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瞻官网
前瞻网
a 当前位置: 前瞻网 » 资讯 » 产经

学术头条:新冠病毒会蔓延至全身器官,最古老的大型鱼龙体长超过17米,“神十三”航天员完成第二次出舱任务

分享到:
 Paris Li • 2021-12-27 21:00:04 来源:前瞻网 E109235G2
100大行业全景图谱

1

1

《柳叶刀》:康希诺生物重组新冠疫苗,重症保护率达96%

近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了中国首个腺病毒载体疫苗—康希诺生物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克威莎的全球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最终有效率和期中安全性分析结果。该数据显示,接种14天后,重症保护率为96.0%,总体保护率为63.7%,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新冠疫苗保护率标准,无一例与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新冠病毒会感染全身所有器官,并停留数月

据外媒26日报道,一项新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可以在几天内从呼吸道传播到心脏、大脑及人体内的几乎每一个器官系统,并可能停留数月。据报道,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科学家们对新冠病毒在人体和大脑中的分布及持久性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分析,结果发现,新冠病毒在呼吸道以外的人体细胞中依然能够进行复制。研究人员认为,应该把新冠病毒视为一种全身性病毒,它可能会在一些人身上清除,但在另一些人身上可能会持续几周或几个月,并导致长期的新冠肺炎,这是一种多方面的系统性疾病。

1

大脑如何将气味与地点联系起来?

独特的气味可能会让你回想起独特的场景。这种气味和地点之间的联系似乎是人类认知的一个深层次的方面。但是这两者在大脑中是如何联系的呢?近日发表在《自然》上的一项研究中提出了一个潜在的解释。研究人员发现了一大群神经元,它们与海马“位置细胞”相似,在迷宫中的一个特定位置变得活跃。一些神经元对气味有反应,另一些神经元对位置有反应,还有一些神经元在不同程度上对两种信息都有反应。所有这些不同的神经元都混杂在一起,而且很可能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可以推测,激活嗅觉-空间关联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内的活动发生。

“不老”裸鼹鼠也在偷偷变老

裸鼹鼠在同体型啮齿动物中极为长寿,最大寿命达37年,并且能抵抗年龄相关的疾病。近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Steve Horvath和合作者通过表观遗传变化衡量发现,外表上看似乎不会衰老的裸鼹鼠,在分子层面也会衰老。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衰老》上。研究者分析了0-26岁裸鼹鼠的11类组织的近400个样本,用于测量称为“甲基化”的表观遗传变化——甲基化是DNA自然发生的一种化学改变。团队比较了未生育雌性与长寿的支配生育雌性(女王)的甲基化年龄,发现女王的甲基化年龄老化速度相比未生育者而言较慢。虽然裸鼹鼠被观察到的特征是“不会老”的哺乳动物,这个物种在表观遗传上仍会衰老,这与其他哺乳动物是类似的。

我国科学家发现影响番茄成熟的新机制

近日,我国科学家揭示了新的番茄果实成熟的调控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New Phytologist》期刊上。研究团队通过组蛋白去甲基化分析、免疫荧光法等多种技术手段,发现去甲基化酶SlJMJ7是番茄果实成熟的关键负调节因子。番茄体内的部分基因对应的蛋白具有促进成熟的功能,SlJMJ7蛋白通过去除这些基因上组蛋白的甲基,下调这些基因的表达从而延缓果实成熟。该研究不仅揭示了番茄成熟调控网络的部分机制,也为其它蔬菜品种果实成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新型水凝胶材料:可实现4D打印血管支架

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齐华研究员团队设计开发了一种具有双重刺激响应性的水凝胶材料,并利用3D 打印技术制备成水凝胶管状立体结构。在不同的离子溶液中,水凝胶管状材料能够识别离子逐步变形、变刚度,从而成功实现4D打印血管支架。研究结果发表在ACS Applied Polymer Materials 期刊上。据了解,这一变形变刚度的材料有望解决血管支架在体内植入后难以再变形的要求。由于反应位点的选择性,改变浸泡溶液的顺序可以调节4D打印管状材料的形变和刚度变化。

我国科学家实现单离子超分辨成像

近日,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冷原子超分辨成像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黄运锋、崔金明等人在离子阱系统中实现了单个离子的超分辨成像,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在本实验中,研究团队借鉴经典成像领域的受激耗尽超分辨成像方法(STED),结合冷原子系统的原子量子态初始化和读取技术,首次在离子阱中实现了单个冷原子(离子)的超分辨成像。实验结果表明该成像方法的空间分辨率可超越衍射极限一个量级以上,利用数值孔径仅为0.1的物镜即可实现175 nm的成像分辨率。本项实验技术可扩展到冷原子系统的多体和关联测量,并且对其他冷原子系统也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可应用于光晶格、中性原子光镊以及冷原子-离子混合系统等。

受宣纸启发,科学家研制新型柔性显示膜材料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对传统宣纸的详细结构表征,探究了其高强度高韧性的微观机理,并且受宣纸制造工艺和结构的启发,研制出了一种具有多尺度结构的高雾度透明薄膜,是柔性透明电子器件基底材料的理想选择。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ACS 材料通信》上。研究人员通过将微米纤维素和纤维素纳米纤维组装成多尺度结构,制备了高性能高雾度透明薄膜。这种多尺度结构赋予了薄膜高强度、高韧性、高透光率等优异的综合性能,并且可以通过卷对卷的工艺进行连续化生产。

科学家借助人工智能发现新的胞内蛋白

近期,美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结合显微镜、生物化学和人工智能(AI)的技术——尺度集成细胞(MuSIC)技术,实现了直接从细胞显微镜图像绘制细胞图谱,从而发现了大量未知的胞内蛋白。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期刊。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将这两种方法的测量数据集结合在一起,利用AI深度学习直接从细胞显微镜图像绘制细胞图谱,形成多尺度整合细胞图谱(multi-scale integrated cell 1.0,MuSIC 1.0)。MuSIC 1.0在人类肾细胞系HEK293的数据集中共获取661种蛋白,并根据蛋白质间距离和相互联系将其划分为69个蛋白群,其中约一半是首次发现。这项研究整合不同尺度的细胞测量数据集,结合人工智能,发现了许多未知的胞内蛋白,为我们深入认识细胞内部结构提供了新的线索。

科学家发现调控青少年生长发育关键基因

在20多年前,科学家们发现大脑缺乏“黑素皮质激素3受体(MC3R)”基因会延缓小鼠的生长。近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证明,受体MC3R能够对人类身体的营养状态作出应答,调节新陈代谢与能量平衡,影响着儿童/青少年青春期开始时间、生长速度与瘦肌肉含量。通过分析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约50万志愿者的全外显子组序列数据,科学家们确定了几千名携带天然MC3R基因突变的人,发现这些人平均身高比普通人群更矮、进入青春期的时间更晚、肌肉等瘦肉组织的含量更少。

宇宙中出现大量游离行星

近日,来自奥地利维也纳大学(University of Vienna)等机构的研究团队报告发现了大量游离行星。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天文学》上。该研究团队汇总了 NOIRLab、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和日本昴星团望远镜(Subaru Telescope)等多个设备 20 多年来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广大天区内数千万个光源的颜色和亮度变化,通过间接方式发现了一大群游离行星,预计数量在 70-170 个之间,游荡在天蝎座(Scorpius)和蛇夫座(Ophiuchus)内。这批行星的大小预估和木星类似,距离太阳系约 420 光年,也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活跃造星区域。这项研究将为行星的形成机理提供全新的角度。

最早的大型鱼龙,体长超过17米

在大约2.49亿年前,一类被称为“鱼龙”的动物出现,并且在此后大约1.5亿年间称霸了中生代的海洋。其中一部分演化出了庞大的体型,其大小甚至可以与现代的鲸类相媲美。在最近发表于《科学》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描述了目前已知最早的大型鱼龙化石。这具化石属于杯椎鱼龙属(Cymbospondylus)的一个新物种,被命名为Cymbospondylus youngorum ,头骨长约2米,总体长超过17米。

1

“神十三”航天员完成第二次出舱任务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12月27日0时55分,经过约6个小时,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完成第二次出舱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翟志刚、航天员叶光富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后续,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将投入下一阶段在轨工作任务,以“感觉良好”状态迎接新年到来。这将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跨年。

韦伯望远镜天线组件正常展开

美国东部时间12月25日,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于法属圭亚那成功发射升空。随后,韦伯空间望远镜开始进行6个月的太空调试。美国东部时间12月26日上午10时,韦伯团队开始对望远镜展开悬挂式天线组件,其中包括高数据速率碟形天线,这个天线将每天两次向天文台发送科学数据,每次至少发送28.6 G数据。该团队现在已经展开并测试了天线组件,整个过程大约花了一个小时。另外,望远镜上的温度传感器和应变仪首次被激活,这些仪器可用于监测韦伯望远镜的热力系统和结构系统。

1

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落户暨南大学

12月27日,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揭牌仪式在暨南大学举行。暨南大学教授苏炳添介绍该中心时表示,将继续延续和发展“广东速度”,努力将训练中心建成亚洲领先、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短跑训练基地。苏炳添速度研究与训练中心由中国田径协会指导,广东省体育局和暨南大学共建。由竞技表现分析与训练中心、速度能力与机能评定实验室、现代智能化短跑训练基地等三个部分组成。

4大领域中国论文被引次数位列世界第一

2021年12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发布了《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总体产出持续增长,比2019年增加19.8%,其中卓越国际科技论文21.60万篇,卓越国内科技论文24.78万篇。卓越论文数量最多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化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生物学。按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统计,中国在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等4个领域排在世界第1位。与上年度相比,增加了计算机科学领域。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与广告投放请联系:0755-33069875 或 hezuo@qianzhan.com

p47 q2 我要投稿

分享:
标签: 新冠病毒 鱼龙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前瞻经济学人微信二维码

前瞻经济学人

专注于中国各行业市场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等。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产业研究院微信二维码

前瞻产业研究院

如何抓准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未来5年10年行业趋势如何把握?扫一扫立即关注。

前瞻经济学人 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 10000+ 行业干货 免费领取
  • 500+ 行业研究员 解答你的问题
  • 1000000+ 行业数据 任君使用
  • 365+ 每日全球财经大事 一手掌握
  • 下载APP

  • 关注微信号

前瞻数据库
企查猫
前瞻经济学人App二维码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下载APP
前瞻经济学人APP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关注我们
前瞻经济秀人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要投稿

×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