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曾公布过一个“耸人听闻”的数据:
到2025年——也就是明年,中国可能会出现1.3亿吨的粮食缺口。
这个缺口有多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为136.8公斤,14亿人加起来总消费量也就1.9亿多吨,1.3亿吨占了其中7成。
当然,这只是虚惊一场。2022年中国粮食产量13731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6.1公斤,每个人每天多吃3倍的粮食,都还有剩。
人均消费以外的部分——包括“缺口”部分,不是给人吃的,除了被储存、运输过程中的老鼠吃掉一部分以外,剩下的都是用来榨油酿酒、喂猪喂牛。
不过,不给人吃不代表就不用考虑风险了。
毕竟在中国人日益富裕,饮食结构逐渐升级的今天,猪牛羊的供应至关重要,前两年猪肉涨价引发每日连篇累牍地跟踪报道,已经引发了社会焦虑;更别说万一影响茅台酿造对大A的冲击。
然而,过去几十年,中国耕地面积处于加速萎缩的过程中,1996年前年均净减少超过600万亩;1996-2008超过1000万亩;2009-2019年超过1100万亩。在人均耕地面积上,第1次全国土地调查为1.59亩,第2次1.52亩,第3次1.36亩。
同时,城镇化推进,年轻人进城,农民老龄化加剧,放大了这个问题。浙江大学研究显示,2019年中国大约有6000万亩耕地弃耕与农村人口老龄化有关,使全国平均农地规模减少约4%。
这使得,去年中国的粮食进口就达到1.44亿吨,提前超越了当初预计的水平。
口舌之欲越来越挑剔,耕地和农民却越来越缺,怎么办?
上海,出招了!
1
近日,上海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暨首个无人农场项目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兰桂骐临港基地正式开工。
据报道,无人农场可以在水、肥药、人员投入降低30%-50%的情况下,让粮食产值增加10%-20%。
这就是中国最发达城市给未来农业问题开的药方——靠科技。
所谓无人农场,就是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农场工作设备和过程实施远程乃至全程自动控制的生产作业模式,是工业反哺农业的典范,是当前最前沿领域科技在农业领域的结晶。
在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在一切食品都在实验室和工厂里合成之前,无人农场就是农业的终极模式,是智慧农业的追求目标,也是当前农业领域的最大风口。
在越发迫切的需求下,各级政府和行业部门近年来纷纷出台并落地支持农业科技和智慧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早在2020年10月,国家发布《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相关文件,提出“通过农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发展农业智能装备,提高涉农人员运用信用信息与知识水平和管理决策能力,核心解决卡脖子与短板技术、农村劳力短缺、人工成本高的问题,确保农业安全自主可控。”
2021年2月,国家层面还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最为明确的风口信号,是去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中国首个智能农机技术路线图。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明确指出,到“十四五”末期,中国平原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将全面普及以导航技术为主、具备自动行走能力的智能农机装备,在集中连片的大型平原地区农场,具备高度自主行走能力的智能农机、完全自主行走能力的农机将成为作业主力,形成一批商业化的无人农场。
除了国家级政策之外,各级地方政府也在落地无人农场政策。
比如,广东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并提出建设农业人工智能装备研究中心,打造10个粤港澳大湾区无人农场。
江苏无锡市、上海嘉定区、北京海淀区、浙江嘉兴市、四川成都市、安徽亳州市、广西马山县、湖南长沙市等100多个县市区积极加码无人农场。
在更广义的智慧农业方面,各地的政策更是密集出现。
这次浦东建设的无人农场,并不是国内第1个无人农场。
整理目前公开报道得出,截至2022年底,全国无人农场项目数量已经有百余个,涉及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22个省市自治区,建设面积超过30万亩,其中超万亩的大型无人农场就有10余个。
据统计,2020-2022年,全国无人农场建设的数量成倍增长,2022年无人农场建设数量超过40个。
为什么上海的项目尤其值得关注?
过去大规模的智慧农业试点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等偏远区域,其他城市周边大多是几十亩或数百亩的小规模“示范基地”。
而这次浦东短期规划的无人农场面积就达到3800亩,未来2年更是要扩展到20000亩。
发达城市周边的农业区域是智慧农业最有前景的地方。这里直接受到城区强大工商产业的虹吸,农业人口流失最严重,市区的扩张也导致耕地快速萎缩,前述的矛盾最为突出。
从当前现代农业的竞争格局也可以看出,现代化的农业大多分布在发达地区。
在上海这个中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建设规模化的无人农场项目,则是商业模式落地的明确信号。
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智慧农业市场规模将会维持迅猛发展的势头。
2021年我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约为685亿元,以复合年均增长率10%初步测算2022年我国智慧农业市场规模为754亿元,预计2027年将会达到1214亿元。
2
建设无人农场,发展智慧农业,首要问题是农业区域的新基建问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3.01亿,占网民整体的27.9%,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0.5%,比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低24.6个百分点。
《2021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我国家庭宽带入户率不足50%的县(市、区)有572个,占比高达21.7%。
目前的5G基建建设农村要严重滞后于城市,尤其是面向农业生产需要的4G和5G网络、遥感卫星、北斗导航、物联网、农机智能装备、数据中心、重要信息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在研发、制造、推广应用等方面,都远远滞后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上海能在智慧农业领域先拔头筹,和其乡村地区发达的数字基建密不可分。在《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里,上海在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农业生产信息化率、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率等所有指标上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第二大问题是耕地分散化、碎片化的痼疾。
“包产到户”虽然在短期内激励了中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持续至今,已经逐渐走向了农业发展的对立面。
大量田坎和地块界线导致有效生产耕地减少。
国土资源部早前发布的《中国土地整治发展研究报告 NO.4》里指出,由田坎和边界造成的耕地细碎化最高可能浪费了我国10%的有效耕地,也严重限制了农用机械化设备的工作。
在这些细碎田坎上建成的一些设施,更是未来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噩梦。
而上海很早就开始了土地整治,从2010年就开始积极推进市级土地整治项目、郊野公园和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等各类土地整治工程。
2013年,上海金山区廊下镇中部区域启动一期市级土地整治项目,把零散的各类农用地重新规整,形成集中连片的万亩生态林、良田、菜田、农宅的空间格局。之后又进一步启动土地整治,提高土地效率,并使耕地更加集中连片。
此外,上海在其他区县相继展开试点,在取得初步成效后,在全市进一步复制推广。
2022年,上海出台《关于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意见》,逐步建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机制和政策框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模式,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基本建成具有江南田园风貌特征和超大城市特点的乡村国土空间新格局。
当然,技术本身也是一个问题。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是62.4%,仍有提升空间。尤其我国农业传感器、农业模型和核心算法等关键技术仍落后先进国家10至15年。
目前,我国智慧农机的动植物模型与智能决策准确度低,很多情况是时序控制而不是按需决策控制。
对此,政府需简要强化顶层设计职责,加大农业科研体系的资金、物质和人才投入,统筹规划、建立统一协调的农业科研体系,促进农业科研机构的相互合作和交流,减少重复研究,强化集成创新,并统筹兼顾智慧农业发展所需的各项高科技技术。
同时还要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全国农业信息网上交流平台,激励农技推广人员充分利用其广泛接触农业生产者的优势,通过各种方式尽职做好农技推广,促进土壤修复技术、数字化管理等技术的应用。
此外,即便有技术,没有使用技术的人也没用。据前几年在网上流传很广的说法,中国8亿多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7年,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占49%,小学及以下占38%。
智慧农业服务群体认知跟不上,智慧农业的应用或推进都会有难度,或者说需要时间。各地政府需要在政策、资金、物资、人力方面,加大力度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多渠道媒体在农村全方位宣传智慧农业,调整农民文化水平、年龄、性别结构,鼓励他们主动创业创新。
前瞻经济学人APP 产业观察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2023-2028年中国智慧农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内容,需要获取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正规授权。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参考资料:
【1】数字智慧农业——无人农场:农业发展的崭新未来 | 乡村头条
【2】无人农场发展报告 | 农业科技联盟
【3】国内外无人化农业发展状况 | 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