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手机辐射有没有害”这个问题,人们已经争论了十几年,前不久搜狐CEO张朝阳关于“警惕5G危害”的言论还曾引发争议。在当前的环境下,“手机辐射无害”在国内几乎已经被认为是绝对正确的观念,张朝阳的言论被认为是“散布恐慌”。
不过,大洋彼岸的美国人对此持有异议。近日,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刊载了一篇文章,称:“由于我们的许多研究是由公众资助的,我们认为,我们负有道德责任,要向公众通报经同行评审的科学文献中,关于无线辐射造成健康风险的内容。”
该文称,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主席近日表示,该部门将在近日重申FCC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射频辐射(RFR)暴露限制。相关限制的提出,是基于暴露在微波辐射中的大鼠的行为变化实验结果,旨在保护消费者免受由于RFR暴露而造成的风险。
问题在于,为这部分限制标准制定提供参考的实验和文献来自于上世纪80年代,但后续超过500份经同行审核的报告证明,即便是在没达到限制标准的辐射强度下,没有产生热效应,也会产生生理或健康影响。
之后,240多名在非电离电磁场(EMF)生物和健康影响问题上发表过同行评议研究的科学家站了出来,并签署了《国际电磁场科学家倡议》,呼吁加强暴露限制:
“许多新的科学出版文章表明,电磁场产生对生物影响的水平,远远低于大多数国际和国家准则所认定,其影响包括癌症风险增加、细胞压力、有害自由基增加、遗传损伤、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学习和记忆缺陷、神经障碍以及对整个身体的负面影响。而且损害的远不止人类,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辐射对植物和动物生活都有有害影响。”
签署倡议的科学家基本囊括了非电离辐射影响方面的大多数人,他们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至少2000篇关于EMF的论文和信函。
根据新研究,FCC的RFR暴露限制虽然规定了暴露强度,考虑了载波的频率,但忽略了RFR的信号特性。
随着辐射暴露的模式和持续时间变化,信号的某些特征(如脉冲、极化)对暴露对生物和健康的影响也会变化,政府需要出台新的限制标准来应对这些差异效应。他们还提出,这些限制应该基于现实的生物学效应,而不是实验室里老鼠行为的改变。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RFR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去年,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NTP)进行了一项耗资3000万美元的研究,发现了“明确的证据”,表明暴露在手机辐射下2年会增加雄性大鼠的癌症风险,并会损害雄性和雌性大鼠的DNA。
之后,意大利的Ramazzini研究所在同的载波频率和更弱的手机辐射中,复制了NTP的实验成果。
基于上述成果,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经将RFR列为未来5年复审的优先项目。考虑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出现,该机构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提升RFR的致癌潜力。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