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大咖

包政:要想成为企业的优秀中层管理者,先从认识清楚中层管理的职责开始(中篇)

分享到:
 包子管理学堂 • 2021-11-13 16:00:34 来源:包子管理学堂 E16555G0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1

作者|包政    来源|包子管理学堂(ID:bosstanwx)

编者按:

组织起来的意图和意义,在于谋求系统的有效性,包括创造顾客,超越对手,发展自我,用同样的资源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成果或利润。组织起来不仅仅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系统的有效性既是实现使命愿景的保障,也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手段。系统的有效与否,会影响到一个人参与分工并被组织起来的动机,影响到分工与组织化的程度。可以说,一种瓦解组织的力量,始终伴随着组织的发展而发展。只有持续地使系统有效率,才能够平衡这两种力量,避免组织的瓦解或企业的衰退。

 中层管理的职责:使系统有效率

一、过去的系统及其有效性

使系统有效的首要任务,是分工与组织方式的选择及整体布局。这是系统功能或能力发育的基础或基本条件。而不是策略招数,也不是激励和约束员工。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只有有了系统的能力,才谈得上能力的应用,即策略;只有有了整体的布局,才谈得上员工的激励和约束。

系统的有效性或企业系统的整体有效性,主体内容就是业务经营模式的有效性,或者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有效性。分工与组织方式的依据是业务经营模式,并有助于业务经营模式的发展。反过来,业务经营模式必须找到分工与组织方式的落脚点。两者相辅相成。

工业化是从产品的生产活动领域开始的,是从生产过程的劳动分工开始的。通过劳动分工的深化,提高产品生产过程应用知识、技能、经验、技术和机器的能力,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所谓以机器代替人力或以自然力代替人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能和产量。形成了产品经营模式,形成了独特的盈利模式。这种模式与供不应求的市场特性相对应。

与此相对应,分工的方式主要是围绕着产品的分解展开的,形成了以零配件加工为特征的工位、岗位或职位。组织的方式主要是围绕着生产工艺流程进行的,或者说按照制程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体化的状态。职位的担当者完全融合到了产品的加工过程之中,成为制程中的一个要素。在此基础上形成管理部门或机构,形成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形成所谓的系统。

管理人员的存在价值,就是让系统持续不断地满负荷运转。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用“整分合”原理梳理制程。这是空间安排,同时用计划把控时间进度;并努力消除一切浪费或多余,把一切与最终产品或成果无关的事情视为浪费或多余,包括报废、次品、返工、停机、窝工、偷懒、打架、聊天、事故、失衡、偏差、无序或混乱,等等。衡量系统有效性的三个指标质量、成本、交货期。

流水生产线的问世,尽管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但是分工方式与组织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改变的只是物理平台或工厂布局,从原来的工艺专业化的工厂布局,转变为对象专业化的工厂布局;并且用机械化连动装置,把各工序衔接起来连续作业,以代替时间进度的控制。整个系统变成一台庞大的机器,一台加工产品的联动装置。 

二、现实的系统及其有效性

随着规模的持续扩张,供求关系开始逆转,争夺市场争夺消费者或用户日趋激烈。谁失去了市场,谁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追求利润逐渐被追求市场份额,追求现金流量所取代。利润导向就变成了市场占有率导向。企业必须极尽全力,调动所有资源,使尽浑身解数,扩大地盘或市场份额。否则,庞大的生产系统及其产能和产量就是成本,就是压垮自己乃至摧毁自己的力量。

这就是德鲁克说的,营销和创新是企业的核心职能,即创造顾客,以维持企业再生产循环和社会再生产循环。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工业社会已经意识到市场调节机能已经失灵。现实的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在过剩的情况下,继续扩大产能和产量。经济学家企图通过扩大需求去解决供求背离的问题,管理学家企图通过刺激消费的营销去解决企业生存问题。

凡此种种,导致企业的业务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过去的产品模式转向现实的企业经营模式。与此相联系,企业的人员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知识工作者成为企业的主体,或者说脑力劳动者取代了体力劳动者成为企业的主体。

分工方式和组织方式变了,它们的对象是事情而不是物品。如果是物品或产品的话,它的质与量的规定性是可以明确的,并可以通过标准化的手段,连接成一个整体,所谓一体化。如果是事情的话,工作的结果无法标准化,分工之后就难以形成一个整体。

再加上顾客的需求复杂多变且处在心理状态,难以弄清楚谁是顾客,他需要什么,以及他认为有价值的是什么?等等。仅市场需求或营销方面,企业就有做不完的事情,何况还有产品研发或创新方面多如牛毛的事情。

按照德鲁克的观念,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何况我们还没有学会对知识劳动的管理。他认为知识劳动本质上是自我引导的,有赖经理人员在管理上的有效性。这种管理上的有效性在于经理人员的自我管理,以及自我的专业性和职业性的发挥。经理人员应该象营销人员那样工作,多用说服教育的方式,而不是行政命令的手段,把处在高度分工状态下的人员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等等。

不妨把这称之为“管理工作营销化”,意思是把内部的管理变成了一项营销工作。确实有这种说法,即内部营销,把流程中的下一个环节或下一个部门当作客户。类似丰田公司的做法,下道工序就是用户。与此相对应的是,外部的营销管理化,或“营销工作管理化”。

德鲁克这个思想,有利于发挥企业经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每一个普通员工的职业自由度或自由意志。可以肯定,这对职业经理人的要求很高,高阶位的经理人也许做得到,中低阶位的经理人一般都做不到。

现实中的绝大部分企业,遵循的是专业化分工的原则,把知识工作者分配到各专业化的部门或科室之中去,形成了研产销这类的专业化部门。各个部门及科室依据各自的专业特性,去承接或应对各种纷至沓来的各项事情。与之相对应的组织方式,各种计划或行动方案,以及没完没了的协调会议。

三、分权制组织

为了减少组织方式上的复杂度,并最大限度地释放经理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有了分权制度,包括纵向分权和横向分权。据说分权制度是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的首创。当时的称谓是,集中政策下的分权管理。现在人们统称为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

纵向分权就是把日常经营管理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分离。执行委员会(即日常经营管理团队)及其辅助决策机构,主要是通过信息、人事和财务职能,按照事前约定的计划和行动方案,对系统以及业务单元的运行状态进行监督、评估与调控。并决定资源配置的规则和方案。

在执行委员会中,实行“执行总裁负责制”,在董事会认定的权限范围内,执行总裁一个人说了算。其它执行副总裁都是助手和外脑,受执行总裁的节制。其它辅助机构也都必须听命于执行总裁。不设分管,避免执行副总裁或辅助机构主管,对执行层的干扰。确保命令指挥和请示报告线路单一且清晰,确保执行总裁能够掌控全局,掌控价值创造的全过程,所谓“左右管到边,上下管到底”。

执行总裁要想更好地履行职责,必须努力积累经验数据库,在一系列事件的经验基础上,形成例常性决策规程,放权让各事业部或业务单元自行决策,逐渐使之提高自治的能力。这个过程也称“有序放权”。

横向分权就是按照三个维度,即地区、客户和产品,划分事业部(或业务单元),以降低价值创造过程的复杂性程度,确保事业部长的能力,与经营的规模和范围相匹配。有人说,事业部的大小应该是一个人够得着的范围。

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与经营业务不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职能,比如,基础性的研究,规范性的生产制造,以及通用性的服务和支持功能,可以从事业部或业务单元中逐渐转移出来,进入企业的公共资源平台,以进一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所谓“不完全事业部”。

四、系统的内在统一性

系统的内在力量,与集中配置资源在哪个方面是有极大的关系,所谓针尖顶破天。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任何领域的突破并达到极致或顶尖,都是非常困难的。系统内在的统一性,强调的是如何集中配置资源在一个领域或一个方面并达到极致。只要能达到极致,你就有内生的力量,就有存在价值,就能够活下来。否则,在赢家通吃的社会,你很有可能就被淘汰。

亨利.福特曾经说过,工业技术具有内在无穷的力量。他也曾经是这方面的受益者,他的T型汽车一度卖到250美元。在T型汽车推出之前,同类的汽车要卖到2500美元。同时代的很多人想象不出来,这车价是怎么生产出来的。都以为他疯了,以为他是在恶意倾销。

可以说,技术就是生产力。有很多的实业家都是技术的崇拜者,比如,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还有日立公司的小源浪平,还有惠普公司,等等,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然而,在另一端,有对市场十分重视的企业家,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比如,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IBM公司的沃森。在日本,有“技术的日立,买卖的松下”之说法。

有意思的是,这两类实业家,谁也不买谁的账。索尼与松下是死对头,盛田昭夫强调只有技术才是财富的源泉,他曾不点名地批评松下仿制索尼公司的产品。本田宗一郎曾经说,向神圣的消费者请教,那是混账话,我们是专业人士,我们才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惠普公司的老板也曾经这样说过,只要我们的工程师喜欢消费者就一定喜欢。沃森的话正好相反,是顾客给我们付钱,我们要在服务上独步全球。

崇尚技术的公司相信,谁掌控了核心技术,谁就能号令天下,在技术背后存在着上帝的力量。重视市场的公司相信,得消费者得天下,顾客就是上帝。所以,德鲁克会说,企业要有内在的统一性,或统一于技术,或统一于市场。

无论是技术还是市场都是系统发展的动力。似乎技术更像是一种推力,市场更像是一种拉力。可以肯定,没有什么因素,比技术的进步以及市场的发展更重要的了,企业必须在技术或市场下功夫,谋求系统的持续发展。

统一于市场,并不能理解为“以市场为导向”,统一于技术,也不能理解为“以技术为导向”。这里强调的是,通过集中配置资源,提高获取技术或市场的能力。据说,佳能公司在技术上的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20%以上。可口可乐公司在市场上的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30%以上。

提高获取技术的能力与提高获取市场的能力都只是手段。目的是要缓解供求之间的矛盾,维持“创造顾客、超越对手和发展自我”三者的平衡,谋求企业的持续发展。 

五、未来的系统及其有效性

人们从生产作业系统当中,获得一个很大的教益,这就是通过标准化、规范化、模块化和IT化,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秩序和效率。

1992年《培思的力量》(PACE)一书出版,使知识劳动的分工方式与组织方式有了新的发展,提出了一套产品研发过程的标准化程序,并成功的应用到了企业实践,如IBM与华为的IPD。

基本方法就是,把一件件实践案例或实际发生的事件进行分解,把完整的产品研发过程细分为流程、阶段、任务和活动;然后对每一个细小的活动进行标准化,包括该活动的投入和产出的基准或摹本,即经验数据,以及活动的程序、方法、工具、作业量和责任人,等等。

就像一件产品一样,被分解为数以千计的标准化的零配件。研发人员也就成为若干项活动的担当者,若干项活动等组合就是所谓的职位或岗位。这就是研发人员的分工方式。组织方式也很简单,就是按照研发项目的计划,以及所需要的活动与时间进度,把研发人员安排进去。

整个研发项目的流程,主要是依靠经验数据库和专家库的支持,无需通过经理人员及其频繁的协调会。随着经验数据库和专家库的不断积累,研发项目的流程更加畅通,通过各环节的时间更加精准。从而使专业化的部门与流程化的项目协调起来了,每个研发人员都可以在部门和项目之间自由流动,形成了矩阵制的组织结构。打通了从市场到研发,再从研发,经过生产,到市场的全过程。由此形成了两条价值链,一条是产品生命周期管理链,另一条是产品供应管理链。前者用于适应市场的变化,后者用于响应市场的需求。

可以推想,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企业内部的很多职能,包括一些专业化的部门,将作为公共资源进入企业内部的互联网平台,而原来的事业部或业务单元,将进一步裂变为一个一个的功能型团队,或任务小组与项目团队,直接面对消费者或用户,走进顾客的价值链,成为供求一体化关系的组织者,进而成为企业内部价值链,乃至于供应链第三方技术和第三方产品的组织者。这些直接面对市场的功能型团队,最终会蜕变为营销团队。

未来,在数字化星球上呈现的景象是,社会社区化,企业也社区化。分工与组织方式,将依据需求的任务或项目展开。

编者按: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包子管理学堂(ID:bosstanwx), 作者:包政,包子堂创始人,人民大学管理学教授、博导,清华大学EMBA营销讲席教授,《华为基本法》主要起草者之一,深度分销和社区商务理论的开创者,中国德鲁克思想研究的权威。

本文来源包子管理学堂,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10 q0 我要投稿

分享:
标签: 管理者 职责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