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和Lyft都希望成为未来的全方位运输平台,现在来看无论在陆地、空中或水域,它们都准备争个你死我活,势要拿下第一。
(图源:SiliconBeat)
他们在全球不同的市场提供环保、灵活,甚至是高端的交通出行选择。
Uber首席执行官Dara Khosrowshahi上周告诉CNBC,该公司希望成为一个“A-to-B运输平台”。
Khosrowshahi表示,他想为客户提供服务,细致到“是否需要一辆车,是否需要一辆混合动力汽车,是否需要骑脚踏车,是否应该走路,甚至现在我们想接入公共汽车或地铁。”
Lyft的联合创始人John Zimmer也同样分享了这一方面雄心,他本周告诉The Atlantic,他的公司的愿景是“用世界上最好的交通工具改善人们的生活”——不管是汽车还是其他交通工具。Lyft发言人强调,公司与25个运输机构合作伙伴以及城市政府成功达成一致。
从去年开始,美国两大打车应用服务商Uber和Lyft就正式成为了对方的“眼中钉”。过去六年里,Uber和Lyft这两家打车公司在全美范围内竞争越来越直接,进而将原有行业成功取缔,形成了新的行业模式。
这两家公司在交通方面的野心和布局如此相似,以至于你都不会奇怪——司机们经常会把两部手机接到挡风玻璃上用于接客——一部装上Uber应用,一部装上Lyft应用。
Uber和Lyft都在哪些领域杠上了呢?
自行车
Uber在4月份宣布收购电动自行车公司Jump Bikes,并潜入日益增长的自行车共享市场。如今,该公司鲜红色自行车已经在美国的几个城市推出——现在它们将登陆到欧洲。
Jump成立于2010年,是第一家在美国提供无桩式自行车共享服务的公司,并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华盛顿特区、萨克拉门托和圣克鲁斯运营:前30分钟收费2美元,超出30分钟之后则开始按分钟计费。根据其网站,该公司将于2019年在罗德岛普罗维登斯市启动。
而根据The Information上周的一份报告,Lyft也正在进入市场。该新闻网站称,Lyft与Motivate签署了一份2.5亿美元的交易,该交易在美国八个市场(包括纽约和旧金山)提供有桩停放自行车共享计划。Motivate旗下运营着Ford GoBike、Citi Bike、BikeShare、CoGo、Divvy、Blue Bikes和Biketown等单车共享租赁品牌。不难看出,Uber在共享单车的领域也和Lyft有得一拼。
目前,欧洲城市已经充斥着来自Obike、青柠单车和Ofo等电子共享单车服务的自行车;仅柏林就拥有来自八家不同公司的18,000多辆共用自行车。
船只
2017年,Uber在埃及临时开展了“海上叫船”服务UberBOAT,现在它在克罗地亚提供服务,以连接亚得里亚(Adriatic)海岸的主要旅游景点。
乘客在Uber应用程序中可以请求搭乘一艘船,就像一辆汽车一样,并选择一个预先指定的码头开始航行。
直升机
Uber已于2016年开始在法国南部经营直升机。初步价格高得有点吓人——从尼斯到戛纳7分钟车程,每人约180美元。该公司此后扩大了该地区的服务功能,以服务其他城市。
旅程仅限于白天,并且需要支付额外的行李费用。
2015年,该公司在迪拜宣布推出UberCHOPPER,提供15分钟的城市旅游观光服务。去年,UberCHOPPER在荷兰上市。
公共交通
该公司本周宣布,Lyft即将通过步行和公交方向引导城市居民。用户在应用中输入目的地,就会显示几个旅行选项。
该功能与谷歌地图类似,如果需要部分旅程,将为用户提供乘车服务,并将与城市交通系统整合。它将在本月晚些时候在加州的马林县和圣莫尼卡首次推出。
Uber已经暗示会推出类似的公共交通集成,但尚未完全推出具体的转运方向。不过,该公司已与公共交通票务公司合作,允许用户购买Uber应用程序中的中转票。
人力车
在印度和巴基斯坦,Uber客户可以申请搭乘人力车——这是亚洲国家常见的露天自行车出行方式。
这个功能就像公司在美国的乘车服务一样,虽然票价明显更便宜。乘坐一次的最低票价仅相当于74美分。
摩托车
Uber印度提供摩托车游乐设施。车手可以打一辆摩托车,然后跳上电动自行车的后部。司机带着骑车人的备用头盔到达。
该功能于2017年推出,可帮助用户解决印度交通拥堵问题。起步价仅为25卢比,即37美分。
Uber在孟加拉国达卡也有摩托车服务。
滑板车
如果共享汽车解决了交通中的大部分问题的话,那么电动滑板车就像当年的共享单车一样,是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从旧金山到圣何塞,从伯克利到奥克兰,甚至远到南加的圣塔莫妮卡,电动滑板车已经进驻了每一条大街小巷。
Uber和Lyft都在关注进入新兴电动滑板车业务的入口,这些公司向CNBC证实。这两家公司已申请在旧金山经营共享滑板车的许可。
截至美国时间 6 月 7 日,电动滑板车运营牌照申请的截止日,向旧金山市府提交了申请的公司如下:Bird、Spin、Lime、Ofo、Scoot、Skip (Waybots)、Lyft、Razor、Hopr (Cyclehop)、USSCooter、Jump、Ridecell。
“求同”、“存异”两不误
无论是Uber还是Lyft,它们都不仅仅将自己视为一家打车公司,而是将交通连接起来的纽带,将你在城市中可能用到的出行方式统统结合起来。这让他们与任何的出租车公司都不一样,共同抵触着普通出租车这一共同的“天敌”。各种交通方式的不同特点,让它们都难以凭自己目前的业务实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但它们的“视角”又有从一开始就有所不同——Uber的创始人Travis Kalanick更像一个传统的技术创业家,而Lyft的创始人Logan Green的初衷只是对交通运输的兴趣。
在早期与机构合作的方式和态度来看,Kalanick选择与地方政府对抗,Lyft则通常更显友好。
为了求同存异,更好地推动交通运输出行市场走向灵活、成熟,这两家也有时候还会私下进行谈判。直面的竞争下,只有到最后才能知道谁会胜出。或许最终是硬碰硬败者离场,也可能双方转型避免“互损”。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