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是新冠肺炎关键的防控措施之一。目前直接传播和接触传播依然为新冠病毒的两大主要传播途径。直接传播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
但自疫情发生以来,有关气溶胶传播的话题也是争论不休。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4月27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以“加快评审文章”(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形式在线发表了来自武汉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上海环境监测中心、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团队的一项研究“Aerodynamic analysis of SARS-CoV-2 in two Wuhan hospitals”(《武汉两所医院的新冠病毒气溶胶动力学分析》)。
该研究表明,在医院环境中,病毒颗粒能在空气中停留,含有病毒的气溶胶污染物体表面后可致易感人群感染,提示气溶胶存在传播病毒风险。
在武汉地区疫情的高峰时期,该研究团队在武汉的两家定点医院和公共区域的30个位点采样了SARS-CoV-2及其气溶胶沉积,然后使用实验室早期研发的高灵敏度微滴数字PCR检测方法(ddPCR)定量分析了个采样点气溶胶样品的SARS-CoV-2病毒载量和动力学特征。
其中涉及的两家医院分别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武昌方舱医院,它们在疫情暴发期间专门收治COVID-19患者。前者代表接收重症患者的三甲医院;后者代表接收隔离轻症患者的场所。
研究结果表明,在当时严格防控的条件下,两所医院和公共环境总体是安全的。但是在患者使用的厕所、医护人员的防护服更换室以及人群密集的场所,发现气溶胶中所含病毒RNA浓度升高。
在一家医院,研究小组发现医护人员用来更换个人防护装备的房间里病毒RNA水平升高,这表明病毒颗粒从防护服上甩到到空气中。
另外,在方舱医院通风不良的厕所中也发现了病毒浓度的升高。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病毒颗粒可能来自受感染患者的呼吸,也可能是来自患者粪便和尿液中,提示患者大小便冲水过程可能是病毒气溶胶的一个重要来源。
此外,医院外采集位点的结果表明,在通风良好或开放的公共场所中,总体风险较低。但也强调了应避免拥挤聚集。其中在一家医院外一条繁忙的入口通道和一条大道上检测到病毒浓度上升。
研究团队认为,虽然采集样本较小,但的确表明携带病毒的气溶胶沉积可能污染物体表面,随后被易感人群接触从而导致感染。
尽管如此,该研究还支持,保持良好通风、避免集聚、对防护服和厕所进行正确的消毒可以有效地限制气溶胶中病毒RNA的浓度。
编译/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参考资料:https://www.scmp.com/news/china/society/article/3082134/coronavirus-particles-linger-air-medical-settings-research-shows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