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中青报消息,东北地区自10月28日起发生PM2.5重污染过程。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专家分析,秸秆焚烧是东北地区此轮重污染的主要原因。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专家在分析成因时表示,区域内露天秸秆焚烧强度较高。秸秆焚烧排放的污染物在夜间累积,加重PM2.5污染。
近日,黑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暂行)》。《方案》提出,2023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秸秆还田率达到68%以上。其中,北大荒农垦集团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秸秆还田率达到95%以上;哈尔滨市、绥化市、肇州县、肇源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秸秆还田率达到65%以上;其他市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以上,秸秆还田率达到60%以上。
《方案》要求,要加强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保育黑土耕地。因地制宜分区域分作物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模式,提高科学规范还田覆盖率和到位率。协同推进秸秆腐熟、生产有机肥和畜牧养殖过腹等间接还田方式,做好秸秆还田生态效应监测。
——农作物秸秆产量近8亿吨
我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每年有大量的农业废弃物产生,农业废弃物的处理需求极大,目前,我国已相继出台多部规划和指导意见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的高效利用,并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支持以及财政支持的力度。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已成为我国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指标之一。
根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秸秆产生量为8.05亿吨,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6.74亿吨,秸秆利用量为5.85亿吨。秸秆品种以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前瞻按照近年来我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测算,2020年我国秸秆理论产生量为7.97亿吨,可收集资源量约为6.67亿吨。
——资源化利用是减少农业废弃物污染的主要途径
农业废弃物未被及时和科学的处理是造成农业废弃物污染的主要原因,而资源化利用是减少农业废弃物污染的主要途径。肥料化利用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其中又以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畜禽粪便制作有机肥为重要途径,是确保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基本保障。
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0%,其中秸秆肥料化利用率为51.2%,饲料化利用率为20.20%,燃料化利用率为13.79%,基料化利用率为2.43%,原料化利用率为2.47%。在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利用中,主要以直接还田为主,占比达39%左右,农作物秸秆堆肥处理占比为12%左右。
——2025年,秸秆垃圾综合利用率将达到9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资源综合利用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不断完善法规政策、强化科技支撑、健全标准规范,推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壮大,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19年,秸秆的综合利用率达到86%,2020年为90%。
到2025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将达到97%以上,到2030年,全国建立完善的秸秆收储运用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基本实现全量利用。
——秸秆垃圾处理市场规模预测
随着我国秸秆垃圾处理的利用率的不断提升及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前瞻认为,未来秸秆垃圾处理行业的市场规模将保持一个稳定增长的态势,预计到2026年,整个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475亿元。
为解决能源危机、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尤为重要,机械化秸秆还田、过腹还田、培育食用菌、制取沼气、用作工业原料、用于生物质发电等成为秸秆循环利用的主要方向。
专家马守义说,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系统性的技术研究。可根据秸秆综合利用的方向,分别成立专家组。省级部门聘任首席专家,整合科技资源,推进技术研究和推广。要完善秸秆综合利用组织体系,形成“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合作社”“四位一体”的新模式。“政府足够重视、科研单位提供技术,合作社落地,再加上政策驱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将会如虎添翼。”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秸秆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本报告第1章分析了中国秸秆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环境;第2章对国内秸秆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状况、竞争格局进行了分析;第3章对主要秸秆垃圾处理品种的市场需求、竞争格局、...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