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一直试图模仿Apple Watch为其Galaxy Watch 3提供的健康功能,以适应安卓世界。为了超越苹果,三星上周获得了一项全新可穿戴设备的专利,该设备拥有一个可交换传感器,可以检测乳酸、体温、血压和血糖水平等生物标志物。
事实上,血糖是三星专利的主要关注点。仅在美国就有3400多万人患有糖尿病,其中90-95%为2型糖尿病,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等着苹果和三星等科技公司来攻克。
在三星的专利背景中,它们注意到各种生物标记物,如葡萄糖,存在于人类血液中。生物标记物是一种身体物质,通过它可以测量出在人体中表现出的症状或现象。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经消化分解为葡萄糖。葡萄糖,即血液中的血糖,是人体的基本能量来源,用于大脑、肌肉、脂肪等各种组织,并通过血液输送到各种组织。饭后血糖升高,空腹血糖降低,并在胰腺分泌的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相互作用下保持在一个恒定的范围内。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素会抑制肝脏产生新的葡萄糖,同时增加肌肉或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使用以降低血糖。相反,当血糖水平下降时,会有更多的胰高血糖素分泌,使肝脏产生更多的葡萄糖,从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血糖水平的增加或偏离正常范围被称为糖尿病,这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多尿、烦渴、微血管并发症引起的视力异常、肾功能异常、周围神经炎、足部溃疡、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及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的相关症状。
为了调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可以使用口服药物或包括胰岛素促分泌剂的注射剂将胰岛素注射到人体内。根据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调整口服药物或胰岛素的用量。为了准确检测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定期使用血糖仪测量血糖水平。
为了便于测量,血糖仪需要制作得小巧、重量轻、便于携带。
在用一种叫做“自血糖读数”的血糖仪测量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时,医生会用柳叶刀采集手指上的血液,并用条形传感器和读数器从采集的血液中测量血糖水平。这往往使病人遭受一定的疼痛,因为它要求病人每天使用柳叶刀测量几次。
为了减少疼痛,现在已引入了血糖测量贴片,利用直径几十微米的微型针插入皮肤,并在预定的时间内附着在皮肤上以提取体液。一种使用微针的血糖测量贴片,包括用于测量所采集血液的血糖水平的电路部分和电池。然而,由于微针的耐用性有限,整个贴片(包括电路部分和电池)在贴片寿命结束后都会被扔掉。
因此,在该技术中需要一种方法和设备来促进可穿戴贴片组件的持续使用。
三星的专利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和缺点,并且至少提供了一些优势。因此,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该设备具有一些可替换部件,如微针,以及其它可连续使用的部件,如电池,可拆卸地相互耦合。
该专利披露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可穿戴电子设备,该设备具有可交换传感器,可检测生物标志物,如乳酸、体温或血压以及血糖水平。
根据目前披露的一个方面,可穿戴电子设备包括一个主体可穿戴在人体上,一个电路单元安装在单元,接收单位提供的主体和接收传感器单元接触人体测量生物信号,其中传感器单元对身体可拆式耦合单元。
下图FIG. 1展示了一款附着在用户身上的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电子设备交互影响与各种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平板个人电脑(PC)、一部手机、视频电话、电子书阅读器、桌面电脑、笔记本电脑、上网本、工作站、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MP3播放器、移动医疗设备、照相机,或可穿戴设备如智能眼镜、头戴设备(HMD)、电子服装、电子手镯、电子项链、电子配件或电子纹身。
下图FIG. 2是一款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正面透视图;FIG. 4显示了该设备的侧视图,在该侧视图中,可以看到底部的微针(#155),该微针穿过用户的皮肤以收集体液;在FIG. 7中,可穿戴电子设备包括一个用于接收传感器单元#105的接收单元和用于紧固传感器单元的覆盖单元103。
目前还不清楚三星是否决定将这款设备推向市场。目前市场上有许多“不必要的”血糖监测方法,所以三星要想让它们的设备吸引那些不想每天使用针头的糖尿病患者,还有一场艰苦的战斗。
此外,谷歌和Norvatis正在研究一种更创新的监测血糖的方法,使用一种带有传感器的特殊隐形眼镜,可以持续监测血糖水平。谷歌是这个概念的发明者。这是一款实用得多的设备,它可能被设计成可以与Android、iOS和未来的Windows设备交互。
本报告前瞻性、适时性地对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发展背景、供需情况、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来可穿戴设备行业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可穿戴设备行...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