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新冠特免对新冠变异株具有强力中和效果
据中国生物消息,近期,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杨晓明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王曼丽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2020年IF:16.8)上发表研究论文。这是在全球首次发布的新冠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简称“新冠特免”)研究文章。研究结果显示,新冠特免具有强效、广谱性抗新冠病毒效果,对当前在全球广泛传播的Delta、Omicron等变异株具有强力的中和效果。新冠特免是以新冠疫苗免疫后的健康人血浆为原料,采用低温乙醇蛋白纯化分离法,经病毒灭活及去除方法制备而成的含有高效价抗SARS-CoV-2中和抗体的静脉注射用新冠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制剂。
研究:新冠感染明显增加血栓风险,轻症病例也不例外
瑞典一项研究称,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在感染后数月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风险明显增加,即使是轻症病例也不例外。研究人员发现,感染者在确诊新冠30天后,肺栓塞风险增加33倍,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增加5倍。研究人员发现,重症感染者血栓形成的风险更大。但轻症感染者血栓形成的风险也有所增加。轻症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增加3倍,而肺栓塞风险增加7倍。
健康生活有多重要?新研究:即使患病也能延长寿命4到5年
目前有大量研究表明,理想的心血管健康评分不仅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生风险降低有关,还与各种人群过早死亡风险较低和预期寿命较长相关。近期,一项发表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的研究指出,与心血管健康较差的人相比,理想的心血管健康与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增加4.67年、女性平均预期寿命增加4.40年相关。而且在患有心血管代谢疾病的人群中,男性的寿命也会增加5.50年,女性的寿命会增加4.20年。
全球首个非人灵长动物全细胞图谱发布
4月13日,由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导,多国科研团队共同参与的首个非人灵长类动物(猕猴)全身器官细胞图谱发表于《自然》。据介绍,该图谱将被用于物种进化、人类疾病以及药物评价和筛选相关的研究,有望为生物医学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的资源和工具,为疾病诊疗、靶向药物开发提供助力,为人类更好地探究生命的进化提供可能。具体而言,该图谱有助于人们为器官损伤修复提供方向、为预防和治疗病毒性传染病及遗传疾病提供数据支持、为缩短药物研发时间提供助力等。
化学重编程逆转人体细胞“发育时钟”
一项发表于《自然》的新研究中,北京大学教授邓宏魁领导的研究团队将人体细胞诱导进入一个中间的可塑性状态,实现了人类体细胞的化学重编程。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化学小分子的筛选和组合,发现高度分化的人成体细胞在特定的化学小分子组合的作用下,可以出现类似蝾螈四肢再生过程中的去分化现象,达到一定具有可塑性的中间状态。随后,他们通过进一步诱导,获得了和人胚胎干细胞高度相似的CiPS细胞(化学重编程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研究人员发现在细胞转化为具有可塑性的过程中,JNK信号通路是主要的阻碍,抑制该信号通路对于抑制炎症信号来诱导细胞可塑性和再生是必不可少的。该信号通路中的关键成分或能成为研究人类再生的新靶点。
人类造血干细胞发育首份“路线图”创建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学家创建了首份“路线图”,使跟踪人类胚胎中造血干细胞发育的每一步成为可能,为科学家提供了在实验室生产全功能造血干细胞的蓝图。近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或有助于扩大白血病等血癌和镰状细胞病等遗传性血液疾病的治疗选择。研究团队此次使用单细胞RNA测序和空间转录组学创建了造血干细胞发育的“路线图”。这项新技术使科学家能够识别数千个单个细胞的独特遗传网络和功能,并揭示这些细胞在胚胎中的位置。
研究:猴子的社交关系会影响其大脑结构发育
近日,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猴子大脑的大小受其社交互动的影响。如果猴子在一个群体中更擅长交朋友,这可能会导致它的大脑中有更大的社交区域。该团队在岛上记录了一个由68只成年恒河猴组成的社会群体详细互动,还收集了社会群体中每只猴子的脑部扫描,包括35只幼年猕猴。经过分析,团队发现,猴子拥有的朋友伴侣越多,颞中上沟(mid–superior temporal sulcus, STS)和腹侧颗粒异常岛叶变得更大。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科学进展》上。
新发现或将生命起源前推3亿年
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的一项研究显示,至少在37.5亿年前,地球上就有生命出现了,这比普遍认为的最早的生命迹象早了近3亿年。其实,在2017年,该研究团队就曾得出类似的结论。在当时发表于《自然》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分析了一块取自加拿大魁北克的岩石样本,其年龄约为37.5~42.8亿年,其中发现了一些赤铁矿化的细丝状痕迹。当时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早期微生物留下的痕迹,然而这一研究也引发了广泛争议。在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了该岩石样品,发现了一个近一厘米长的树枝状结构,周围还分布有球状或椭球状的结构。研究者认为,这样的树枝状结构很难通过非生命过程产生,并且其矿物成分与现代铁氧化细菌的代谢副产物类似,因此很有可能是微化石。
研究:气候变化将使飓风更潮湿、更具破坏性
据CNET报道,几十年来,大西洋飓风的强度主要由其风速来衡量,但在过去20年左右,伴随着热带风暴的极端降雨已经造成了历史性的破坏。新的研究增加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造成的气候变化已经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最近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由人类影响定义的变化)使该季节的每小时降雨量增加了10%。研究表明,这种变暖将导致北大西洋飓风季节极端降雨率和累积量进一步增加。
首台稻壳制成的硅量子点LED灯点亮
日本科学家利用回收稻壳创造了首台硅量子点LED灯,其以一种低成本、环保的方式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最先进的发光二极管。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期刊《ACS可持续化学与工程》上。研究团队使用碾磨、热处理和化学蚀刻相结合的方法来处理稻壳二氧化硅:首先,他们碾磨稻壳,并通过燃烧碾磨的稻壳中的有机化合物来提取二氧化硅粉末;其次,他们将生成的二氧化硅粉末在电炉中加热,通过还原反应获得硅粉;第三,经过化学蚀刻进一步得到3纳米的纯化硅粉;最后,对其表面进行化学功能化处理,使其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和在溶剂中的分散性,用3纳米的纳米晶颗粒制备了发光在橙红色范围内的硅量子点,发光效率超过20%。
新一代钙钛矿太阳能,效率可达到24%
近日,在一项发表于《自然》的新研究中,科学家在有机半导体和钙钛矿的界面间放置了一层厚度仅为1.5纳米的氧化铟薄层,这层薄膜能有效降低界面处的能量损耗,使得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4%,刷新了有机半导体-钙钛矿基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研究显示,这类太阳能电池具有很好的可持续性,性能或还能进一步提高。
科学家使用激光和泡沫球成功复制太阳系诞生模型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科学家在实验室进行一项特殊实验,他们使用激光和泡沫球复制了引发太阳系诞生的超新星爆炸过程。通常情况下超新星爆炸会释放气体和灰尘分子云,它们是形成太阳和行星的“构造成分”,如果不受影响,分子云可以永远保持一种安静的平衡状态。受超新星爆炸产生冲击波等外部事件的触发效应,可以产生大量致密物质,坍塌并形成恒星。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物质与极端辐射》上。
仙女星系中发现12颗大质量物质转移双星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博士研究生李福兴和导师钱声帮研究员等在仙女星系(M31)中双星研究方面获新进展。该工作利用国际巡天资料,首次系统地对仙女星系中的大质量食双星进行分析,从437个食双星系统中发现了12颗次星(小质量星)充满洛希瓣的大质量半相接双星,揭示了这些系统中存在从次星到大质量主星间的物质转移,同时也表明仙女星系中的双星演化进程与银河系中的相似。这一成果在国际天文学术期刊《天文学报》(The Astronomical Journal)上在线发表。
中国散裂中子源大气中子辐照谱仪成功出束
4月2日15时20分,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大气中子辐照谱仪成功出束。随后开展的束流性能测试表明,已测工况的中子束尺寸与分布、中子能谱、通量等重要参数与预期相符。谱仪成功出束,标志着谱仪设备研制与安装成功。大气中子辐照谱仪是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五所共同建设的国内唯一的大气中子地面模拟加速测试平台,将为新型半导体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关键电子设备、新型功能材料、生物辐照效应、核数据与测量等方面提供大气中子加速辐照试验环境,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智慧草原大数据综合监测平台建成
近日,智慧草原大数据综合监测平台正式建成。该平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原遥感智能感知与防灾减灾团队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研发而成,为草原生态系统安全评价与畜牧业可持续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系统平台主要由5大子系统组成,包括草原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综合监测模型库、行业专题应用子系统、智慧牧场管理子系统以及家庭牧场智能放牧手机应用APP等。
抗药性菌株可视化检测新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智慧植保创新团队的“检测炭疽病菌对甲氧基丙烯酸(QOI)类杀菌剂抗药性的组合物及其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团队克服了传统植物病原菌抗药性检测方法中存在的检测周期长、操作繁琐、效率低等诸多缺点,建立了一种炭疽病菌对QOI类杀菌剂抗药性的田间快速检测方法,可用于田间抗性菌株快速检测、早期预警和快速选药,为构建药剂智能筛选和药效智能评价提供了技术手段。据介绍,该技术成果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判断直观,通过荧光染色或胶体金检测技术,实现了结果可视化,可指导用户田间地头科学智能选药,实现了精准选药和精准用药。
欧空局中止与俄月球项目合作
欧洲航天局(ESA)官员在当地时间4月13日宣布,将停止与俄罗斯“月球”系列机器人月球任务的合作。此决议立即生效,欧洲航天局已经要求将Pilot D着陆摄像机从原定于今年晚些时候发射的“月球25号”任务中移除。欧洲航天局还与俄罗斯的后续登月任务“月球26号”和“月球27号”上进行过合作,现在这些工作也被叫停。原计划于2025年发射的“月球27号”月球车,计划配备欧洲制造的依靠人工智能图像分析的光学导航系统,以及一个地下钻机,旨在从月壤中获取样本。欧洲航天局官员表示,他们正在寻求将这些技术送上月球的替代方案。
NASA成功捕捉一只“太空蝴蝶”
近日,据NASA官方网站消息,美国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一张红外图像显示,太空中有一只看起来像红色蝴蝶的东西,它实际上是数百颗婴儿恒星的“托儿所”。这只“太空蝴蝶”正式命名为W40,是一个星云——即在太空中可能形成新恒星的巨大气体和尘埃云。这只蝴蝶的“翅膀”是由该地区最热、质量最大的恒星所吹出的炽热星际气体形成的巨大气泡。
SpaceX迅速建造Starship首个发射台和发射塔
在几个月前重新启动项目后,SpaceX似乎已经恢复了工作速度,并开始快速推进位于佛罗里达的Starship首个发射台和发射塔建设工作。位于美国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KSC)发射场39A设施,SpaceX几年来一直打算在那里建造一个Starship发射场。2019年末进行了一次认真的尝试,但SpaceX很快就放弃了这一努力,将精力转向Starship的原型设计和一个大不相同的发射台设计。
中科院458名学者入中国高被引学者年度榜单
4月14日,2021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年度榜单”正式发布。榜单共计4701人, 来自523所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覆盖了10个教育部学科领域中的84门一级学科。其中,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上榜学者数排名前五,中国科学院共458名学者上榜,居榜首位置。据悉,此次榜单的统计以全球引文与索引数据库Scopus作为中国学者科研成果统计来源,采用了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开发的方法,在2021年的榜单制作过程中,增加了更多维度的学者观测指标,并且优化了学者学科归属和相应判定的方法。
西北工业大学荣获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
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关于表彰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的通报》(陕教工函〔2022〕50号),西北工业大学荣获2021年度“双百工程”工作先进单位,这是学校连续第五年获得此项荣誉。
百人署名AI大模型综述论文被指抄袭,智源研究院回应
近日,谷歌大脑研究员尼古拉斯·卡利尼(Nicholas Carlini)在一篇博客文章中指出,北京智源研究院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的综述报告“A Roadmap for Big Model”(大模型路线图)中,有10个大段落涉嫌抄袭,抄袭范围包括卡利尼团队的一篇文章,和另外十余篇其他作者的文章。昨日,智源研究院发表了《关于“A Roadmap for Big Model”综述报告问题的致歉信》,信中承认综述报告存在抄袭问题,决定“立即从报告中删除相应内容”“后续经严格审核后再发布新版本。”智源研究院表示,已启动邀请第三方专家开展独立审查,进行相关追责,并将以此为戒,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完善制度管理,防范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