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易参(ID:YC-Inssent),作者:吴世杰
股权激励的实质,就是一个对接资源的载体。
对一家创业公司来说,通过股权激励可以把你想要对接的、想要应用的各种资源绑定在一个平台上,让它们发挥共同的作用。
对一个企业家来说,真正重要的则是在整个创业、公司管理的过程当中,让股权激励真正实现落地。
股权激励的落地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便是相同的激励计划,不同的公司会演变出不同的状态。
但是,任何类型或模式的股权激励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都应当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员工自愿参与。
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应由公司自主决定,员工自愿参与,不能以推派、强行分配等方式强制员工参加。
在激励计划实施时,所有申请参与的员工都有权了解激励计划包含的权利义务,并作出完全出于真实意愿的选择。
然而,现实中许多企业家会问:“如果员工不愿意参与怎么办?”
我们认为,股权激励计划对员工没有吸引力,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种。
1.企业自身的问题
一个已陷入困局,完全衰败,员工无法信任的企业,即便是白送的股权,也不会有吸引力。
2.员工自身的问题
股权激励的本质是公司与员工的利益捆绑,这就需要双方有共同的目标、信念和价值观。
如果有的员工安于做一个单纯的上班族,这样的员工自然对任何类型的股权激励都没有兴趣,当然也没有激励的必要。
3.激励计划本身的问题
股权激励对公司而言没有对错,只有是否适合。
考核指标太高、定价不合理、锁定期太长,都可能导致员工无法接受。
因此,如果员工不愿参与,是因为激励计划本身的问题,那就应当反思是否出现了对公司或员工误判的情况,并及时调整具体条款。
第二,信息公开透明,保持沟通。
我们在长期的股权咨询服务中发现,无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创业公司对股权激励有一点是存在共识的,那就是:
让员工感受到股权的价值。
但是,信息沟通不畅、激励计划不透明、谈判地位不对等,往往会影响员工对股权激励的价值体感,还可能引起纠纷。
对此,在股权激励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推进公司和员工之间的信息同步。
例如,安排专业人士对员工开展权益宣讲,保证激励规则公开透明。
同时,设专人对员工权益进行管理,及时通知员工行权、申请回购,保证员工权益及时兑现。
但是,实践中可能还是会出现这种情况:有的员工高估了自己对公司的贡献,不愿认同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并偏执地抱怨别人获取的更多。
因此,在确定激励对象的阶段,对于同岗位、同职责的激励对象,应当不偏不倚。
在股权激励的实施阶段,还要制定配套的制度,避免纠纷的产生。
第三,阶段性匹配。
股权激励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
在公司不同的发展阶段,应当适时调整激励计划,使激励计划始终适应公司的动态发展。
初创期,侧重设置进入、退出机制。
在公司刚设立的阶段,首先要考虑的是建立股权进入、退出机制。
这样,可以确保每个激励对象对公司的都是有贡献的。
如果后期发现不合适,或者激励对象想要套现,还能依据制度顺利实现退出。
成长期,侧重考虑股权激励的股权预留。
当公司到了A轮、B轮的阶段,可以说是成长期。这个阶段公司要开始验证商业模式,然后进行大规模复制。
这时,侧重点就变成了如何用股权进行融资,因为A轮对于每一家创业公司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融资轮次。
同时,还要提前考虑期权池的预留,因为你要激励员工不顾一切地推动公司快速成长起来。
此时,激励对象的人数可能会成倍增长,这就需要根据公司的发展情况,制定一整套完备的股权激励方案。
成熟期,侧重激励股权的实施状态。
当公司已经完成了B轮融资,可以说进入了相对平稳的成熟期,可能开始筹划上市了。
在上市之前的几轮融资里,一般公司都会引入较大金额,以追求更好的业绩,或者连续一段时间的规模扩张。
但是,越接近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更高,资产也要求越来越清晰。
这时,股权激励计划还要根据上市进程而变,尤其是已授予但未行权的部分,可能因此要加速成熟,或者停止行权。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近几轮融资金额较大,创始人的股权也会被大幅稀释,如果允许加速成熟,还要考虑对创始人控制权的影响。
也就是说,激励计划一定要与公司的发展阶段相匹配,否则难以保证激励效果。
第四,合法合规。
除了以上三点,股权激励的制定和实施,还应当符合《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
虽然目前我国法律尚未对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进行规制,但是我们可以参考《证券法》、《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进行设计。
在实施过程中,如果部分内容受到新颁布法律法规的影响,无法全部或部分执行,则应当及时进行调整。
股权激励并不一定要等到商业模式已被验证后才去做,亦或在B轮以后再实施,很多公司在A轮之前就把方案初步确定下来了。
总的来看,股权激励贯穿公司的整个发展过程,需要不断调整和变动,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