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大咖

吴伯凡:所谓智能,其实就是要重做大脑

分享到:
 笔记侠 • 2023-03-20 17:00:58 来源:笔记侠 E8291G0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

初级笔记达人 | 拾画

轮值主编 | 智勇 责编&值班编辑 | 少将

内容来源:机械工业出版社,商业阅读新风向2023年度知识发布第2场。

分享嘉宾:吴伯凡,著名媒体人、商业思想家。

宏观趋势

笔记君邀您阅读前,先思考:

一、新IT:无尽的前沿

当把IT称为新东西时,有一个风险就是它很快会变成旧东西。

过去说技术,尤其是与数字技术相关的种种产品,它都处在一个永恒的青春期,一直在繁育。但是,它又永远在过时。

今天谈到IT,显然已经不是原来的IT,甚至会特别强调说,那是Intelligence Technology智能技术,也可能是Infrastructure Technology基础设施技术。因为今天的基础设施跟以前的基础设施完全不一样了。

IT技术在往前走的时候,是在奔着大脑走。

大脑是宇宙间最复杂的一个器官。今天我们要复制它,且不只是复制,而是要做出一个在各方面功能、效用上远远超出大脑的一个东西,而且这个形态时刻在变。

不管怎样,我们是在再造一个大脑,这导致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无尽的前沿。

二、从信息到智能

1.人类(生物)生存和演化的三大要素

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三大要素,按时间出现顺序,是能量、物质、信息。

宇宙大爆炸后,出现能量,再有了以原子为基础单元的物质。

而后产生能量跟物质之间的转换、变化,形成了information信息。

这三种要素构成宇宙演化的规律。

人作为一个物种生活,也是依赖这三大要素。

以口的功能为例。其获取能量的方式是吃物质,如肉食、蔬菜、淀粉。通过摄取M(Matter)的方式获得E(Energy)能量。

同时,它又是一个信息器官,有味觉;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又通过发声、说话发出信息。所以“嘴”是由EMI(Energy、Matter、Information)组成的。

E、M、I三者的出现顺序及转换关系,无形中契合了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写下的那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一”,“一”是能量E(Energy)。能量凝结成物质。

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E=mc²把能量和物质之间的转换关系呈现了出来。E=mc²,先是E,后是M,再有了信息,而后产生万物。

2.信息不是生存本身

对人类和其它生物来说,能量、物质、信息是重要的要素,但它们并不是生存本身。

要生存,仅靠能量不行,仅靠物质也不行,要有转换机制。人摄入物质,要经过加工,将物质转化为能量。

一株草、一棵树,也要变能量为生存,把物质、空气、水分、土壤中的养料等生存要素转换成其生命形态。

还有一个信息,任何植物都有感光性,它知道太阳在哪一边,就会拼命地获取更多阳光,以获得顶端优势。这过程中是有智能,有解决之道的。

3.生存本身就是智能

智能,是指在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应对能力。

海底光照很弱,但海底的生物依然有感光性,它要朝有阳光这边生长并进行光合作用,这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的应对能力。

对人类来说,之所以需要智能,是因为所处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

以前对智能有一种误解,认为自动化就是智能化。现在很多人工智能专家,原来就是搞自动化的。

但自动化跟智能化有时是相反的。

自动化是指用一定刻板的模式应对所有情况,它把环境、场景标准化了。而智能,是指在非标准化场景下给出决策的随机应变能力。

达尔文说“存活下来不是最强大,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对于变化最具反应能力的”。这句话说出了智能的本质。

人类、动物、植物不管哪个物种,存活下来的,都是对变化最具反应能力的。

4.移动性:空间自由度

所有生物要生存,都要解决一个根本问题——空间自由度。

植物,为非移动生物,无法移动,可移动性策略非常丰富。它们会利用风媒和虫媒传播种子。还会在果核外层长果肉,诱惑其他生物摘取,实现其移动性。

动物,为移动生物。人是超级移动生物,跟普通植物、动物最大的不同,是人能自定义空间、控制空间。

自定义空间,指人处在一个地方,其物理空间是固定的,但能做的事情远不止当下空间能做的。

以前打车得到街头寒风中站着等,现在可以用线上平台叫车,自定义自己所在的地方。

控制空间Cyberspace,其中,Cyber源自希腊文的Kubernetes,有操纵、掌舵的含义,加上空间space,为可控制的空间。

对空间的控制力更强,在同一个空间拥有更高的自动度和移动性,你就获得了自由。

三、和大脑相关的三大创世纪

1.大脑创世纪

500多年前,米开朗基罗创作了著名的《创世纪》。

直到1992年,一个艺术史家偶然发现,米开朗基罗画的上帝宝座其实是脑解剖图。上帝是坐在大脑型的宝座上创造亚当。

米开朗基罗要表达的意思是,创造这个世界的,与其说是上帝,不如说是大脑。

当你具有自定义空间的能力,就是在创造一个世界。

我们比其他生物、其他不具备Cyberspace技术的人有更多的空间自由度,就能应对各种各样的复杂场景。

大脑表层是与信息相关的器官,叫做五官,眼睛、耳朵、嘴巴、鼻子,分管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还有一官看不到,是内耳的平衡器。

五官在大脑表面,五官下面才是真正的大脑。这也是一个象征,大脑的表面是信息information,其深处才是智能Intelligence。

2.火的创世纪

① 外挂的胃与能量的25%

第一次相关,是雷电导致的各种自然起火、山火把动物、植物烧熟,使它们变得可口易消化。渐渐的,人类适应了,再也不愿意吃生的东西。

这当中有个好处。以前吃进去的食物,只有75%能够供给身体对能量的需求,25%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已经消耗掉了。

从吃熟东西开始后,人类比其他动物有了巨大的优势,就是多了一个外挂的胃——这个胃事先把东西弄熟,人体能多出25%的能量。

特别奇怪,整个大脑占身体的能耗,恰恰就是25%到30%。外挂一个胃以后,大脑开始获得更多优势。

② 篝火理论

第二次相关,是为了保持火种。

每个部落可能都会围着篝火讲故事,复盘白天打猎干活的过程,商量第二天的打猎计划。

是打猎容易,还是讲打猎故事容易?

显然是打猎容易。因为动物都能发送信号,它们只要发送信号,就能实现打猎的协作。

但讲述复盘,筹划下一场打猎时,需要的不止是信号,还有语言。

军队里为节省时间,把语言降格为信号,这容易出错。为达到明确发号施令,就用军号。军号是信号,不是语言。

语言是有语法的,比较复杂。一旦开始使用语言,更适合语言所需算力的大脑,就能拥有更高的食物获取权,更具优势。动物也如此,获得了交配权、繁殖权优势。

逐渐地,人类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近600毫升的脑量增加,接近人类目前的脑容量。

3.石头的创世纪:从石器到芯片

如果我们穿越到60万年前,甚至200万年前,会发现那时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块石头,用来打猎、敲打食物,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如果他们穿越到今天,会发现我们每个人手里也有一个东西——手机。

石头和手机本质上是一回事,主要成分都是硅和金属元素。

人类的文明史就是硅和金属各种搭配而产生的各种文明。

早期石器时代,金属和硅没分开,是一块石头。

农业时代,石头里能炼出金属,有石头做的犁,也有铁器可使用。

工业时代,石头里的金属变成各种各样的机器。

到信息时代,石头里的硅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不管是火的创世纪,还是石头的创世纪,都指向大脑,就是智能,而不仅仅是信息。

四、新IT:从信息技术到智能技术的大转变

1.旧IT

① 开始的结束

现在回过头来看,在此之前的电脑,不过是开始的结束。用丘吉尔的话,“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它只是开始的结束”。

过去信息IT界人士从事着最前沿的工作,代表先进生产力,现在那个时代已经结束了。

② 电脑不是脑

电脑只会计算,不会算计。

信息机器跟智能机器最大的不同在于,信息机器是奴隶,你给它明确的、毫不出错的命令,它来执行。你不给命令,它是不知道的。

如果你给的命令极其荒唐,比如不小心按着键盘一个字母重复无数次,它也只会做你下达的这个荒唐命令。

信息机器做的任务是你给它的,它不会主动生成任务。

主动生成任务叫态势感知。

看到某个场景能揣摩该干什么。当它觉得“我可以这样”的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那个电脑,而是真的有脑子,可以主动生成任务。

2.新IT

① 真正的“脑事业”

只有超越信息,从信息到智能,大脑的事业才真正开始。

1996年,尼葛洛庞帝提出了一个概念:“后信息时代”。后信息时代,就是智能时代。

信息重要,但有一样东西比信息更重要,那是关于信息的信息,或者说拿信息来做什么,决定拿它做什么事的那个东西就是智能。

② “数字化神经系统”与反射弧

1995年,比尔·盖茨写了《未来之路》,其中有个概念叫数字化神经系统。这显然用了生物的比喻。

他不仅把未来的互联网理解为是可以发E-mail、图形、文字的一个通信网络,还是数字化神经系统。

既然是神经系统,就有要素: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举个例子,小孩刚开始可能不懂得不能摸装热水的壶,他一摸,感到很烫,烫得手疼,他马上就缩回来。

这过程是由五个环节组成的。

皮肤上有感受器,也叫传感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中枢神经,然后中枢神经瞬间形成识别、判断、决策,给出“手不要再在那儿了,赶紧缩回来”的命令。传入神经既是传感器,又是效应器。

中枢决定了反射的有无,为智能,其他的都是跟信息有关。信息跟智能相比,只是基础,是要素集。

我们今天面对的机器,是一个无所在而无所不在的机器。

哪怕用线上平台打车,你不只是在使用手机,而是在使用一系列你根本不知道的机器,统称为“端、边、云、网、智”。

端,你能感受到的。

边,云和端之间的边缘计算。因为带宽问题、时延问题,现在边缘计算显得越来越重要。

网,是传输管道。

智,你看不出来,但你在打车时,它会根据历史数据识别你可能要去的地方,然后采取行动,显示出来。

智能基本上是两部分。一是识别,对场景态势的识别和感知;二是执行,识别出态势、场景后,该采取什么解决方案,就给出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是智能的一个特点。

以前的机器是具体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跟无形机器打交道,跟一个被智能化的无所不在的机器打交道。

在所有的机器,又不在所有的机器,超越于所有机器之上的那个无形的、看不见的东西就是智能。

五、从“左”到“右”

1.信息和智能的关系

汉语里,左是次要,甚至有些人认为是不正确的,旁门左道。

右是指高的东西。请客时,主宾位在你的右边。

给“左”和“右”加一个单立人,就是辅佐的“佐”,保佑的“佑”。

信息和智能恰巧是这两个角色。信息帮助识别、审时度势,具有辅助性,它永远是辅佐的。

古人有个习惯,会在自己座位右边放一个东西,那是人生原则,叫座右铭。它是高于你,可护佑你的。

2.从信息到智能的技术逻辑和轨迹

① 从信息到智能:搜索-地图-导航-无人驾驶

以搜索行业为例。

要到望京,刚开始是在网页用关键词搜索地名,出来的可能是一堆无用信息。

后来,在地图上搜索,一个直观的地名一下子呈现出来。地图提供的还是信息。

除辅佐之外,能不能再进一步,在一定程度上护佑,更高地指点使用者?而后出现导航。

导航也不是目的,最好是人坐上车,它能把人直接送到地,这是最根本的,是真正的解决。

② 从能量到制导:人-马-马车-汽车-智能汽车

以汽车业为例。人最初的移动性,能量不够,需要借助跟马的联合。最早期的民族竞争,本质上是人跟马协作的程度。

协作程度越好,越具进攻性,越有竞争力。后来有了马车和汽车。

到此为止,有一个东西是没有改变的,就是人只是在用马的能量和移动速度。

不管是骑马、驾马车,还是开车,人在中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马做不到的,那就是制导性。人分管制导,马分管能量。

到今天,智能汽车把能量和制导合二为一。

六、人机关系

1.“哥白尼式的反转”

① 人机关系的“哥白尼式反转”

目前,人机关系出现了某种微妙的,也越来越明显的变化,就是“哥白尼式的反转”。

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还是地球绕着太阳转,哥白尼完成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反转。

② “从机器奴隶”到“机器导师”

有本书叫《机器奴隶》。机器奴隶,就是完全受你控制,没有任何自主性,严格地按照命令执行。

今天,机器正在成为导师。比如导航,它不仅告诉你路怎么走,它可能还知道在什么时段、哪个路段,会出现复杂和多变的情况。

最近在谈的ChatGPT很像一个机器导师,但用多了会发现,它有太多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2.莫拉维克悖论:人机互为“小儿科”

上世纪70年代,莫拉维克发现了一个规律——对机器来说特别简单的事情,对人来说就特别难;反过来,对人特别简单的事情,对机器来说比登天还难。

《最强大脑》节目里有一个山西男孩儿心算能力特别强。随便报出一个11位数电话号码再加3位数,问他连开七次平方等于多少。他想了不到一分钟就能写出答案。我们当然认为他是最强大脑。

可这个答案用五块钱的计算器就能很快算出。计算器,不配叫计算机的计算机,都能验证人类当中的最强大脑,这是不是说机器翻天了?

对人类最强大脑来说,都是很难的事情,对弱爆的电脑却是最简单的事情,几乎不消耗算力。

反过来,比如桌上有一个苹果、一颗花生米、一颗瓜子,还有一根针,让一个三岁小孩拿其中某样东西,他不用任何计算,就能瞬间完成。如果把这个动作交给计算机去做,它会宕机的。

我们说人工智能不如工人智能,是指一些对人类来说极其小儿科的事情,甚至本能的事情,对机器来说,比登天还难。而且可以武断地说,可能三十年以后仍然如此。

人们常说人和机器要竞赛,其实它们本质上不在一个赛道上,因为他们都有互为小儿科的东西。

3.马斯克:碳基大脑也许只是硅基大脑的导引程序

大脑是我们永远奋斗的方向,是我们不断地达到无尽前沿的根本动力。

但真要实现那个大脑,哪怕是ChatGPT,离我们所说的大脑还远远没有达到。它的80%也许是对的,还有20%是错的,甚至是荒唐的。

人类跟香蕉的基因排序,有70%是相同的;跟老鼠有91.5%相同,只有8.5%是不一样;跟猩猩可能有98.5%相同,只有1.5%不一样。恰恰是那个关键的小数决定了两个物种如此不同。

无论是科学研究、艺术创作,还是做一道菜,都遵守这样一个规律——真正有决定性的是那个1.5%。

它好比刀锋。刀锋在整个刀的重量体系中微不足道。但一把刀的真正好用程度、功能、竞争力,恰恰就在体积、重量上都微不足道的刀锋部分。

马斯克说,碳基大脑也许只是硅基大脑的导引程序。

硅基的智能不能自我繁殖,需要一个启动程序。人类大脑充当了这样一个启动程序。一旦导引开始了,硅基大脑可以自己完成塑造。

智能大脑是无尽的前沿,今天我们确实是在路上,而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在路上。

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公众号 @笔记侠。中国新商业知识笔记共享社区,微信最具价值排行榜:职场榜第一、总榜前三。独家笔记支持湖畔大学、混沌大学、青腾大学、高山大学、中欧创业营、京东商学院、北大国发院等顶尖商学院课程,BAT、TMD、小米、华为、网易等知名企业,丁磊、傅盛、李善友等知名人士,超过100万企业决策及管理层都在看。

本文来源笔记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前瞻网的立场。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3 q0 我要投稿

分享:
标签: 吴伯凡 智能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