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今天,我国仍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很多方面还有较大投资空间,投资需求潜力巨大。
但同时要看到,我国扩大内需仍面临不少制约。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趋紧制约投资增长,创新能力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财政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制约内需潜力释放的体制机制堵点仍然较多。
今年前瞻产业研究院在为政府谋发展时,遇到最多的就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等相关问题,前瞻经济学人APP上也有很多投资者、企业经营者问到“农村地区的发展机会”,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地区、企业越来越关注这类问题?
扩大内需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起点和基础,也是进行产业升级、发展创新经济的起点和基础。扩大内需总需求不足是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影响了国内大循环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城乡消费和生活水平差距的城乡融合发展短板,使农村需求潜力未被激发出来,导致内需驱动的城乡经济循环受到限制。
因为中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潜力后劲、重点难点在农村。扩大农村内需是促进城乡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关键。未来,只要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合理增速,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速会持续高于城市居民。同时,建设农业强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蕴藏着巨量的投资需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也会激发更多城乡居民的新消费需求。可以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消除乡村发展短板,可以有效激发农村内需,并通过城乡内需的有机衔接和融合促进城乡经济循环,实现城乡内需的倍增。新时期中国扩大农村内需的
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速将持续高于城镇居民
居民消费取决于收入及其增长情况。近年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不断缩小,包含镇区和乡村地区的县乡消费活力逐步显现,县乡消费市场加速发展。
相比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消费内容以弹性较低的食品和生活用品为主,随着收入的增长,改善生活质量的食品和生活用品消费稳步增长,同时弹性较高的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等消费迅速增长。农村居民消费既具有应对冲击的稳定性,也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表现为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及消费支出增速明显高于城镇居民。
2012年到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比城镇居民平均高3.6个百分点。未来一个时期,只要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合理增速,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仍会保持明显高于城镇居民的增速。据测算,随着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预计每年可新增2万亿元左右的消费需求。
(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蕴藏着巨量投资需求
中央就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部署,强调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这将会形成巨量的农业投资需求。这其中“中国供销合作社”就要起到关键的改革和纽带作用。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对于活跃农村流通,完善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拉动农村需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三农”工作的推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供销合作社被赋予了服务三农的新意义。现阶段,供销合作社需要协调多方资源,经过集成后,从农户的需求出发,向农民提供生产资料和日化用品,同时也从农民手中收购农副产品来供应城市和工矿区,以此来打通城乡流通渠道,继而助力三农发展。
从销售额来看,2016年至2020年,我国供销合作社销售额经过增长后,于2019年出现下滑(原因大家可以猜到的),2020至2021年有所回升。2021年全年,我国供销合作社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6.3万亿元,同比增长19%。总体来看,我国供销合作社销售额规模巨大,与我国互联网头部电商销售额不相上下。前瞻预计,到2023年,我国供销社销售额将突破6.8万亿元。
从供销合作社系统中企业提供的产品类别来看,经营批发零售贸易业的法人企业数量为16219个,其中,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企业3844个,农副产品经营企业5132个,日用消费品经营企业3508个,再生资源经营企业1449个。各类生产加工企业2083个,其中,工业品生产加工企业476个,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1472个,再生资源生产加工企业135个。其他服务业法人企业4599个,其中,宾馆、饭店和餐饮业企业281个,物流业企业336个。
国人民以食为天,依托食物源供给体系,通过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农机装备,向山水林田湖草沙挖掘食物供给潜力。现代农机装备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会激发大量的社会投资需求,包括粮食和蔬菜等作物育秧环节的集中现代化,蔬菜、林果等作物的现代化,畜禽养殖、水产养殖、食用菌种植的现代化,以及深海养殖设现代等。农机装备上游供应商包括宝钢、中国铝业等原材料供应商,也包括全柴动力、征和工业等零部件供应商;中游农业机械制造方面,代表性的企业有吉峰科技、星光农机、一拖股份、林海股份、中联重科等;下游种植业、林业代表性企业包括东方集团、北大荒等,投资需求远大于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的投资需求。
农业强国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全产业链的综合实力,这些也是未来农业高质量发展蕴藏的投资需求潜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2022年,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不断上升,2022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11.04亿千瓦,较2021年增长2.4%。
根据“十四五”规划的发展目标测算,到2025年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保持在11亿千瓦左右,2022年底已经达到目标,预期未来农机总动力增速将放缓。但是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仍有上升区间,丘陵地带机械化率提升空间较大,预期农机行业仍将有以一定的增速持续发展,到2028年农业机械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收将达到3550亿元。
(三)城乡产业融合的绝佳路径:智慧农业
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已经不是新鲜事物,在工业、商业、城市建设等多领域已经逐步发挥成效,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在这列发展的快车中,农村、农业虽然依旧行动迟缓,但终归踏上了这趟列车。
智慧农业就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去,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等工具对动植物、土壤、环境等因素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检测,提高对农业动植物生命体本质的认知能力以及农业复杂系统的调控能力和农业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以达到合理使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智慧农业上游零部件及系统主要为卫星导航系统、集成电路、传感器等,上游主要原材料主要为有色金属、单晶硅、电子陶瓷等;智慧农业中游主要包括数据平台、无人机植保、农机自动机械、智能化养殖等;智慧农业下游主要为农产品生产。具体的智慧农业行业产业全景图如下:
这里不得不提及去年底至今仍旧是风口的“AI大模型”,利用遥感AI+农业的科技融合发展模式,能够对农业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解决农业发展的传统问题:资源管理低效、农情信息不准确、农情监测不及时。
AI目前的应用在传媒、电商、影视、娱乐等数字化程度高、内容需求丰富的行业取得重大创新发展,但在农业这块的结合应用场景却介入甚少(见下图AI覆盖的行业类别统计),相反这里面可AI化的场景才是最为必要和最多的!而且中国的遥感卫星发射数量目前是足够去支撑这块的创新发展,截止到2021年年底,美国全年发射遥感卫星数量排名第一,数量为86颗;其次为中国,发射遥感卫星61颗;第三为欧洲,发射数量为18颗。日本、俄罗斯、印度发射各6、5、1颗。
在传统资源管理中,农业地块、设施等农业资源分布多元化,粗犷的区域化信息无法满足客户对每一个地块、每一件农资的精细化管理,制约了农业的精细化发展。而在农情方面,传统检测手段、分类技术能提供的作物信息有限,无法满足精细化生产所需要的细粒度,作物信息无法满足不同客户群对于同一作物所需的多维度信息而在农情监测方面,传统的服务方式,农情信息更新缓慢,缺乏对整个农业生长周期的高频率监测,也无法对整个农业生长周期做出有效预测,难以快速响应不同突发灾害事件。但在遥感AI+农业的融合技术创新下,基于海量卫星数据,协同数据处理中台,利用全要素AI算法库,可实现区域化多层级感知、时空协同演化分析、多粒度多维决策等优势。这也是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可行落地的场景。
再者,前瞻经济学人观察到,像上述所提及的“AI+农业”,大家听起来可能觉得好像距离很远,但其实已经有诸多龙头企业在布局这块。从公司业务布局来看,智慧农业所涉及的细分领域较多,行业代表性企业在业务布局方面各有重点,可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提供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其中,海芯华夏等企业智慧农业占比较高,达100%;区域布局方面,智慧农业行业代表性企业主要在国内开展业务,部分企业在境外也有业务,但业务占比较小。
从中国智慧农业行业代表性公司最新动态和业务规划来看,各企业均在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并尝试布局新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如神州信息联合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共同研发“农业农村大数据公共平台基座”,提升农业农村部门数字化治理能力。
今年以来,不少省份召开的经济大会,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但高质量的发展的前提就是要“区域协调发展平衡”,大多数省份都存在“一二个城市发展突出,其他掉队”的现象,而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做实农业产业,这是基于中央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战略选择来考量的。为此,农业要成为智能化产业,适应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要求,农业必然要选择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兴生物技术、高端技术装备等。此外,农业要增强现代服务业质量,扩大物联网覆盖面,建设高效顺畅的城乡物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达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
当然了,今天只是从一个大的内需层面剖析其中一些趋势机会点,赛道下沉农村,这是必然趋势,大城市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实到乡村地区,赋能产业发展,提质增收,继续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促进乡村五大振兴实践、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多维发展力度,围绕农村居民持续增收和生活提质,畅通城乡经济循 环通道,破除城乡二元制度和发展差距对农村内需的制约,依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高农村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持续释放内需潜能,并采取多元化路径和组合式政策工具,建立起扩大农村内需的有效制度体系,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
2024年,谁抓住和抓紧了大力发展“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风口,相信将会培育和孵化出更多意想不到的成果,不论是对于创业路径、赛道投资还是区域经济,要找准、抓稳风口,先从农村下手!
下载前瞻经济学人APP
紧跟行业趋势,免遭市场淘汰
↓活动详情请查看长图↓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Copyright © 1998-2023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