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大咖

管理者很难做到“既当爹又当娘”

分享到:
 领教工坊 • 2020-12-16 11:04:13 来源:领教工坊 E6373G0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2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杰米·罗卡  来源|领教工坊(ID:ClecChina)

我认识一名企业家,他们公司的营销总监岗位一直不稳定,十年换了十多个,甚至很长时间存在岗位空缺的情况。

我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这个岗位太难招了,懂管理的不懂市场营销,懂市场营销的不懂管理,既懂市场营销又懂管理的人,又和公司企业文化很难融合,或者薪资很难谈拢。

这位企业家遇到的难题其实我们公司也深有体会,相信很多企业都遇到类似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企业过度依赖管理人员个体,而忽略了企业和部门的组织能力建设。

大部分中小企业只对部门负责人制定绩效,而没有制定部门组织绩效,把部门负责人的绩效等同于部门绩效。

这就导致了对部门负责人个体的要求特别高,他必须是专业、管理等各方面的全才,而这样的人才是市场上的稀缺资源。

管理者很难做到既当爹又当娘

传统的人力资源总是希望招聘到全才,部门负责人最好是专业能力、管理能力过硬,价值观与企业文化也很契合。

如果把部门负责人比作一个家庭的父亲,我们希望这个父亲是全能的爸爸,他既能给家里挣钱,又会做家务事,还会花时间教育孩子。显然这样的父亲现实中很难遇到。

如果企业在管理中,能把专业和管理职能适当的分离,部门老大侧重于专业经营和管理,而HRBP协助部门负责人,重点做好部门组织建设,这样就可以减少管理工作对部门一把手的压力,让他们腾出更多精力在业务上发力。

回到文章开头那位企业家朋友遇到的难题:营销总监岗位如何招聘到一位全面的人才?

市场营销需要的是感性思维,部门管理需要的则是理性思维,想让这两种思维聚集在一个人身上,自然是很难。

我们不能让部门负责人既当爹,又当娘。这样全能的爹找不到,怎么办?

我认为可以把应该由娘做的事,就交给娘去做。

彼得·德鲁克说:

组织就是要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要通过分工让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来达成组织的目标。

很多企业之所以把管理和业务所有工作都交给同一位负责人去做,缘于他忽视了业务绩效和组织绩效是可以适当分离的。

好绩效是怎么“生长”出来的?

大部分的领导只关注KPI本身,美其名曰以结果为导向。

绩效管理就像果农种果树,如果果农只关注苹果本身,果树是结不出好苹果的。

要想有好的收成,果农要关注树枝、树干、树根,甚至土壤。

3

▲组织五力评估模型

我把KPI绩效管理分为五个阶段。

1、

绩效考核只关注结果

这个阶段以结果为主,对员工的其它行为不太关注,口号和理念是“以结果为导向”。

为了让绩效管理工作回到帮助员工成长的本质,在莱绅通灵,绩效管理分为七个步骤:

●  1.共识

●  2.制定

●  3.分解

●  4.辅导 

●  5.反馈

●  6.评估

●  7.激励

2、

关注达成绩效的行为和策略

组织对达成绩效的行为和策略进行探讨,并且对行为和策略这些前置性指标进行评估考核。当员工对达成目标的策略和行为有了共识,就有利于KPI的达成。

莱绅通灵每年每个季度,都会通过领教工坊GSA的工具,对公司的G(目标)进行确定。然后再对达成每个G(目标)的S(策略)进行讨论确定。

G目标=S策略×A行为

确定了S后,我们再探讨并确定达成S的A(行为)。最终,部门的所有员工只要锁定目标G,坚持执行行为A,就可以了。

3、

对人才进行系统评估

做任何事都离不开人才,要达成部门绩效,更是离不开合适的人才。

可是到底什么是人才,不同的企业对人才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真正符合企业的人才一定不是单项维度的,所以企业需要有一套符合自身行业特点,企业发展阶段和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人才评估系统。

莱绅通灵珠宝的人才评估系统是“人才评估五力模型”,从这五个维度对人才进行全面评估:

●  使命力

●  破局力

●  人才裂变力

●  模型力

●  行动力

有了可靠的人才评估系统,就可以对人才进行有效和系统的评估,选出公司需要的人才,淘汰不合格的员工。

4、

组织和激励系统的完善

绩效的达成离不开组织内员工的职能匹配和相互协作,更离不开中长短期员工的激励机制。

组织是个系统,系统能正常运转,离不开子系统的完备。

就如一辆汽车,光有发动机是不行的,还需要电子系统,制动系统等各系统完备,并且它们相互协作才能发挥发动机的最大性能。

同时发动机也是其它子系统的协作系统之一。

当部门绩效出现问题时,领导者要关注组织的职能系统是否完备?职能与职能之间配合是否协调?

要想让员工工作有持续的动力,离不开持续的激励。

现在流行的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管理模式,海尔张瑞敏发明的人单合一模式都是非常好的激励系统。

他们的核心就是把企业打造成一个平台,把各部门划小核算单位,让这些小组织在企业这个平台上“自主创业”,多劳多得,成为自己业务的经营者。

企业提供品牌、商品和其它中台和后台服务。

5、

文化和心智培育

文化和心智构成企业的基因。

吴军在接受刘润采访时说,基因翻译过来叫做“创始人的作用”,这个理论在1942年左右就被提出来了。

它指的是,任何一个组织在形成过程中,都会受到早期创始人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且这个影响持续的时间还很长。

比如,美国建国距今已经200多年了,今天你去到波士顿地区,还是能够感受到当时来自于英国清教徒移民的文化,这几乎很难被其他文化所融合和改变。

公司的发展其实也同样,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创始人意识形态所限制的。

比如,一家公司一开始的核心成员有十几个人,他们的价值观和做事方法是相同的,那么慢慢吸引进来的人,他们的价值观和做事方法也都类似。

也许有一些人不认同这样的价值观和做事方法,但经过几轮迭代,他们也会主动或者被动地被筛选出去了。

慢慢地,这样的价值观和做事方法就会被强化和固化,最终形成这家公司独特的基因。

基因不是表面上所做的业务,而是内在的价值观和做事逻辑。

比如,IBM一开始做制表机,后来做计算机,再后来干脆直接卖服务,虽然表面上,他的业务变了,但这其实都是在同一个to B的基因之下,生长出来的不同能力。

再比如,微软一开始做PC,后来又做云计算,它的基因变了吗?其实没有。

直到今天,微软在世界各地(除了中国,中国是个特例),做的都是to B的业务。

它的Windows、office等系统,是面向企业用户的。在美国,微软会统计你的企业有多少张办公桌,按200~400美元/桌收费。

因为要满足不同公司、以及同家公司上上下下的所有需求,所以微软的Windows、office等系统,功能非常强大。

而苹果公司,一开始做的就是to C,面向的是个人用户。因此它的功能并不一定最多,但更关注颜值,更关注体验。

微软和苹果之间基因的区别,其实从创始人盖茨和乔布斯本人身上就能够看出一二。

盖茨从一开始,就想通过微机挑战IBM这个权威,面向的是企业用户。而乔布斯,他一直强调艺术和技术的结合,面向的是个人用户。

公司的长期发展,会持续受到早期创始人意识形态的影响。这就是企业的“基因论”。

莱绅通灵的企业文化包括:使命、愿景、价值观和做事的心智模式。

3

▲组织五力评估模型

部门一把手作为“家长”除了负责全面工作,重点是做好业务工作。

而推进业务这个果实的达成,要从发展员工企业文化、组织/激励、人才评估、GSA分解等基础工作开始。

这些工作很大一部分可以交由HRBP主导完成。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各部门的企业文化、组织/激励、人才评估、GSA分解都具有相似性,虽然每个部门业务不同,会有一些差异,但是同构性更大。

因此,企业是可以规模化地培养出HRBP人才的。

当解决了部门基础组织管理工作,就可以让负责业务的“父亲”轻装上阵。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业务负责人可以做“甩手掌柜”,一点组织工作都不做。而是强调业务负责人可以通过团队和分工去完成组织工作。

当组织的土壤、树根、树干、树枝都十分健康,结出丰硕的果实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把部门当成一个企业来经营

每个部门都是公司的一个器官,它就如同一个小公司。部门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有其自身的使命和任务。

我在公司里要求所有部门在讨论和制定KPI目标时,都要回答彼得·德鲁克关于组织的五问:

●  我们的使命是什么?

●  我们的客户是谁?

●  我们的客户重视什么?

●  我们追求的成果是什么?

●  我们的计划是什么?

当部门的每个成员都能认真地思考,并且正确地回答了这些问题,相信他们的工作一定会是卓有成效的。

企业关注组织能力建设,是一个从虚到实的发展,再从实到虚追问的过程。

以结果为导向,直接关注KPI的“果”的追求,和通过组织能力建设,达成绩效的“果”,这两者就好比西医和中医的区别。

之前听人说过一个例子:

假如鸭子因为池塘的水污染而生病,去医院治疗,西医让鸭子吃药治好它的病,可是因为水还是有问题,鸭子回到水塘会继续生病。

而中医不仅给鸭子治病,还会找到鸭子发病的原因,把水塘的水治理好。

我们发烧去看西医,西医直接就是吃消炎药、退烧药。而中医会给病人进行调理,甚至对病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进行改进。

西医看似治病快,但是很难根治。中医虽然慢,但是治疗的更彻底。

好的KPI结果,都是从好的组织里“长”出来的。

我们与其急功近利的盯着结果,不如放松心情,从松土、育苗、施肥、除虫、去枝开始,用长期思维去获得丰硕的果实。

作者:沈东军,领教工坊组员企业家,莱绅通灵创始人,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后,澳门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博士,香港科技大学EMBA,比利时国王勋章获得者。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领教工坊(ID:ClecChina)

本文来源领教工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23 q0 我要投稿

分享:
标签: 管理 员工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