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有更多的人正在返乡!
过去三年,无数人被阻隔在千里之外,家乡成为回不去的远方。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回家过年被赋予了最热烈的期盼。
根据官方初步分析研判,2023年春运期间客流总量约为20.9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99.5%,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70.3%,创下近几年新高。
我们熟悉的春运,终于要回来了。
不过,今年的春运与似乎往年不一样,很多事情已经在时光流转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01
中国人不爱搞钱了?
有一个很反常的现象,喜欢搞钱的中国人,今年居然早早开启了假期模式。
元旦前后,深圳街头的很多商铺就已经歇业大吉了,大门上赫然贴着“春节放假通知”,假期跨度足足长达一个月。
比如我租住小区楼下的一个大型理发店,从12月23日就集体放假,一直到2月1日才复工;甚至不少去年一年惨淡经营的餐饮店老板,都提前归乡。腊月十五刚过,小区周边就已经有过半商铺闭店,而往年要在小年后才会迎来歇业高潮。
甚至连全国最牛街道办南山区“粤海街道”也紧跟风潮。
公司所在大厦内一家火爆的自选菜餐厅从12月31日起,居然大手一挥,也直接歇业一个月。要知道,这可是寸土寸金的粤海街道,每平租金至少在200元/㎡。关停一个月,意味着净亏损大几万。
无独有偶,杭州也出现了类似的一幕。不少网友反映,今年不少商铺提前打烊。
按理来说,2022年12月,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零售和餐饮会迎来一波复苏,再叠加年前消费高峰,从元旦到小年前这段是时间正是搞钱的好时机,但不少店铺却率先迎来放假潮。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无非两点。
首先,12月中下旬,多地市民正经历第一波新冠感染高峰,大部分人在元旦前后“阳康”。但“阳康”后,感染者普遍出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咳嗽等症状,大约2-3周才能恢复。
另外,在与病毒抗争的过程中,恐慌、脆弱、无助等复杂情绪反复冲击,使得大家对健康、金钱、亲情、自我有了更多的思考。
提前返乡过年,或许正是大家对生命、生活有了新的感悟。
其次,回家的路不再蜿蜒曲折,归途变得前所未有的急切。
在疫情之前,我国春运客流在高峰时期逼近30亿人次,相当于全体中国人民进行两次搬迁,为世界人口迁徙规模之最。
不过,从2020年开始,受疫情影响,以及健康码、行程码、就地过年带来的限制,人口大流动空前萎缩。
许多人被限制在一省乃至一市之地,春运客流腰斩再腰斩,萎缩到8.7亿人次,降幅之大,可谓空前绝后。
(数据来源:交通运输部)
可喜的是,2023年随着防疫政策优化,春运大势再起。官方预计,2023年春运期间客流总量约为20.9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99.5%。
虽然距离历史上巅峰的30亿人次仍然有较大差距,但这也是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的客流新高。
疫情三年,复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积极信号正在出现。尽管时值隆冬时节,但归乡人的热情却令祖国大地重新焕发一片盎然生机。
冰雪消融终有日,阴霾散尽毋庸疑,春运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02
人口迁移方向大转变
第二个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春运背后人口迁徙的方向也在发生变化。
横跨“黑河-腾冲”的胡焕庸线,是中国经济与人口的重要分界。这条线的西北一侧,有中国64%的土地和4%的人口,仅贡献了中国4.3%的GDP;而东南一侧,36%的土地和96%的人口,却贡献了中国95.7%的GDP。
在这种经济发展格局下,我国中西部人口大规模向东部流动。
从历年春运来看,东部、东南沿海城市是人口主要迁出地,而中西部则成为人口主要迁入地。因此,一到春节,东南部地区特大城市、大城市纷纷上演“空城计”。
不过,春节空城指数,是个反向指标。
春节空城越严重,恰恰说明外来人口越多,经济活力、城市吸引力就越强。相反,凡是春节拥堵加剧、限号限行不停、商场影院一座难求的城市,人口外流的比例就越大。
通常来说,外来人口占比越高,一个城市春节空城率可能就越高。
然而,从2021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空城率排名第一的并非北上广深。东莞,以73.6%的碾压性优势,成为外来人口占比最高的城市。
外来人口是指当前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的人,具体是指在本市居住半年以上但户籍在其他省市的人口。
东莞外来人口占比之所以如此高,与当地制造业发达有紧密的联系。
上世纪80年代,东莞开始承接香港纺织、制鞋箱包、玩具等传统制造业,90年代初,中国台湾地区及日韩IT制造业大举进入,东莞逐渐形成以代加工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到2021年,东莞外向依存度已经高达140.5%。
这背后庞大的产业工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东莞的产业工人主要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尤其是来自湖南、四川、江西等嗜辣省份,据说买菜大妈能根据辣椒卖得好不好,比政府统计数据更早感知到东莞的经济运行情况。
当然,仅以外来人口占比来衡量一个城市春节的空城率有失偏颇。比如,深圳1768万常住人口中,土著人口却凤毛麟角,之所以外来人口占比低于东莞,是因为户籍人口在过去十年中出现大幅增长,增幅高达124%,是东莞的两倍之余。这些户籍人口中,绝大多数要参与春运。
虽说如此,但外来人口人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城市春运空城率的重要参考指标,它基本与当前春运热门迁出城市相符。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东部地区仍是虹吸人口的主要区域,但人口已经呈现出加速向中西部回流趋势。
百度迁徙平台显示:截至1月17日,节前全国十大人口迁出地,依然有那些老面孔:广东、江苏、浙江……但像四川、河南、湖南等这些内陆省份,如今居然挤入了春运热门迁出地前七。
如果结合去年春节后人口迁移方向来看,更是大有玄机。
2022年节后迁徙规模达到峰值的是2月6日(正月初六),全国十大人口迁入地中,赫然出现了四川、湖北、湖南等省份。
这说明,这些地区人口回流速度加快。
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2021年我国人口流动整体依然呈现“东迁”和“南下”的格局。但2021年东部地区口净流入规模出现明显回落;与之相对应的是,2020年中部地区人口净流出达到180万人,而2021年则接近净流入(-0.2万人)。
这在一定程度上或与疫情干扰有关,但也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改变相关。
近几年,随着内陆地区交通、城市基建和营商环境的改善,中西部承接了大量的沿海产业转移。这也意味着,内陆经济越来越有活力,本地就业机会增加。当地人能在家门口或者邻省邻市就近打工。
比如重庆,从2019年到2021年,全市外出农民工人数连续3年持续下降;与之相对应的,是重庆本地农民工的持续增长。
随着大量人口就近就业,未来春运的形态或将彻底改变。
03
回家的路越来越近
最后一点是,回家的路变得越来越“短”。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列车组基本被高铁动车所取代,那些曾经活跃了近200年的的绿皮火车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条高铁是2008年8月1日开通运营的京津城际铁路,经过十四年的发展,中国高铁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华丽转变。截至2022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4.2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
而随着高铁的迅猛发展,中国高铁网正从“四横四纵”扩展到“八横八纵”,高铁网越织越密,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高铁飞驰,让回家的路变得更加顺畅。
高铁网甚至已经生长出覆盖县级城市的“毛细血管”。
目前,我国已经有8个省份实现“市市通高铁”,分别为福建、安徽、江苏、江西、河北、广东、河南和湖南。另外,像湖北、山东、浙江等省份也规划在“十四五”完成“市市通高铁”。
而在“市市通高铁”的基础上,不少地区正在推动“县县通高铁”。其中,江苏一共有40个县,其中26个县已开通高铁;安徽规划5年后83% 以上县(市)通高铁。
这极大缩短了回家的时间。
我的老家在江西省宜春市下面的一个县级市,在没有通高铁之前,春节回家需要先坐12个小时的绿皮车到南昌,然后再花1.5小时中转,加上候车和换乘,回一趟家的时间成本在16个小时左右。但通高铁后,4个小时直达,足足缩短了12个小时。
高铁,正让春节回家变得更容易!
而且高铁动车组越来越成为铁路旅客运输的主力军。2019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36.6亿人 ,高铁动车组旅客发送量约占铁路旅客发送量的70%,到了2021年这个比例进一步提升至76%。
按照目前列车组构成,你回家购买的火车票70%以上是高铁动车。
从以往的几条“主动脉”到如今覆盖县级城市的“毛细血管”;从绿皮火车到如今奔驰在广袤土地上的“复兴号”;从以往的舟车劳顿到如今的轨道之上千里同城,中国的人民群众深切的感受到铁路发展带来的时代红利。
2023年,一定会越来越好!
前瞻经济学人APP产业观察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1】《2022-2027年中国高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2】《城市产业画像系列:2022年广东省产业全景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政策研究、产业链咨询、产业图谱、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指南、IPO募投可研、IPO业务与技术撰写、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
参考资料:
【1】《高铁实现“公交化”,距离进入“小时圈”》,中国新闻周刊
【2】《活久见!超大特大城市,又开始“空城”了》,国民经略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4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