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药管局:免疫力低下者需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
欧洲药管局正在评估新冠疫苗生产商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和美国辉瑞制药公司提出的建议,即16岁以上人群在接种第二剂疫苗后,至少在6个月内接种疫苗加强针。预计欧洲药管局将在几周内公布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
我国已完成德尔塔变异株灭活疫苗临床前研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专家 武桂珍:我们从广东、上海、北京等输入疫情比较多的临床样本中,成功分离到了一些多株的德尔塔毒株。通过连续三代的克隆纯化,并初步完成了疫苗毒株选育与鉴定以及三级种子库的建立,现在已经从实验室进入生产车间规模化生产前的准备。
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如期揭晓
因为疫情,“第31个第一届搞笑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改为线上举办,并在线上增加了扔纸飞机的环节。获奖的论文有:为何行人大多时候不会撞到彼此、为何行人有时会撞到彼此、怎样对付潜艇上的蟑螂、电影院中能闻到恐惧的气味、用直升机运输犀牛的最佳姿势、口香糖还可以保护环境等等。
三星堆遗址发布祭祀区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
在三星堆博物馆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新闻通气会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祭祀区三号坑、四号坑阶段性的重大考古成果,其中包括铜扭头跪坐人像、青铜“神坛”、神树纹玉琮等一批精美文物。
冰岛启动世界上最大的碳捕获装置
冰岛启动了名为 “Orca” 的碳捕捉工厂。一旦满负荷运转,预计每年将从大气中清除约 4400 吨二氧化碳,相当于 870 辆汽车的排放总量。二氧化碳由过滤器捕捉,然后被密封在容器里并隔离在地下约半英里处。它们最终将被压缩成岩石。
用盐水产生光,给没有电的人们带来光明
哥伦比亚设计师 Miguel Mojica 与可再生能源公司 E-Dina 合作设计了 Waterlight,这是一种只使用半升盐水就能产生 45 天光的灯。这一可持续的设计刚刚在 2021 年戛纳狮子节上获得了三项大奖。设计师说,世界上有 8.4 亿人没有电,水光可以给他们带来光明。
太多自由时间和没有自由时间一样令人惆怅
在一定程度上个人自由时间的增加会增加幸福感。但美国心理协会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过多的空闲时间也可能是一件坏事。沃顿商学院的研究人员的大样本数据显示,人们的幸福感在两小时的空闲时间达到峰值并开始平稳,如果每天自由时间多于五小时,幸福感开始下降。
用细菌尸体作画:几千年不褪色
几千年前,在如今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原住民艺术家通过烹煮水生细菌浆液,来制作他们独特的红色颜料。研究结果以及烹煮冒泡制作颜料的精彩视频,发表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研究人员开发下一代软机器人的软部件
哈佛大学约翰 · 保尔森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SEA )的研究人员开发出电动软阀来控制液压软执行器。这些阀门可用于辅助和治疗设备、仿生软机器人、软抓手、手术机器人等。这款新型电动动态介电弹性体致动器( DEAS ) 具有超高功率密度,重量轻,可运行数十万个周期。
“苔丝”发现新系外超热类木行星
一个国际天文小组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凌日外行星勘测卫星”(TESS,“苔丝”)探测到了一颗新的系外行星——超热类木星TOI-1518b,其大小约为太阳系木星的2倍。
中国学者率先锁定胃癌免疫逃逸的“爪牙”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徐洁杰教授科研团队在一项纳入众多胃癌患者的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中发现了胃癌免疫逃逸的“爪牙”——肿瘤组织内的“CD73蛋白”,可作为胃癌患者生存时间与治疗敏感性的重要预测因子,对指导胃癌的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要实现“1.5℃”控温目标,六成以上化石能源2050年前须“留在地下”
想要实现“1.5℃”的控温目标,全球需要更严格地限制化石燃料开采。据英国《自然》杂志8日发表的一项气候科学建模研究指出,目前近60%的石油和化石甲烷气体以及90%的煤炭储量,必须在2050年前都“留在地下”,我们才有至少50%的机会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
800%可拉伸性!南京大学团队发明柔性超级电容器,1000次扭曲仍有90%储能能力
美国化学学会(ACS )的《纳米通讯》期刊报道了一种由南京大学团队研发的柔性超级电容器,其电极由起皱的碳化钛(一种 MXene 纳米材料)制成,能在反复拉伸后保持其储存和释放电子电荷的能力。在实验中,该装置具有与其他基于 MXene 开发的超级电容器相当的高能量容量,但同时具备高达 800% 的可拉伸性,因而不会导致纳米片开裂,即便在拉伸 1000 次或弯曲或扭曲后,它仍保持了大约 90% 的储能能力。
电池废料变废为宝 可替代贵金属催化剂
锂离子电池由于其高能量和高功率密度,已成为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的主流电源。随着锂离子电池产品的普及,未来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的废旧电池,必将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压力。天津大学胡文彬、陈亚楠教授团队利用简单浸渍法结合电化学原位转化,将废旧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转变成高效的析氧反应电催化剂,该成果近日发表在《中国科学材料》上。
中科院研究揭示 Cu-N-C 单原子催化剂在电催化氧还原过程中的动态演变机理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员王爱琴、研究员杨小峰等与中科院院士田中群、厦门大学教授李剑锋等合作,在氮碳载体上设计并构筑了均匀分散的铜单原子催化剂(Cu-N-C SAC),将其应用于碱性电催化氧还原反应中,并通过原位X射线吸收光谱技术揭示其在反应过程中的可逆动态演变。该工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人造模拟细胞具有活细胞基本功能
美国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人造细胞状结构,能利用无机物自主摄取、加工和排出物质,重现活细胞的基本功能。这项研究为创造“模拟细胞”提供了蓝图,其潜在应用范围包括药物输送、环境科学等。相关论文发表在8日的《自然》杂志上。
相变储存器的最新突破或为超高速、高能效的计算铺平道路
斯坦福大学的工程师们克服了一个限制相变存储器的关键问题,可以相变存储器既快速又节能。这款相变储存器可以嵌入到柔性塑料基板上,用于可弯曲的智能手机、可穿戴式身体传感器和其他电池供电的移动电子产品。相关研究已发表在《科学》上。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发现系列金属有机储氢新材料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组研究员陈萍、何腾团队与厦门大学博士吴安安、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博士 Xue-Bin Wang 、美国标准技术研究院博士 Hui Wu 、安阳师范学院博士孔祥涛等合作,在金属有机氢化物储氢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美国化学会材料快报》上。
中科院金属所等在亚纳米尺度 Pd3 金属团簇催化材料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洪阳、副研究员刁江勇和博士研究生王琳琳等与北京大学教授马丁、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王宁、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姜政以及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温晓东等团队合作,通过调控金属 Pd 与富缺陷石墨烯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纳米金刚石/石墨烯碳载体上构建出亚纳米尺度全暴露 Pd3 金属团簇催化剂,该催化剂实现了低温下(350°C)高效催化乙苯直接脱氢制苯乙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催化》(ACS Catalysis)上。
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在重离子奇异跃迁研究中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分子谱学室科研人员利用从头计算 QED 理论方法,基于近期可达到的实验条件,开展了一系列理论预研工作。近代物理所建成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研究装置(LEAF)和正在建设中的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可以提供从 0.3 MeV/u 至约 1 GeV/u 的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束,为开展强场 QED 研究提供了条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A上。
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发展出成体耳蜗再生外毛细胞新策略
9月3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刘志勇研究组完成的研究论文《同时过表达 Atoh1 和 Ikzf2 促进成年耳蜗支持细胞转分化为外毛细胞》,在线发表在 eLife 上。该研究首次实现了体内原位再生Prestin阳性的外毛细胞。
北京大学科维理所东苏勃应邀在 ARA&A 发表系外行星统计研究的述评
近期,国际天文界最具影响力的综述期刊 Annual Review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评》,简称 ARA&A )特别邀请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东苏勃研究员撰写述评文章,对太阳系外行星统计这一研究领域进行系统总结和展望。这篇题为《系外行星统计及其理论意义》(Exoplanet Statistics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的文章于2021年9月8日正式发表。
武汉大学梁毅课题组揭示朊病毒蛋白病理聚集多态性分子机制
9月8日, Science Advances (影响因子 14.136 )以长文( Research Article )形式在线发表梁毅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工作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朊病毒蛋白病理突变体 E196K 纤维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朊病毒蛋白病理聚集多态性的分子机制。
研究人员用3D 打印设计热交换器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研究人员使用拓扑优化和金属 3D 打印设计出的热交换器体积功率密度比目前最先进的商业装置高出约 20 倍。热交换器可以将热能从一种介质转移到另一种介质,用于能源、水、制造、运输、建筑、电子、化工、石化、农业和航空航天等广泛行业。相关研究已发表在《焦耳》上。
激肽选择性识别及其受体激活分子机制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蒋轶、徐华强、王明伟和副研究员尹万超等与合作者在《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报道了两类激肽即Des-Arg10-kallidin和缓激肽(Bradykinin)分别结合缓激肽受体B1R和B2R两种亚型复合体的近原子分辨率结构,揭示了激肽选择性识别及其受体激活的分子机制。
科技人员揭示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参与水稻能量稳态调节表观遗传学机制
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周道绣教授课题组揭示了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705参与水稻能量稳态调节的相关表观遗传学机制。相关研究论文近期在《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 )杂志在线发表。
347所大陆高校上榜!最新ESI排名出炉!
9月9日晚,科睿唯安公布了ESI从2011年1月1日到2021年6月30日的统计数据。ESI每2个月公布一次,均为上一次数据的基础上增加2个月的数据,但是每年5月份会去除掉最旧一年的数据。
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南大表彰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及师德先进个人
9月9日,南京大学召开庆祝第37个教师节大会。会上举行了2021年度“师德先进”个人、团队及“南京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颁奖仪式。该校党委书记胡金波、校长吕建出席大会。
浙江科技学院更名大学,已上报教育部
浙江科技学院更名浙江科技大学已于2019年由省政府行文申报至教育部,目前待教育部统一部署,启动专家组考察评议事宜。
第六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选名单公示
按照第六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立项要求,各立项单位共遴选出第六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选400人(不包含特殊科技领域人选)。根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实施管理细则》规定,现对这400名人选名单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1年9月9-15日。
600万美元奖励5位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的科学家
9月9日,2022 年科学突破奖获奖名单在美国旧金山公布。生命科学奖、物理学奖、数学奖分别授予5个项目共9位科学家,每个项目奖金金额为300万元
无碳绿氢制取,7名本科生获奖
创新性地将发电装置和电解装置集成优化,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不仅极大提高了制氢效率,还能实现全过程无碳的绿氢制取。天津大学7名本科生组成的“日丽丰氢”团队发明了“基于光伏和PEMEC的制氢装置”在8月底结束的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决赛中获得特等奖。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