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 2 月 17 日民营企业座谈会后,国资国企应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充分发挥牵头作用,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 “存量” 变 “增量”,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会上,重点强调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同时要求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破除各种障碍,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等。这为国资国企指明了方向,国资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应积极发挥牵头作用,通过自身的转型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为民营经济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前瞻产业研究院基于对国资国企多年来的产业战略服务、产业专题培训、产业实践经验,认为本次会议对于国资国企而言,在市场经济新发展中有以下3点核心启示:
①强化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培育
座谈会明确提出民营企业需聚焦“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等六大方向,并以华为、比亚迪、宇树科技等企业为标杆,突出民营企业在突破性技术(如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中的核心作用。这要求市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国企搭台、民企创新”的分工模式,例如国企提供科研基础设施和长周期资金支持,民企负责前端技术攻关和市场化应用。
②政策支持的法制化与常态化
伴随《民促法》草案进入立法程序,政策支持将从短期行政手段转向长期制度保障,通过立法消除民企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国资国企需在产业规划中主动适应这一变化,例如推动科研设施向民企开放、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等。
③竞争性领域的公平开放
会议特别强调“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开放”,未来能源、通信、交通等领域可能进一步打破垄断,国企需通过“战略合作”而非“主导控制”的方式与民企协同,例如地方国企联合民企开发新能源产业园、智慧城市项目等。
从我国目前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速推进。国内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但部分国资国企的产品和服务仍以传统工业为主,难以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同时,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以钢铁行业为例,近年来,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利润空间受到挤压。此外,我国财政收支压力较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容忽视,国资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需要在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中发挥更大作用。
2025开年,在DeepSeek、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冲击、加速重构全球产业链的背景下,除了行业迎来全面大洗牌,中国绝大部分资产也将面临重新评估与外界的新审视。前瞻观察到,绝大部分地区的地方国资国企转型升级已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传统以基建投资、土地开发为主的城投模式面临增长瓶颈,而以产业投资为核心的“产投”转型成为必由之路。
国资国企转型升级并非意味着完全抛弃传统产业,而是要探索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同发展路径,实现“存量”变“增量”。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积累,拥有丰富的资源、技术和人才基础,这些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宝贵财富。在这期间,大部分地方国资国企就会面临一个问题:如何盘活存量资产?
盘活存量资产对于国资国企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当前,国资国企拥有大量存量资产,如土地、厂房、设备等,这些资产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存在闲置或低效利用的情况。据前瞻观察发现,部分国资国企的存量资产利用率不足60%甚至70%,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资产收益的流失。盘活存量资产不仅能够提高资产的运营效率,增加资产收益,还能为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基于前瞻对产业发展的观察,国资国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土地资源优化:对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进行重新规划和开发。例如,将一些位于城市中心的闲置土地重新做好产业定位,因地制宜发展,提升土地的商业价值。同时,可通过土地置换等方式,将土地资源向新兴产业项目倾斜,为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支持。
●厂房设备升级:对现有厂房和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引入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管理系统,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设备升级,可将生产效率提高20%至30%,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5%以上。此外,对闲置厂房进行功能改造,如将部分厂房改造为研发中心或创新孵化基地,吸引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入驻。
●资产整合重组:对分散的存量资产进行整合重组,形成规模效应。例如,将多个小型的物流仓库整合为一个大型的物流中心,通过集中管理和优化运营,降低物流成本15%至20%,提高物流配送效率30%以上。同时,通过资产整合,可以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资产的整体价值。
●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战略定力是首要战略:地方国企需明确自身在区域经济中的功能定位,避免盲目多元化。例如,山东省属企业2024年营收突破2.5万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6%,核心在于其聚焦能源、高端装备等优势领域;上海市国资国企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目标提升至30%。建议地方国企以“两新”(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两重”(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为牵引,结合区域资源禀赋,打造“一链一策”的产业集群。
●要锚定新质生产力,构建创新驱动生态:新兴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要求国企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例如,云南省提出“新质生产力”培育计划,要求国企在绿色能源、生物医药等赛道形成技术壁垒。可借鉴央企“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实现新旧融合互促,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以智能网联汽车(如重庆布局新能源车投资增速超10%)、算力基础设施、氢能等领域为先行布局,形成“研发—转化—产业化”闭环。
●利用区域资源禀赋打造协同产业链,激活生态价值:当前,国资国企要实现城投转产投的关键在于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和生态环境等因素进行精准定位。这意味着产业发展策略需要与地方特色紧密结合,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链主”角色整合上下游资源。例如,长沙城发集团盘活文旅资产,将杜甫江阁升级为沉浸式文化体验中心,带动区域消费增长300万元;
●从“传统基建”到“未来产业”,抢占因地制宜的核心赛道:布局之前,首先要了解新时代下,新质生产力的评价体系,根据评价指标衡量国资国企自身可赋能的维度,才能更前瞻性布局好产业赛道。以深圳为例,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要做好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前瞻产业研究院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深厚的行业积淀,与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强强联动,初步形成一套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聚焦新型劳动者、新质生产资料和新型劳动对象,以及新质生产力“三要素”的优化组合等评价维度,充分反映了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形成逻辑。
国资国企通过对应城市的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及报告,了解各区域的产业发展状况,为投资决策和战略布局提供科学依据,进而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错位发展优势,提升整体竞争力。经过系统性的新质生产力评估后,更科学、精准决策产业细分赛道的选择,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① 深入洞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从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大浪潮驱动发现潜在的增长点;
② 结合前瞻存量资产诊断与规划模型,运用战略管理框架指导赛道筛选,采用PESTEL(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法律)、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波特五力模型等经典战略分析工具,结合国资国企自身的资源禀赋、市场定位和长期发展目标,对多个备选细分赛道进行全面评估。重点关注那些与国家政策导向高度契合、市场需求旺盛且具有较高技术壁垒的领域,优先考虑;
③ 构建科学的商业模式与运营机制,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决定了市场的快速变化和技术迭代的加速。国资国企需要打破传统的层级分明、流程冗长的管理模式,向扁平化、柔性化、数据驱动的方向转型。借鉴互联网巨头的成功经验,如快速迭代的产品开发模式、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平台化的生态构建思路,以适应新赛道上的激烈竞争;
前瞻认为,国资国企在新一轮的改革转型升级中,应充分发挥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加强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与协同,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再者,加强与地区强关联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活动,提升产业链整体价值创造能力。
最后,必须提及的一个核心关键,就是国资国企在转型升级进程中必须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可以与智库共同成立专业的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涵盖企业管理层、技术专家、财务专家、市场分析人员等,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深入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项目的市场前景、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风险因素等多方面因素,运用科学的投资分析方法,如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等,对投资项目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确保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多种投资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和投资价值,为投资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2025年,国资国企唯有将存量资产盘活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方能真正实现国有资本“存量焕新”与“增量提质”的双赢,与民营企业共筑产业高墙,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前瞻经济学人APP 产业观察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1】《2024-2029年中国铁路运输设备制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2】《2024-2029年中国物流园区建设规划与经营模式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十五五规划等解决方案。如需转载引用本篇文章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更多企业数据、企业资讯、企业发展情况尽在【企查猫APP】,性价比最高功能最全的企业查询平台。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合作 ››
想看更多前瞻的文章?扫描右侧二维码,还可以获得以下福利:
下载APP
关注微信号
扫一扫下载APP
与资深行业研究员/经济学家互动交流让您成为更懂趋势的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68-7188 举报邮箱:service@qianzhan.com 在线反馈/投诉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Copyright © 1998-2025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1021828号-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