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1个多世纪中,美国长期把持着全球通讯行业的王者宝座——一开始是通过电报的发明和电报线网的建设,之后靠的是伟大的发明家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在19世纪80年代发明了现代电话。凭借他在通讯领域的多项独到成就,他创立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也就是后来的AT&T)一度成为全球最大通讯公司,相当于现在的中国移动+华为。
但是随着号称是“5G爆发年”的2020年临近,美国人发现,他们现在竟然再没有一家自己的通讯硬件公司,可以和中国的华为、芬兰的诺基亚、瑞典的爱立信竞争。
从物联网到自动驾驶再到虚拟现实,这些全新事物都将因5G实现,一些过去存在的东西也将因5G而彻底改变。但在这个节点上,美国不仅自己不用,还千方百计阻挠其他国家使用华为技术领先的5G设备,理由是子虚乌有的“国家安全”和“情报问题”。
对此,华为轮值主席郭平继MWC用“棱镜门”嘲讽美国后,又在近日直指美国政府是“恼羞成怒的失败者”,称他们“吃相太难看”。
事实上,美国人最应该反思的,不是为何没有扼制中国厂商的发展,而是他们如何作死,一步步走到今天?之前关于6G的文章曾简要提到这一过程,这次再来仔细讲讲中间的纠葛。
从事后来看,导致美国通讯行业由盛转衰、最终一蹶不振的因素和节点有很多,但在大多数业内专家和行业参与者看来,罪魁祸首有2点:1996年通讯监管法案放松监管,以及长期缺少统一的国家通讯标准。
1987年,人类正处于从模拟信号跨入数字通讯时代的关键时刻,欧洲统一采用了GSM作为第2代移动通讯网络标准。然而,美国监管机构允许运营商任意选取自己喜欢的移动通讯标准。
除了GSM之外,当时还存在另外一种通讯技术。1940年代,著名的好莱坞女演员海蒂·拉玛(Hedy Lamarr)受到音符组织方式的启发,推测可用多个频率发送1个无线电传输信号,采用“跳频”的方式,避免无线电信息受到阻塞。她为这种技术申请了专利,取名CDMA。
在沉寂了数十年后,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雅各布(Irwin Jacobs)发现了这颗沧海遗珠。1983年,52岁的他和另外6名同事一起,以专攻CDMA为方向建立了一家公司。他们的目标是通过CDMA技术为全球提供“高质量通讯”(quality communication),因此为公司取名“高通”(Qualcomm)。
和3G时代的一手遮天不同,2G时代的高通只是一家刚刚成立的小企业,CDMA也是不被看好的新标准。因此,当时美国运营商分成了2派——Verizon和Sprint选择CDMA作为移动通讯标准,AT&T和T-Mobile则采用了GSM不同,双方通讯制式不同,在很长时间内,各自的手机都不能用另一方的SIM卡。
“在(当时的)美国,有TDMA、CDMA和GSM等多种无线网络标准,任何运营商都可以选择其中任何一个,只要他们认为这对自家发展计划是最好的(选择)……美国(通讯行业)就像是蛮荒的西部,”AT&T前雇员、电信分析师以及《电信的衰落》一书作者劳里亚(Thomas J. Lauria)说。
“欧洲对自己的管理比美国更严格,他们不存在多种不同的网络标准,每个人都必须选择GSM标准。”
1996年《电信法》(Telecommunications Act of 1996)加剧了这一趋势。这部法律放宽了美国通讯业管制,开放市场,同时再次拆分AT&T,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农村等偏远地区涌现出大量规模较小的运营商。
起初,大家都认为市场的开放、竞争的加剧对消费者和整个行业有利。AT&T拆分出来的原设备部门成为了后来的朗讯科技(Lucent Technologies),一上市就筹集了30亿美元,创下美国当时的IPO纪录,可见当时美国人对这一变化的支持。
当时的朗讯是全球通讯设备巨头之一,旗下产品线相当全面,CDMA、TDMA、GSM和AMPS等各种制式产品都有。随着新运营商越来越多,他们在网络设备销售上赚得钵满盆满,其股价在4年内暴涨13倍,最高时市值达到2440亿美元。
但多种标准也意味着很难实现规模经济,要想保住优势,朗讯必须着力发展代表着“未来”的标准,他们最终将赌注押在了CDMA和UMT上,然而,在2G时代,这2种技术在重要的欧洲和亚洲大部分市场都以失败告终,使朗讯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扩张的机会。
与此同时,在少了AT&T这个稳定供血的来源后,美国通讯设备市场也趋近饱和,朗讯国内业务也很快走上了下坡路。
按照瑞典咨询公司Northstream CEO诺德斯特罗姆(Bengt Nordstrom)的观点,这一切都源于美国押错注,没有建立统一标准。“美国供应商不相信GSM会成为全球标准,”他表示。
同样因为GSM倒下的,还有美国另一大通讯设备制造商摩托罗拉。和朗讯多方下注,在最终关头押错不同,摩托罗拉是从头错到尾,手机和通讯设备业务都毁于一旦。
1994年,当全球开始向数字化转型时,摩托罗拉投入数百万美元,耗时2年推出了模拟信号手机的巅峰之作StarTAC。摩托罗拉蜂窝手机部门主管维斯哈勃(Robert N. Weisshappel)坚定认为,大多数消费者需要的是一部更好的模拟手机,而不是一部又大又重、技术不成熟的数字手机。
1995年,美国电信公司(Ameritech)曾向维斯哈勃的助手表示,“我需要数字手机,今年就要”,AT&T、大西洋贝尔等运营商也都明确提出了同样需求。然而,在1997年,美国电信高管再次向摩托罗拉询问有没有数字手机时,得到否定回答。1999年7月,摩托罗拉开始生产销售数字手机时,它已经失去竞争AT&T等运营商大单的能力。
在手机方面,摩托罗拉走得太慢,而在通讯设备方面,他们又走得太急。
在模拟通讯时代,摩托罗拉还能与爱立信在无线通讯系统设备市场分庭抗礼,但在进入数字时代后,情况完全不同。摩托罗拉通讯部门很早就预见到了数字通讯的到来,但他们并未提前投入研发,而是一心想要把拥有大量CDMA专利的高通买下来,拖延了不少时间。
直到1995年,摩托罗拉才开始研究数字通讯技术。但就算是芬兰建成全球首个GSM网络已过4年、全球已经有48个GSM网络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全副身家押在了技术前景更优CDMA上。对于欧洲选择GSM标准,摩托罗拉的态度是“让他们玩玩吧(Let them have fun)”。
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在他们业务增长最快的市场——中国,移动运营部门也看中了GSM的开放性和成本低廉,于是摩托罗拉在中国也经历了滑铁卢。前摩托罗拉高管回忆,当时诺基亚的GSM基站仅仅几十斤重,2个人就可以抬上楼,摩托罗拉的要“6个壮汉”才能抬动,还要加冷却系统,耗电量是竞争对手的10倍。
最终,CDMA的时代2008年才到来,但是摩托罗拉的通讯部门已经在过去几年中出售殆尽,大部分归入诺基亚旗下。而在它2年之前,朗讯也和法国阿尔卡特合并,说是合并,其实朗讯在其中只有40%股权,总部也搬到巴黎,说是吞并也差不多。无独有偶,2016年阿尔卡特-朗讯也被诺基亚收购。2家美国通讯设备商都成了瑞典公司的资产。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段,华为从一家深圳起家的新兴公司,以低价格向新兴国家提供网络设备,逐步打开了国际市场。有趣的是,华为曾经犯下和摩托罗拉同样的错,太早押宝CDMA,而且一度错押联通的WCDMA,错过了曾经巨大的小灵通市场。幸好,智能手机带来的3G大潮让华为业务走上正轨,所以任正非多次说苹果救了华为。
接下来,通过专注于客户服务并持续不断地在研发上投入巨资,华为今天已成为5G的主要设备供应商之一。
目前,美国还有1家大型通讯公司——思科,他们2018年的销售额为493亿美元,是华为1000亿美元的一半不到。而且思科大部分营收来自网络设备,来自为企业客户提供基础设施平台,而华为、诺基亚和爱立信等通讯厂商则为核心电信网络提供设备。
对于这种状况,前AT&T电信分析师劳里亚(Lauria)说:“我怀着悲伤的心情回顾过去,我们曾有过这些伟大的通讯制造商,但现在我甚至无法在地图上找到它们。作为一个美国人,只能看着地图思考‘我们的行业发生了什么?’这是一件悲伤的事情。”
下附中美通讯行业大事记:
1837年,摩斯(Samuel Morse)发明电报
1876年,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发明电话
1877年,贝尔创建贝尔电话公司
1885年,贝尔将AT&T并入贝尔电话公司,建造运营覆盖全面的长距离电话网络
1928年,加尔文制造公司成立,2年后改名摩托罗拉
1973年,摩托罗拉推出全球第1部手持移动电话
1982年,AT&T被分拆
1987年,任正非创建华为
1995年,AT&T一分为三,朗讯是其中之一
1996年,《1996年电信法》实施,朗讯同年30亿美元IPO创下纪录
1997年,华为推出无线GSM解决方案
1999年,年末朗讯的规模和利润率超过北电、阿尔卡特和爱立信等主要竞争对手
2000年左右,美国通讯市场出现下滑,华为海外营收首次超过1亿美元
2001年,朗讯爆发财务造假丑闻,并因谎报2000年营收和利润被股东起诉,次年股价大跌,只剩1999年12月的1.5%
2004年,华为和荷兰运营商Telfort签下2.3亿美元大单,首次在欧洲站稳脚跟
2005年,华为海外销售合约首次超过国内
2006年,朗讯和阿尔卡特合并
2010年,诺基亚耗资12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通讯解决方案部门
2016年,诺基亚耗资166亿美元收购阿尔卡特-朗讯
2018年,华为成为全球最大通讯设备公司,营收超过1000亿美元
本报告前瞻性、适时性地对5G产业的发展背景、供需情况、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来5G产业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5G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做出审慎...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