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格力与小米做下赌上各自营收的10亿赌局之约。截至 11月19日,小米披露了集团2018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数据,2018Q3小米实现营业收入突破1300亿元,进一步缩小了与格力的差距。
小米三季度营收净利润双增,得益于业务多元化
根据小米披露的2018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来看,2018年Q3小米实现营业收入508.46亿元,同比增长49.1%;而净利润达到28.85亿元,同比增长17.3%。小米2018年第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双增,得益于业务多元化发展,板块中IoT(物联网)及生活消费品、互联网服务的收益表现突出。
从业务板块具体情况来看,小米的主营业务主要是智能手机、IoT及生活消费产品、互联网服务。2018年Q3,智能手机收益依然是小米营收的核心来源,达到349.8亿元,同比增长36%,原因在于手机的销量和售价提升,但手机收益占总营收比呈现下滑趋势;IoT及生活消费产品实现营收108.04亿元,同比增长89%,而互联网服务达到47.29亿元,同比增长85%。智能电视、小米手环等小米生态链产品需求急速上升,MIUI月活跃用户突破2亿人及广告收入的增长使得这两项收益大幅上升。
5年前的10亿赌局,小米与格力差距不断缩小
“10亿赌局”源于2013年12月12日央视财经频道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当时作为互联网模式代表的小米CEO雷军称:“小米模式能不能战胜格力模式,我觉得看未来五年。请全国人民作证,五年之内,如果我们的营业额击败格力的话,董总输我一块钱。”作为制造业代表的格力电器CEO董明珠立马回击:“首先,小米超过格力是不可能的;其次,要赌就不是一块钱,我跟你赌10个亿!”
距离“10亿赌局”之约愈来愈近,2010年才成立的小米,在2013年共销售手机1870万台,超额完成了年初供货1500万台的承诺,到了2018年7月赴港上市,截至2018年11月19日小米的市值已经超过深耕27年的格力电器。
对比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情况,在做下“10亿赌局”后的第一年—2014年,格力营业收入接近小米的2倍,二者差距达634.5亿元!2015年,格力实现净利润125.32亿元,而此时小米仍是净亏损的状况。但到了2018年11月19日, 2018年累计前三季度,小米的营收已突破1300亿元,与格力的营收差距缩小至182亿元,净利润突破60亿元,与格力210亿元的净利润仍有一定的差距。
全产业链vs生态链,格力vs小米孰胜孰负
近年来,格力还布局了其他家电领域,如:厨房电器、洗衣机、冰箱等。除此之外,进军空调芯片设计领域,掌握了自主研发空调芯片设计技术,格力致力于打通上下游采取全产业链模式,然而从2018年上半年格力主营结构情况来看,新布局的业务似乎不如预期所想。
对比小米的全生态链铁人三项结构——“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根据前文的分析,小米在互联网服务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MIUI月活跃用户从2013年仅有3000万人到截至今天的2亿人,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总营收比不断提升。更令人意外的是,根据2018年阿里巴巴公布的《2018年天猫“双十一”细分类目成交榜单》上,在大家电类目,小米的成交额竟然超过了格力!
虽然小米在格力主场上看似出现逆袭的姿态,但根据日本经济新闻发布的《2017年全球主要商品与服务市场份额调查》显示,在家用空调领域,格力电器以21.9%的占有率位居一位,说明了格力电器在空调制造领域方面具有全球性领先地位,得到世界认可。
前瞻认为格力打通产业链,专注于空调制造,作为行业的佼佼者,不断顺应消费者的需求加入新的技术推出差异化产品,空调主营业务必定会为格力带来持续丰厚的营收,先进的技术也为用户带来幸福生活;而小米打造的全生态链模式,小米目前不仅仅是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制造商,还创造出众多智能硬件产品,建成了全球最大消费类 IoT平台,为超过2亿 MIUI月活跃用户提供一系列创新互联网服务。
因此,这场赌局孰胜孰负其实并不要紧,因为格力和小米都是国人的骄傲。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智能硬件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策略规划报告》。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本报告前瞻性、适时性地对智能硬件行业的发展背景、供需情况、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来智能硬件行业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智能硬件行业未来...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