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产经

学术头条:三文鱼感染新冠病毒尚无证据支持,中国新冠疫苗临床试验结果积极,世界最小分子马达诞生

分享到:
 Winnie Lee • 2020-06-17 21:00:29 来源:前瞻网 E8919G0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34343434

三文鱼感染新冠病毒尚无证据支持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童贻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三文鱼的病毒和新冠病毒极有可能不会共用同样的感染受体,人和水生生物的感染受体应该也是不一样的。研究显示鱼类的ACE2蛋白和人的ACE2蛋白之间同源性非常低,相同的氨基酸很少,所以它们通过相同的受体被感染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研究显示地塞米松可挽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生命

世卫组织表示,英国初步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地塞米松可挽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生命,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可将其死亡率降低约三分之一,对于仅吸氧的患者,可将其死亡率降低约五分之一。研究指出,地塞米松的改善效果仅在重症患者中可见,未在轻症患者中观察到。

中国新冠疫苗 I/II 期临床试验结果积极

国药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Ⅰ/Ⅱ期临床试验6月16日数据揭盲。结果显示,Ⅰ/Ⅱ期临床研究受试者共1120人,接种疫苗组受试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

20岁以下的年轻人不易感染COVID-19

6月16日,英国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Nicholas Davies和Rosalind Eggo在Nature Medicine上发表文章Age-dependent effects in the transmission and control of COVID-19 epidemics,指出20岁以下人群对COVID-19的易感性只有20岁及以上人群的一半左右。

改善公共空间通风可减缓新冠病毒传播

科学家通过测量飞沫粒径分布、传播距离和速度、不同通风水平的空气传播时间,对人们咳嗽和讲话时产生的飞沫进行了详细分析,该研究证实:良好的公共空间的通风条件,是可以稀释并清除潜在的传染性气溶胶。相关文章近日发表在英国《柳叶刀·呼吸病学》杂志上。

3434

中国科学家新研究解析人类自闭症和强迫症的神经环路机制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美国精神病学杂志》)17日凌晨在线发表了中国科研人员的一篇研究论文。相关研究整合灵长类动物模型和临床精神疾病患者的功能磁共振影像数据,设计猴-人跨物种的机器学习分析流程,利用从转基因猕猴模型上学习的特征构建临床精神疾病患者的分类器模型,进而深入解析人类自闭症和强迫症的神经环路机制。

中国科学家利用大型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发现最小水滴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布消息称,该所江凌研究员和杨学明院士团队,以及清华大学李隽教授研究团队近日在由五个水分子组成的水团簇中发现了三维立体结构的存在,证明最小的水滴是由五个水分子组成的水团簇。

亚热带山地森林响应未来气候变化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全球变化生态学学科组博士生吴宇利用森林景观模型探究了桑植县亚热带山地森林碳库和植物群落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会改变不同海拔森林的生境适宜性,改变种间竞争关系,导致植物物种的分布范围收缩,使物种的分布重心向中、高海拔区域偏移,偏移的同时伴随着生物量的降低,最终导致群落组成发生变化。

香柏灌木年轮揭示纳木错区域长期干湿变化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高寒生态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团队在围绕纳木错周边香柏灌丛开展野外调查时,发现了死亡的香柏植株和部分残留茎干。通过与活的香柏灌木年轮序列之间的交叉定年,建立了537年的年轮宽度年表(始于1479年),这是目前国际上最长的灌木年轮年表之一。

浙大绘制首个地球微生物共存网络

浙江大学徐建明教授团队通过分析地球微生物组计划大数据,构建了全球微生物共存网络,通过对其“社会关系”的分析,首次揭示了地球多种环境中微生物组间的互联模式。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微生物组》。

交叉学科开辟植物次生代谢物研究新天地

一篇名为《系统发育模式表明,种子植物“生命之树”中次生代谢产物的频繁起源》的文章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杂志上。该项研究利用交叉学科的优势研究了生物碱类、黄酮类、萜类、单宁类、酚酸类、醌类、甾体类、苯丙素类等八大次生代谢产物在种子植物生命之树(Tree of Life)中的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

中亚五国水安全评估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亚宁团队基于粒子群优化投影寻踪模型(PSO-PEE),构建了中亚五国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分级标准数据集,定量评估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中亚五国生态安全、水资源量、社会经济、供需状况4个水安全子目标与水安全综合等级。

微塑料污染正在全球循环

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上的一篇论文显示,在美国西部偏远的荒野地区和国家公园,每年都会落下大约1000吨或更多的塑料粉尘。多达1/4的微小塑料碎片可能来自附近城市的风暴,而其余的则源自更远的地方。这项研究首次梳理了微塑料的地理起源,进一步证明了此类污染在世界范围内是普遍存在的。

研究揭示西太平洋雅浦岛弧构造演化历史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良指导博士研究生开展了一系列详细的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综合研究认为,雅浦俯冲体系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卡洛琳板块俯冲的早期阶段(原雅浦岛弧火山岩形成),原雅浦岛弧与卡洛琳高原的碰撞阶段(雅浦岛弧变质岩形成),卡洛琳高原向雅浦海沟的超慢速俯冲阶段(伴随强烈俯冲侵蚀,以及年轻岛弧火山岩的产生)。

世界上最小的分子马达诞生

来自瑞士材料学组织(Empa)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研究小组开发出了目前世上最小的分子马达。这一马达分子仅由16个原子组成,直径不到一纳米,比人类头发丝的还要细10万倍。该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随着全球各国逐步恢复正常秩序 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

根据全球碳排放计划(Global Carbon Project)小组的最新估计,随着COVID-19带来的封锁逐步解除,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正在回升。截至目前,由于各国的封锁,今年累计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了约15亿吨。尽管相较于2019年碳排放总量将有所下降,但研究者预计仍会达到350亿吨。这个数值相当于五年前排放量的最高值,其下降幅度仍不足以防止地球变暖。

Nature Mater.:晶粒定向工程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用于储能应用

介电陶瓷由于具有放电速度快、抗疲劳性能好等优点,在电子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低击穿电场导致的低能量密度造成了其较低的体积效率。西安交通大学李飞教授,哈工大常云飞副教授,伍伦贡大学Shujun Zhang教授报道了一种通过控制晶粒取向来增加击穿电场,从而提高多晶陶瓷储能密度的策略。

Nature Commun.: 受生物启发的椎骨设计 可扩展且灵活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从实验室规模的设备到实用规模的柔性模块的无与伦比的效率转换为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带来了巨大的性能损失。受稳固的结晶和椎骨柔性结构的启发,南昌大学的陈义旺,Xiaotian Hu和化学所的宋延林等人在氧化铟锡和钙钛矿层之间采用了导电且胶合的聚合物,同时促进了钙钛矿的定向结晶并粘附在基底上。

Advanced Science:全集成、可伸缩、无线皮肤适形生物电子器件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Woon‐Hong Yeo等研究人员,介绍了一种完全集成的、可伸展的无线皮肤适形生物电子设备(简称“SKINTRONICS”),它集成了柔软的、多层的纳米膜传感器和电子设备,用于日常生活中连续和便携的应力监测。

5262

加拿大工程院新增16位华人院士 华为5G专家朱佩英、AI专家芮勇、裴健入选

6月15日,加拿大工程院官方网站公布了52名新院士,其中包括50位院士,两位外籍院士。两位外籍院士分别是芮勇和张涛,前者是联想集团公司首席技术官兼高级副总裁,后者是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教授。另外,华为5G专家朱佩英,前华为首席科学家、AI专家裴健也在名单之列。

262

高分九号03星发射成功 搭载发射皮星三号A星、和德五号卫星

6月17日15时19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九号03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这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皮星三号A星、和德五号卫星。

我国核数据核素数量增至272种

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获悉,由我国自主研发的《中国评价核数据库》最新版本CENDL-3.2正式发布。相较前一版本,新版CENDL-3.2核素数量由240种增加至272种,并且数据质量、数据种类均有大幅度提升。

拉美科学家加入新冠疫苗研发行列

巴西圣保罗大学免疫学家Gustavo Cabral de Miranda等拉美研究人员希望有一个后备计划,以防疫苗不能顺利进入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Cabral的团队使用实验室制造的无害、中空的病毒样颗粒进行研究。Cabral团队正在进行动物试验,其他一些新冠肺炎候选疫苗也在采用类似的方法。

地球大数据服务一带一路土地退化评估

近两年来,中国科学院启动的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简称“广目”专项),利用地球大数据服务一带一路土地退化评估,取得了一些显著成绩。面向一带一路的土地退化零增长监测与衡量的需求,“广目”专项选取全球、中亚与蒙古为试验区,开展了基于地球大数据的SDG 15.3监测与衡量工作,形成了数据集、方法模型等一系例公共产品,可为一带一路土地退化零增长提供有效决策。

CVPR 2020开幕 华人斩获最佳论文一作

太平洋夏季时间6月16日上午8:30,计算机视觉领域内最负盛名的学术会议CVPR 2020开幕。获得最佳学生论文的是《BSP-Net:Generating Compact Meshes via Binary Space Partitioning》,整个论文由三位学生完成,其中两位是来自西蒙弗雷泽大学的华人。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38 q0 我要投稿

分享:
标签: 学术头条 科研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