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大咖

总抱怨没时间,你缺的究竟是什么?

分享到:
 L先生说 • 2020-01-02 14:54:19 来源:L先生说 E5135G0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2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Lachel 来源|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

试考虑下面这些情景:

辛苦了一天,下班回到家,吃完晚饭、洗完澡,看着堆积如山的事务,完全提不起精神,只想瘫在床上刷刷手机;

计划好周末要学习、读书、逛街……到了周末,一觉睡到中午,又窝在家里看了几集剧,告诉自己:太累了,下周再说吧;

好不容易挤出一点时间,可以干点有意义的事情,却总是对自己说:先歇会吧,状态不好,等状态好一点再说;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制约我们成长和生产力的,并不是时间,而是我们的状态。

想一想,你因为「累」「倦」「不想干」,错过了多少有效的时间?

(反正我自己是挺多的……)

据美国一项针对 2000 名员工的调查显示:一个员工,一个工作日里,能够集中精力高效工作的时间,平均只有 2 小时 53 分钟,不到 3 小时。

其他的时间呢?大多都消耗在各种无意义的边边角角,以及状态低落、分心、走神的区间。

这说明什么呢?无论我们如何去规划时间、压榨时间,如果我们无法改善自己的状态,即使能够省下大量时间,也未必能够有效利用。

不妨看看下面这张示意图:

2

横轴代表我们能够利用的时间,纵轴代表在每一个时间段内,我们的工作状态。这条「时间-状态曲线」跟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就是我们最终的工作产出。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天的日程,基本是差不多的;每天能够节省出来的时间,也不会相差太多。

相比之下,状态的提升和维持,带来的效益更大。

所以,我一直说,做好时间管理,不仅仅是要管理「时间」,更重要的,是管理好「精力」。

这才是时间管理的本质。

如何才能管理好我们的精力?

很多人在高强度的工作之后,喜欢瘫在床上,一动也不想动,认为自己在休息。

其实这是错的。

除非是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比如搬砖),否则,躺在床上,哪怕睡一觉,对消除疲劳也起不到太大作用。

因为,休息只能消除肌肉疲劳,无法消除大脑的疲劳。

导致大脑疲劳的因素,有非常多,比如压力、焦虑、紧张、不良情绪……但归根结底,它们都跟同一个因素挂钩:认知资源。

我们感觉到「累」,是因为我们的认知资源,被耗尽了。

那么,什么是认知资源?

举个例子。

2+2 等于多少?

我相信你不用思考,就能立刻算出答案。这时,我们使用的是自动加工。你甚至意识不到「计算」的过程,因为它早已印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但如果我问你 783+482 呢?

你就必须计算了。3+2=5, 8+8=6进1, 7+4+1=12,再排列一下,得到1265。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前额叶皮层被激活,神经元变得兴奋,突触电位改变,神经递质产生并被接收,信息不断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 在那么几秒钟里,这些部位协同活动,完成了一次三位数的计算。

这些进行计算的能力,就是认知资源。

这就是一次对认知资源的占用。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有意识,上述过程就在不间断地进行着。

甚至很多时候,当我们聚焦在某项工作时,大脑还在处理着别的信息。这时,这部分认知资源,就被占用了 —— 尽管我们可能没注意到。

我把前者称为「显性认知」,把后者称为「隐性认知」。

我们的「显性认知」,绝大多数时候都不会是100%,而是60%、80%,甚至很可能是50%、30%。

为什么呢?很简单。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会不断切换手上的事情。做一会表格,查一会材料,刷一下知乎,走神一下,思考今晚吃什么……诸如此类。

每一次切换时,我们的大脑都会切换一次思考的内容,从上一个工作过渡到下一个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大脑并不会清除掉所有内容,而是将一部分放在后台,继续进行思考。

这种机制的本意是好的 —— 它可以使我们在复杂的环境里,提高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次同时处理更多的信息。

但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它很容易带来一个后果:我们「隐性认知」的占比,会越来越大,直到挤压了「显性认知」。

就像用电脑时,退出一个程序,它所占用的内存并不会完全释放,而是继续保留着几个线程,留在后台。

所以,电脑开久了会感到卡,就是因为内存被后台程序耗尽了。

大脑也是一样的。

想一想,当你感到特别疲劳时,是不是有一种感觉:

你觉得大脑里装满了东西,导致思维转得很慢,却又说不出是什么东西。

这就是因为,认知资源被「隐性认知」占用殆尽,不足于进行「显性认知」了。

那么,怎样才能释放这些被占用的认知资源呢?

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

把脑子里想的东西,写下来。

我们的大脑,之所以会把信息保留在「后台」,是因为:大脑认为这些信息是重要的。

它会想:我一定要记住它们,免得它们被遗忘了。

尤其是对于什么呢?未解决的问题。

因为,未解决的问题,意味着不确定性,也意味着不稳定的状态。而我们大脑,本质上是不喜欢「不确定」的,它会倾向于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你一定有过这种感觉:当大量问题悬而未决时,哪怕你强迫自己专心下来,也做不到。你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些问题,渴望着立刻解决它们,或是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

这种状态,表现在外部,就形成了压力。

这就叫做「契可尼效应」。

而将这些信息记下来,就相当于给大脑释放一个信号:

这些信息已经被记住了,它们不可能被遗忘,你就放心吧。

这是引导大脑清空「隐性认知」,释放认知资源最好的方法。

心理学家 Pennebaker 和 Beall 做过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找到一群压力过大、正在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把他们分成三组。

第一组:让他们每天花15-20分钟,写下「最令你感到焦虑、给你压力最大的事情」,持续4天,要求它们一五一十地把细节写出来;

第二组:同样的写作要求,但是题目换成了别的。比如描述一场聚会、写一个小故事,等等。

第三组:接受正常的心理辅导,不作任何改变。

在随后4个月的跟踪调查中,第一组普遍反映,他们感到压力变小了,状态有所好转。对三组的体检也显示,第一组的身体指标(血压、肝肺功能等)恢复水平,普遍优于其他两组。

Pennebaker 和 Beall 解释道:把压力源写下来,会给大脑一种「这些信息已经记住了」的感觉。这时,替代效应就起作用了。大脑就会自动清空这部分资源,腾出空间,去思考别的问题。

这一点,我自己其实深有感触。

了解我的朋友会知道,我是一个笔记爱好者。

念书的时候,由于喜欢读书,又喜欢思考,经常会感到脑子里有大量的想法。它们彼此交叉、互相联系,把整个人弄得很疲惫。

于是我怎么做呢?用纸和笔写下来。

这就是一开始写作的原因。并不是为了影响他人,也不是为了输出价值,纯粹只是为了理清大脑的想法,将思维重新清零。

(当然,后来一下子坚持了二十年,并渐渐把写作当成了事业,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如果你了解过「手帐爱好者」这个群体,就会知道:喜欢手帐的人,最经常说的一个词是什么?

幸福感。

这种幸福感来源自哪里呢?很多方面,包括亲手制作出一本精美手帐的成就感。但最关键的因素,是通过记录手帐,将思维复位、大脑清空的那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你会发现,她们身上,似乎有用不尽的精力和活力。

哪怕工作再忙、生活再累,也能见缝插针地得到恢复,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这就是坚持写作和记录所带来的效果。

那么,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释放认知资源呢?

1. 压力记录

如同前文所说,把担忧的问题、造成压力的原因写下来,能非常有效地帮助你缓解压力。

例如:

我非常担心,今天的工作搞砸了,会不会影响整个项目?老板会不会怪罪我?

写作的时候,可以组合应用以前文章提到的多个技法 —— 比如,上面这个例子,就可以用「5 Why」向上推演:

工作真的搞砸了吗?搞砸的程度有多严重?是我自己大惊小怪、杞人忧天,还是真的造成了损害?

或者,审视自己的「自动化思维」:

这份工作在项目里占多大比重?它的结果对项目有多大影响?我对结果的担忧合理吗?别人会不会根本就不在意?

诸如此类。

把这些思考过程,全部写下来。

写完之后,可以撕下来扔掉,也可以藏起来,作为记录。你会发现,一页纸写下来,思路已经变得开阔了许多,大脑仿佛也更加清晰了。

2. 灵感记录

另一种需要记录下来的东西,是脑子里盘旋的念头、想法和灵感。

我想,许多人应该都有过这种经历:阅读、休息、漫步时,突然灵光一闪,产生了某个碎片的、不成型的想法。

这个时候,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要么,你毫不在意,那么它倏忽而过,立刻消失,不留下痕迹;要么,你觉得有点意思,想把它记住。那么,它就会一直留在「隐性认知」里,占用着这部分资源。

最好的方法,是立刻把它记下来。既保留下了这个想法,又减轻了大脑的负担。

我是这样做的:平时在碎片时间里,我会让思维进入发散状态,无边无际地蔓延。突然发现有趣的点,就立刻把它记下来,到晚上再整理、归档。日积月累,就成了我的选题库。

写作的时候,再随机在选题库里挑一个。加以思考、推演和完善,就是一篇文章。

3. 自由记录

这种方式,有两种适用场景。

一是在起床之后。

在整晚的睡眠中,我们会由深度睡眠,慢慢过渡到快速眼动期(REM)。在后者的阶段中,我们的部分大脑细胞是活跃的,它们会产生大量信息(亦即做梦)。

所以,有时起来之后,会感到大脑还没有彻底清醒,思维转得很慢。这就是因为,这部分信息占用了太多的资源。

这时,可以铺开纸笔,把脑子里能想到的东西全部写出来,不用受到任何规则、字体、逻辑的约束。

只需写上几行,就能逐渐恢复思维,调适到工作状态。

二是在犯懒的时候。

比如下班回到家和周末,经常会什么事都不想做。这时,随手拿起纸笔,把大脑里的想法写下来,记录今天工作的心情、描述通勤路上看到的事物……诸如此类。

也可以给自己一个既定的主题,比如:刷手机时随便看到的一个话题,把它写下来,以它为中心,进行发散思考,将脑子里的想法串起来。

不需要很长,也不需要逻辑通顺,只需如实记录下想法,写上几百字即可。

这样,就能快速让自己恢复精力,从而重拾起既定的计划。

4. 日志记录

我们为什么会失眠?

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在我们准备睡觉时,脑子里还有太多的想法,没有得到安定。当「显性认知」空置时,它们就从后台切换到前台,充斥在意识中,让你久久无法入睡。

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做睡前日记。

把这些想法写出来,把一整天的困惑、心得、经历,以及第二天的计划,全部写下来,将它们外部化。

你会发现,虽然很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但单单只是把它们写下来,放在一边,告诉自己「明天再说」,也会心安很多。

大脑是用来思考的,请好好对待它。

作者简介:Lachel,认知思维专家,多个跨界品牌创立者,虎嗅、36氪特约作者,致力于让更多人学会深度思考

本文来源L先生说,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37 q0 我要投稿

分享:
标签: 时间 效率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