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大咖

请不要将管理打入鄙视链底部

分享到:
 管理思考录 • 2020-12-17 14:46:16 来源:管理思考录 E7124G1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2

(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刘昶  来源|管理思考录(ID:o-liuchang-o)

管理是20世纪的成功故事。

——彼得·德鲁克

管理一词在以往总被认为是沉闷枯燥、机械呆板、拘泥束缚的。但 现在,请允许我给出一个更为全面、更为准确且更为圆满的“管理”定义:管理是人类为达到预期目标和造福社会而进行的安排与行动。

——汤姆·彼得斯

导语

以下文字出自“正视管理”一文,因为篇幅过长,拆分为四节,将陆续更新在本公众号上。所谓“正视管理”,是希望实践者正眼看管理、正确看管理。

本节提出管理是重要的,当管理者不再“肢解”管理,才能更好地理解管理的重要性,并做好管理。

在第二节中,将通过一些故事、研究、实验等内容说明管理的重要性,并指出即使是基础管理可能帮助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甚至是持续的竞争优势。

在第三节中,将从环境、经济、社会、人文等更广阔的视角出发,进一步说明管理的重要性。

在最后一节中,我们应该抓住数字化的契机,进行管理创新,创造更好的管理,在成就“管理”的同时,成就每一个人!

打入鄙视链底端的管理

 “管理”这个词,在一些人看来,已经过时了,甚至令人讨厌。小红书创始人瞿芳曾说,她特别害怕“管理”这个词。马云则认为,“一般是出了坏事才要‘管’,出了乱事才要‘理’”。给我的感觉是,管理成了只是用来处理坏事、乱事的,像是“打手”。

为什么人们不喜欢“管理”?祸根在现在管理学诞生的时候就埋下了,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将工作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有思考、协调方面的,一个是执行、操作方面的,所谓管理,是指前者。泰勒的区分,贬低了行动,抬高了管理。人喜欢管理他人,但不喜欢被他人管理。自然,管理为人所厌恶。

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亨利·法约尔提出管理五功能论,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而在明茨伯格看来,所谓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不过是控制的统一反复。那么,谁会喜欢被控制呢?

在管理沦为人们所轻视、厌恶的对象的过程中,或者说被打入鄙视链底端的过程中,“领导力”给了最致命的一“刀”。

亚伯拉罕·扎莱兹尼克、沃伦·本尼斯、约翰·科特相继在1977年、1989年、1990年对管理与领导进行了区分。一个流行的说法是:领导者做正确的事,管理者正确地做事。

泰勒的区分,导致管理因被抬高而遭人讨厌,而上述三位学者的区分,导致管理因被贬低而遭人嫌弃。无论这是不是他们的初衷,事实都已经造成。在很多人眼中,管理就意味着单调、枯燥、无趣、规则、刻板、控制、官僚、底线,自然不招待见。

在管理的“坠落”之中,“战略”也无情地“捅了一刀”,其手法与“领导力”一样。“战略”也宣称它要做的是正确的事。例如曾任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志平先生说:“战略与管理是两码事,管理再优秀也代替不了战略,再高明的管理也只能算作战术。”“管理者是将才,是战术家,处在执行层面。”

如此打击“管理”似乎还不解气,创业、创新也不甘示弱,施之以拳脚,最近看到“组织行为学”也这么干了。这很有趣,像极了“五官之争”的笑话,眉、眼、耳、鼻、口都觉得自己最重要,可是不妨问问五官,你们可以不要脸吗?

别再互掐,管理是个整体

管理是一个整体。企业之成败,是管理作为整体的多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战略、组织、领导、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和生产运营等等,其相关关联的整体,我们谓之管理。

当然,如果可以找到一个更好的、大家可以接受的词,我们可以将“管理”这个词弃之不用。而如果这个新词还没有出现,无论是否喜欢,那么都必须继续使用“管理”这个词。否则没有“总称”,各因素均分而谓之,那么只能导致失衡的管理,进而带来失败的管理。

顺便说一句,现在在探讨和探索管理创新时,基本是针对管理的某一方面的创新,或者罗列各个方面的创新,但若要真正实现管理的创新,需要针对管理整体进行创新,将管理的各个方面联结起来,成为具有一致性的整体,否则就可能出现各种创新冲突、打架、不兼容的问题。

领导力固然重要,但是过度强调领导将导致一系列问题,例如领导者的自负与英雄主义,导致企业,就期待伟大的领导者出来创造奇迹;忽视或者说不懂现实的复杂性、微妙性,痴迷于构建宏大的愿景,看似高瞻远瞩,实则荒唐可笑。

对于领导者倒是一件好事,因为推掉了一些系列的辛苦活儿,不用深入现场,不用弄脏自己的手。反之,过度强调管理,则会陷入细节,见木不见林;沉迷效率,失去方向;缺少激情,动员不足,等等,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自然引出了战略的问题,战略是哪来的?明茨伯格说得精彩,他说:“战略不是上帝刻在西奈山上的石板圣经,搬下来就能执行;战略是世上拥有经验与能力的人透过细节看到总体,学习而来的。单单停留在理论层面,比一头扎进实际事务好不了多少。”执行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今日之战术,待到明日即可能成为战略。

这又可引出组织的问题,因为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的一句话深入人心,即结构跟随战略。人们记住了这句话,还成为日文版的书名。由此,人们认为战略比组织重要,但是我们要知道,钱德勒是企业史大师,这是他基于对特定时期下特定战略(产品多元化)与特定组织(事业部制)的研究而得出来的结论。他本人也承认,组织结构是可以对战略产生重大影响的。

后续历史是,当越来越多的公司看到事业部制及多元化战略的价值之后,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掀起了并购热以及非相关多元化的热潮,这时其实是结构在影响战略。还有一个我们学熟悉得了例子,就是微信的产生,它源于腾讯的组织结构。

组织与战略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就像明茨伯格的比喻所说明的,它们是左右脚的关系,一个脚在前,一个脚在后,然后前脚变成后脚,后脚再变成前脚。所以,如果我们过于强调战略,就会忽视组织的设计,而好的组织是可以产生新战略的。

领导力、战略、组织……都是重要的,当且仅当它们承认自身是管理之一部分时。也只有当它们“携手”时,才能发挥自身更大的价值。

免于“肢解”,获得“理解”

研究者出于研究的需要,不得已“肢解”了管理,而有意无意地夸大了单一因素的重要性。

关于这个问题,明茨伯格在谈到医疗健康管理时,有一个有趣的比喻,他称之为“粉色的牛”。在他看来,当人们在解剖医疗管理这头牛的时候,会给牛的各个部分起名字、做分类,从而建立起一套知识体系,但是没有这些名字、分类和知识标签,牛的各个部位也能自然的协同合作。对于医疗健康事业,必须将其视为“一头活生生的、整体的牛”来管理。

我相信,私募巨头黑石创始人苏世民会认同这一点,我看到在他总结的十大管理原则中,就有这么一项:“企业的一切要素都相互关联。企业如果要取得成功,那么每一个部门既需要独立运转,又需要与其他部门顺利协作。系统中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造成亏损或破产。”

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是一项全面性的工作。作为管理者,只有将管理视为一个整体,将被“肢解”的各个部分综合起来,才能真理理解管理及其重要性,才能建立“管理感”,做好管理并体会到管理的重要性。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管理思考录(ID:o-liuchang-o),作者:刘昶

本文来源管理思考录,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16 q1 我要投稿

分享:
标签: 管理 职场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