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的研究分析了最近在希克苏鲁伯小行星陨石坑发现的小行星尘埃。这些发现进一步支持了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理论。
大约6600万年前,一颗7英里(11公里)宽的小行星(也可能是彗星碎片)撞击地球表面,形成一个巨大的撞击坑,在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仍然可以观察到它的遗迹。
这种撞击的后果是毁灭性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就在地球的地质层中发现了小行星尘埃,其中含有较高水平的稀有元素铱,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这表明,与撞击有关的粒子,包括小行星本身的汽化元素,在撞击后迅速扩散到世界各地。它们挡住了太阳的光线,在这个过程中引发了全球冬季。
然而,这一地质证据还不足以让整个科学界相信小行星撞击是大灭绝事件的罪魁祸首。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分析了从海底125英里(201公里)宽的撞击区提取的岩芯后,发现在小行星撞击地球20年后的核心样本中,铱含量有所提高,与从古代地质层中采集的样本相匹配。
检查由四个独立的实验室进行,以确保调查结果的有效性。研究人员发现,铱元素的最大浓度位于从环形山最上面部分取来的核芯5厘米(2英寸)处。
研究人员相信,这项新研究最终揭开了恐龙灭绝谜团。
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编译/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原文链接: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7/9/eabe3647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