复到原始森林的价值,植物功能运转不到25年,物种多样性需要60年,地上生物量和物种组成需要120多年。
新智能手表原型:可通过分析汗液来警告压力增大
据New Atlas报道,对于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疾病的人来说,知道他们何时开始有压力是很重要的,这样他们就能启动应对策略。一种实验性的新智能手表有朝一日可以通过检测汗液中的压力荷尔蒙来警告他们。在该设备的底部有一层薄薄的胶膜,它利用微流体通道从佩戴者的皮肤中吸入微量的汗水。汗液被带到一个含有经过设计的DNA链的传感器,称为适配体。汗液中的每个皮质醇分子都附着在一个适配体上,“就像一把钥匙插入把锁内”。适配体因此而改变形状,改变相邻晶体管表面的电场。一个微处理器分析这些电场的波动,用它们来确定佩戴者当前的皮质醇水平。这些水平显示在手表顶部表面的一个LCD屏幕上。这项研究发表在《科学进展》上。
AI在赛车游戏中击败人类
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索尼通信公司的Peter Wurman和合作者在一项报告中表示,一种人工智能(AI)在对战赛车游戏Gran Turismo(GT赛车)中战胜了世界冠军级玩家。这个智能体在遵守赛车规则的同时展现出了超凡的行驶速度、操控能力和驾驶策略。研究结果发表于《自然》。这对自主导航以及基础AI研究具有应用价值。作者认为,研究结果或让赛车游戏变得更有意思,并能提供用来训练职业赛车手和发现新赛车技巧的高水平比赛。这种方法还有望应用在真实世界的系统中,比如机器人、无人机和自动驾驶汽车。
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创造了奇特的量子"域墙"
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已经能够在实验室中随意创造一种新的量子物体——"域壁"。这一发现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奇异的量子粒子--并可能为未来的新技术给出路径,如量子电子学或量子存储器。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上。在实验中,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们注意到在极低的温度下,原子中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适当的条件下,原子组可以分离成域,并在它们相遇的交界处形成一道"墙"。这个域壁的行为就像一个独立的量子物体。
科学家用人类心肌细胞制成人造鱼
近日,一项《科学》上的研究根据心脏搏动的生物物理学原理,设计了由人类心肌细胞搏动驱动的机械-生物混合体鱼,有望为设计更好的人工心脏提供参考。科学家模拟斑马鱼的形态和游动方式,将心肌组织、纸板和明胶等材料结合,制成了混合体鱼,其尾鳍两侧各有一层由人类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心肌组织。当一侧肌肉收缩时,另一侧就会被拉长并导致机械敏感通道激活,从而使拉长侧收缩,如此形成反馈环路。科学家还设计了可以控制收缩频率和节奏的自动起搏节点,使尾鳍能够自发、连续、协调地摆动。通过这样一套系统,实验中的混合体鱼最多可以连续游动超过100天,并且其游动的速度和效率与自然界中的斑马鱼相仿。
天文学家发现比邻星的新行星,或是离地球最近的宜居行星
天文学家发现了比邻星(Proxima Centauri)的第三颗行星 Proxima Centauri d。比邻星是离太阳最近的恒星,这个新发现的行星位于其主星的宜居带内,比地球略小但质量不低于地球的 26%,意味着它可能有液态水海洋。研究者在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Very Large Telescope)使用 ESPRESSO 光谱仪,在两年内对 Proxima Centauri d 的光谱进行了 100 多次观测。ESPRESSO 所处的环境压力和温度均恒定,这确保了多年观测结果的一致性的和可重复性。相关结果发表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 & Astrophysics) 上。
陆地探测一号SAR卫星在轨成功成像
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简称空天院)获悉,我国1月26日成功发射的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LT-1A),于2月9日傍晚通过携带的合成孔径雷达(LT-1 SAR)载荷首次实现在轨成像,图像质量优异。空天院有关专家表示,此次LT-1A获取首轨高质量的图像,为后续LT-1卫星编队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结合双基SAR干涉测量与多模式极化成像体制,LT-1卫星系统将成为国际上首个具备单轨多模式极化干涉成像能力的SAR卫星,其典型应用之一是可测量森林生物量,为实现碳循环监测提供有效技术手段。
Astra首次火箭发射任务失败
Astra今日(当地时间2月10日)从佛罗里达的Space Coast发射了它的第一枚火箭,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的第46号航天发射场升空。这是这家初创公司的第二次尝试,此前的一次由于技术问题在周一被取消,这次火箭离开了发射台——但不幸的是,有效载荷没有进入轨道。据该公司称,火箭在飞行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问题,这意味着它没有机会将任何有效载荷送到目标目的地。这意味着NASA的四颗CubeSat将丢失。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正处于继续冷却状态
虽然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团队已经开始了对准望远镜镜面的漫长过程,但韦伯望远镜“冷面”(背对太阳的一面)的几乎所有部件仍在继续冷却。在韦伯的遮阳板部署后的几个星期里,韦伯的镜子一直在冷却,但它们还没有达到最终温度。不同部分的温度有差异,靠近遮阳板和航天器总线的部分温度较高。团队预计,这些镜段都将再冷却10开尔文左右,但它们的最终温度仍将有15至20开尔文的差异。悬挂在其“蜘蛛”支撑结构末端的副镜,温度已经非常低了。
华中农业大学新增3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
近日,农业农村部正式发文,公布“十四五”农业农村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名单,华中农大新增3家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分别为农业农村部非洲猪瘟等重大生猪疾病防控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设施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农业农村部智慧养殖技术重点实验室。至此,华中农大现有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已达16个。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十二五”规划起,原农业部启动学科群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
复旦学子喜获迪拜世博会Earth AI竞赛冠军
2月8日,迪拜世博会Earth AI(地球观测人工智能技术)竞赛结果于线上直播公布,复旦大学Holiday Coder(假日程序员)团队荣获冠军。Holiday Coder团队成员都来自复旦大学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金亚秋院士团队,分别为2021级硕士生蒲欣洋、宋婧多和2019级博士生贾赫成。迪拜世博会Earth AI竞赛共有9支高校团队参加,他们分别来自中国、意大利、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比赛于1月28日至2月4日举行,为期一周。这也是世博会首次举办的人工智能技术竞赛。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