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猎聘 来源|猎聘(ID:liepinwang)
“哎,快三十了。”我身边的小林摇着酒杯说。
小林今天29岁,互联网产品运营,年薪30万,能力出众,行事果断。同时她也是一个爱好丰富,技能众多的“宝藏”女孩。
在我看来,她没有什么可焦虑的:“有什么可感叹的?难道你还能阻止自己长大?”
“我多想自己永远停留在29岁啊。只要一直29岁,就永远不用面对三十而立的问题。毕竟我没车没房,没有男朋友,孤独终老怎么办?”
三十岁是进社会后离青春最近的一个年龄段,这个“最近的距离”的关系使三十不立显得更为残酷。
最近我看了一个电影《29+1》,里面的女主林若君就像广大青年的一个缩影,毕业以后出社会工作,越忙越茫,越忙越觉得自己和身边的ABCD变得一模一样。压力让她越来越窒息,终于在29岁的时候,她从生活中猛然抬头,却发现人生好像被自己搞砸了——挣一份不多不少的薪水;和父母关系不咸不淡;和男朋友不痛不痒。人生让工作生活格式化了,事业、家庭、感情一事无成。让人沮丧无措的“三十不立”。
电影里的她像极了每一个面临着30岁的我们:觉得自己还没长大,但生活的压力扑面而来,而你自己都不清楚为什么走到了这一步。
焦虑的不仅是你,全世界都很焦虑
早上打开小红书看到了之前只有少数人才能看到的世界:财务自由、豪宅名车、环游世界……
低头刷了一下朋友圈:别人又做出了一个爆款案例,别人又签下了一个百万大单,别人设计的作品又拿了大奖,别人......
职场上,95后开始管你叫阿姨了,同事好心地帮你揪掉了一根白发,岁月这把杀猪刀,已经让你感觉自己快闭经了……
到了30岁,“成功”的定义就越具体,随时都有各种“30岁的人应该达到的生活状态”来提醒你:“拖后腿了吗?”
公众号总是给你推送:“30岁了,你还没有财富自由吗?”“30岁还没有坐上管理岗位的人,都怎么样了?”……
现在获取信息如此便利的时代,比较更成了一件非常简便的事情,越当别人的30岁和你的30岁不一样的时候,当世俗定义的30岁跟你想要的30岁不一样时,很难不焦虑:“为什么只有我的生活是这样的?”“为什么只有我一败涂地?”
不过,这种焦虑并不是30岁人独有的。20岁、30岁、40岁的人同样这么焦虑。
卢梭在《爱弥儿》里说过:“所有痛苦的感觉都与摆脱痛苦的愿望密不可分,所有快乐的观念都是与享受快乐的愿望分不开。所以,所有愿望全都意味着一种需求,而所有的需求都是痛苦的。因此,我们的痛苦正是产生于我的愿望和能力的不相称。”
你30岁的痛苦和29岁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不过是你自己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对自己命运的不甘在30岁这一年特别突出而已。
三十而立算什么,接受自己的焦虑,不要视他为洪水猛兽。
毕竟今后还要面对中年危机、老年危机,人生的进度条这么长,可别在第一关就倒下。
按自己的时钟来,别急着合并同类项
我们都知道,“三十而立”是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那么,三十而立,到底要立什么?
父母说:三十而立,就是要成家。三十岁的女人可不好嫁了,三十岁的男人该有个家了。于是催婚的浪潮在30岁时达到了高峰。
领导说:三十而立,就是要升职。三十岁还没月入过万就是loser,三十岁还不是管理层就是职场废物。于是升职加薪的压力在30岁冲上临界点。
总而言之,在他们眼里,三十而立=成家立业。
不过孔子已经是两千多年前的人了。两千多年之后,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不禁想问,现如今的“成家立业”和两千多年前还一样吗?
过去的婚姻是一种结果,现在的婚姻是一种选择;过去在单位熬出头就可以当领导,现在996才是最大的“福报”;过去国家分配房子,现在年轻人一年工资买不了北上广一平米……
时代变了,三十而已的观念却死死压在年轻人身上,这是不是有点过分了?凭什么要按照营销号里描述的“标配”生活来检视自己的人生呢?
30岁,要立的是什么?
30岁重要吗?重要。但人生的哪一年,哪个时刻不重要呢?
三十而立,真正要立的是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然后制定自己的计划去实现它。而不仅仅是接受别人给你的生活,不仅仅是接受别人给你的选择。
在这里,我有3个感悟,想送给自己自勉,也想分享给你们:
1、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如果你随大流,20年后某天你醒来,你可能会纳闷到底发生了什么:你是怎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不是说在宽泛意义的事情,而是它对你意味着什么?你为什么做它?到底为了什么?这听起来像老生常谈,但这个被称为中年危机的“有一天醒来”的情况一直就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不要回避挑战自我,不要否认欲望和好奇心、怀疑和不满、快乐和阴郁,它们可能改变你预设的人生轨迹。这个世界的深广远超你现在想象的边际,这意味着,你自身的深广也将远超30岁的你现在的想象。
2、尽力去抵抗被灌输的价值观
去抵抗我们社会给予了过高奖赏的那些卑怯的价值观的诱惑:舒服、方便、安全、可预测的、可控制的。无论面对的是跟那些他人对年龄的偏见,还是自己内心的纠结,挣扎着去获得更多可能性,才是让一个人保持闪光的关键。
大众传媒发明了很多词语:“初老症”“佛系”“剩女”……好像你可以轻而易举就被概括了,被归类了,什么新的名词就都可以往自己身上套。蒋方舟说:“在了解自己,成为自己之前,不必急着和他人合并同类项。”
3、尽力消除对失败的恐惧感
是的,你会犯错误。可那是你的错误,不是别人的。你将从错误中缓过来,正是因为这些错误,你更好地认识你自己,成为更完整和强大的人。
是的,你会失败。30岁失败好像比20岁要承受的压力更多,但你要庆幸,自己在30岁就已经汲取教训了,这意味着你不必在40岁、50岁再踩这个坑。你还有大把机会重来,不必害怕。你应该害怕的是你试都不敢试,失败都不敢失败。
电影的最后,出租车司机说:“人长大了要解决问题。那就一个个去解决吧,解着解着,整把锁就打开了。”
三十而立的“立”,不是建立社会属性标签的堡垒、不是站经济基础上的独立,而是成为一个不需依赖工作、物质、伴侣、社交来证明/逃避与自己独处时的不知所措、清晰坦诚而完整的自己。
人生的剧本从来没有人事先写好,每一步的动作都会影响后面的结果,既然如此,就走着瞧吧。自己觉得什么是对的,就去做吧,毕竟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人生的精彩方式更不是固定的模式。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猎聘(ID:liepinwang)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