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作者|陈后圣 来源|陈辞令(ID:CCL2019-00)
你一定听过一句话: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但你有没有思考过:怎么样才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比如,当你在团队面前激情昂扬地描绘未来愿景、规划时,下属却昏昏欲睡,甚至背着你抱怨连天?
比如,你的孩子写作业总是拖拖拉拉,你比他还着急。
这一切,都和一个词有关:动机。
不了解动机,我们就无法管理自己,更无法影响他人。
我总结了关于动机的几个底层思考,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1、审视行为背后的动机
我们每天的行为背后都有些某种动机,只不过有一些动机已转化为日常习惯,不易觉察。经常审视我们某些行为背后的动机,更能帮助我们认清行为与目的本身,防止出现“走了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这种情况。
2、成大事,靠内在动机
动机分内在外在动机两种类型,区分内在动机还是外在动机,最简单的标准是:当一件事情,外界给你的动力(规则、要求、奖赏、金钱、名誉、地位)不存在时,你是否会继续坚持做这件事情。
大成就的人,一定是内在动机驱使,而非金钱、荣誉外在动机,想想马斯克、比尔盖茨、任正非、曹德旺就知道了。
3、 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仿佛一个跷跷板
一方面,外在动机会削弱内在动机。
一个老人住在一所房子里,每天都有一群小孩在院子里吵闹。老人想了一个办法,第一天给每个小孩子1颗糖并跟他们说:“明天过来使劲闹,爷爷就再给你们糖”。
第二天小孩子们又过来吵闹,他们如愿以偿的得到了糖,第三天孩子们又过来吵,老人却不给他们糖了,小孩子就说,你都不给糖,谁来帮你吵,于是他们再也不来了。
这种现象生活中比比皆是。任何行为一旦和钱挂钩,我们的动机就会被其所吸引,对行为本身的关注就会降低。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有强烈的内在动机,则对外在动机(金钱、荣誉等)需求更少,想想我们保家卫国的革命先烈就知道了
4、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是没法直接激励一个人的
我们采取的激励行为,需要人们自己做一个理解、转化、评估,作用到自身,才可能成为有效激励。
这个理解和转化过程非常复杂、千人千面,且大部分激励行为会让对方感觉到我们是在控制,而这必然会产生博弈。
那应该怎么做呢?
好的问题不是“我如何才能激励他”,而是“我该创造什么样的环境或条件,让他能激励自己?”
我们应该明确给予他人激励时的真实意图,而这很可能通过他们给予奖赏的方式和措辞来体现。
5、社会关系结构会影响激励的有效性
我们所有人都发现自己处在不同的关系中,这些关系在地位、权力或控制方面存在差异,具有“一上一下”的结构,即一方处于优势,一方处于劣势。
如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经理和员工的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等等。
这种“一上一下”的社会关系结构,让激励变得复杂。我们既要追求个人自主,又要支持另一方的自主,能否在其中取得微妙的平衡,会影响激励的有效性。
这种社会关系如果处理不好,非常容易走向控制与放任的两个极端。
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经理还是员工、老师还是学生,要真正激发他人、激发自己,我们就必须超越这种关系。
6、激发内在动机的三个要素
按照自我决定理论,要激发一个人的内在动机,就需要满足人们3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胜任、归属。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瑞安和德西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有关动机的认知理论。他们将人的行为分为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
自我决定行为就是个体主动愿意去做的行为,比如玩自己喜欢的游戏,看自己喜欢的书。此时,自我在动机过程中,发挥着能动的作用。这种能动性可以激励和维持个体的行为。比如,当我们玩游戏时,可以连续玩很久,以至于忘了时间。
非自我决定行为则是受外在刺激的控制。表现为不得不做。一旦刺激停止,个体动机也就相应停止。比如,如果学习是非自我决定行为,那么很多人在离开高中之后,就再也不会主动学习。
德西十分强调自我的能动作用,有机体在争取自我决定行为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在争取自我决定感,自主性,他人归属感,以此来满足胜任感,自主感和归属感。
作者陈后圣介绍:前世界500强职业经理人 、MBA智库&前瞻网&商业新知等知名平台签约作者、个人成长教练、目标管理专家。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